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亂,泱泱大唐,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唐玄宗倉惶辭帝廟,奔逃入蜀。這個讓人仰視的盛世王朝,從生機勃勃的夏天,轉眼間就邁入秋天了。

此時的江南,由於隋唐兩朝的經營,京杭運河的滋潤,加上安史之亂並未太多波及,政局尚穩定,吸引了很多北人來此避禍,張繼也在其中。

張繼,一個很幸運又很不幸的詩人,說他幸運,大唐文風鼎盛,詩人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大浪淘沙,在詩史上留名的,而且被後人熟悉的也就那麼幾位,很幸運,張繼便是其中之一。

福爲禍所依,唐天寶十一年,殘害人才的奸相李林甫倒臺,楊國忠繼任宰相,爲了收買人心,初上臺的楊國忠,故作姿態,上奏唐玄宗要求“廣納賢士”,在這種形勢下。

一些飽學之士躍躍欲試,希望得到任用,以實現自己報效國家,成就功名事業的理想,詩人張繼就是這一批。

很不幸的是,經歷了十年寒窗苦讀之後,原本以爲可以“一日看遍長安花”,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的他落榜了,放榜那日,幾家歡喜幾家愁,但是張繼是落寞的。

落寞的詩人,碰上安史之亂落寞的唐王朝,他想只能漂泊天涯,四海爲家,才能一遣心中之悶。

這一年秋天,他來到姑蘇,租了一條船,順流而下。楓江一橋,南北舟車交會之處,每到夜裏航道就要封鎖起來,此橋便因此得名爲“封橋”,所以每至夜晚,除了以船爲生的漁民,客人都會在封橋附近的客棧入住。

只是這一夜,船上多了一位落寞孤寂的身影。天已深秋,早晚涼風習習,讓人很容易從睡眠中醒來,張繼失眠了。船頭搖燈一盞,天上孤月一輪,遙相呼應。

俄而輕雲拂過,月影重重,夜如白霜,烏鴉啼起,只剩燈光灑在潾潾江上,熒光點點。

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咚……咚……咚……”遠山傳來鐘聲,暮鼓晨鐘,這邊的寺廟都是半夜撞鐘報時的嘛?白天人生鼎沸,居然不知道這大山中還藏着一座廟。

在這寂靜的黑夜,鐘聲格外的響,越傳越近,直擊張繼這位羈旅的心中,直抵心靈深處最柔軟之處,那一瞬間,彷彿天地已被這突來的鐘聲所佔據,此刻,張繼終於將他的滿心愁緒傾瀉而出,寫就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七絕,是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

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

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

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爲情中之景,聲皆爲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爲那裏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着古往今來的尋夢者。

《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爲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

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爲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爲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着“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總之,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

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在藝術特色上,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