原標題:熱評丨穩字當頭不忘活 開創局面要拼搏

2020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是“穩中求進”、實現預期目標要“穩字當頭”、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需“穩健把握”、宏觀槓桿率應“基本穩定”、房地產市場該“平穩健康”……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穩”成了最顯眼的熱詞。而在這個熱詞之下,要更多地關注三點,才能讓“穩”的熱度真正貫徹到一整年的經濟工作中。

首先,強調穩不是喊口號,而是要思想上重視,政策上配套,執行上貫徹。

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到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直至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明年六項經濟重點工作是一個整體,前後被提及了29次的“穩”則是一條主線。作爲主線的“穩”並不意味着歲月靜好,更不能爲穩而穩,而要在思想認識上、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都圍繞穩做出切實的工作。不但要將穩作爲統一的認識,在重大政策出臺和調整要進行綜合影響評估,切實抓好政策落實,堅決杜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只有通過全國上下努力拼搏實現的穩纔會帶來穩定的後果,停留在口頭的穩只會是穩定的隱患。

其次,穩並不是僵化,而要兼顧靈活。

中國本身處於變革的關鍵時期,發展方式正在轉變,經濟結構需要優化、增長動力要求轉換。不能以穩爲名墨守成規、不思創新,而是要穩與活相互配合,重視靈活性、彈性和前瞻性,積極進取,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這樣才能突破這一攻堅克難的關鍵期。無論是強調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還是重視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亦或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都是要將“穩”與“活”結合起來,以最好地實現政策的協同效應,讓經濟邁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第三,穩並不是目的,而是當前形勢下促進發展的最佳路徑。

和前幾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佈的信息相比,除了有延續性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防風險外,保穩定成了今年新增的內容。新增“保穩定”安排與當前形勢密切相關,近來國內經濟增速相對放緩,同時受到豬肉價格上漲的影響,CPI同比漲幅創下近八年的新高。國際上則由於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的興起,原有的格局和框架受到挑戰,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增多,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大。在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情況下,要應對複雜的局面,更需要中國經濟把好方向穩好舵。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穩的目的之一是人民生活能得到持續和切實的改善,因此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不但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固有的“宏觀選項”,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做到保供穩價、重視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等關係到每一個人生活的民生導向話題也被“劃重點”,這也讓經濟工作的“穩”不但體現出經世規劃的高度,同時也帶有濟民暖心的溫度。(文 丨王亞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