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年危機:其實不一定是詛咒,甚至是你人生的福音

1

你聽說過U型曲線嗎,根據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布蘭奇弗勞爾的調查結論,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一生各個階段的滿意程度和其年齡分佈可以連成一個U型曲線,如下

從上圖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對其自身的滿意程度從15歲左右開始持續下降,直至40到50歲是最低谷,而到了60至70歲,人生滿意度開始上升直至巔峯。U型曲線的底部,是我們每個人的40至50歲,既是所謂的中年危機。但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從我們出生到15歲,這一階段可以籠統的稱爲童年期,大多數人的童年期,是無憂無慮的,我們經歷的少,對一切都保持着足夠的好奇,頭頂飛過的飛機會讓我們駐足許久,第一次看到大熊貓會讓我們歡呼雀躍,甚至是抓住一隻隨處可見的麻雀,也會讓我們興奮得晚上睡不着。

那時的我們,對生活可以說是零要求,一身新衣,一頓美食,一件玩具,就輕易被滿足。但到了15歲左右,因爲認知的積累,我們不再無知無畏,課業的加重,父母的期望,甚至是青春期一些特有的美麗幻想,都會讓我們感受到求而不得的煩惱,對自身的滿意度從這個時候開始持續下降。

然後是出生社會的青年時代,工作,婚姻兩座無形的大山,在許多人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就被強行壓在了肩上,滿意度在這個時候再次下降。

職場奮鬥數年,婚姻也褪去激情,當一切從生活的喧囂中歸於平靜,許多人卻彷彿從夢中驚醒,我的人生難道就要這樣渡過?我的夢想哪去了?我當下的生活爲什麼不是年少時憧憬過的樣子?滿意度再次沉入了最低谷,如果這個時候再遭遇失業,疾病等人生難題,雪上加霜,許多人就無力應對,甚至因此患上抑鬱症。

當我們熬過這段人生的最低谷,到了50多歲,因爲人生閱歷的原因,我們能夠看清很多問題,明白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去繁成簡,滿意度在這個時候峯迴路轉,迎來了上升。而人生到了60歲以後,一切都已成型,慾望的歸零,反而使得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達到了頂峯。

所以,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滿臉疲憊麻木的中年人,而大多數的老年人,卻如稚童般,雖然生活枯燥單調,卻從不見愁眉苦臉。

2

既然每個人都會經歷人生滿意度的最低谷,爲什麼有的人就遭遇了中年危機,而且在其中苦苦掙扎欲罷不能,而有的人卻能安然度過?

在中年危機中,困住大多數人的,往往有兩個方面,經濟危機和職業危機,而這兩個危機,其背後實質,其實只有一個問題。處於中年危機的你,偶然買了一張彩票,喜中大獎,那麼,你的職業危機至少暫時得到了緩解;或者,你忽然得到領導的賞識,升職加薪,亦或跳槽到一家工資更高的單位,你的經濟危機也就一併解決了。

看到了吧?職業危機的改變,可以一併消除經濟危機,但是經濟危機的解決,僅僅是暫時緩解職業危機。所以,真正困住大多數中年人的,是職業危機。

從醫學上來說,一個人在得重大疾病之前,身體上都會出現許多次的預兆,只是,有許多人無視那些預兆,最終悔之晚矣。而中年危機,就是我們漫長人生中的一次預兆,一聲警鐘。

在這個日益競爭激烈和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年人的職業狀況,總是有太多的尷尬和無法言說。前段時間網上有篇文章很火,說的是一箇中年人被原來的單位辭退後,他不敢告訴自己的家人,每天還是像往常一樣,挎着包出門,卻是直接去了公園或者咖啡館。

一坐就是一天,而這樣的行徑,竟然持續了三個月,才被家人知曉。還有一篇文章,同樣是失業的中年人,同樣是不敢告訴家人,他每天白天裝作像往常一樣出門上班,卻是跑了一天的滴滴出租,晚上回家藉着半夜起來上廁所的機會,上網查詢求職信息,後來被妻子覺察,一度以爲他在外面有了新歡。

3

中年人的境遇,令人同情,但我們更應該去反思,怎樣破局?人生就像是一艘行駛在海面上的船隻,我們自身,就是那艘船,而生活,就是不可捉摸的大海。中年危機,是一場必然來臨的狂風暴雨,能否安然度過,只取決於一點,就是船隻的航行能力和結實程度,也就是我們自身。

接受現實,重新開始

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能用創造問題的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也就是許多被困局中而無法破局而出的人的根本問題,無論你是還正處於職場中卻不上不下,已經預感到了中年危機,還是已經被掃地出門,待業在家,你必須承認的一點就是,造成如今局面的原因,僅僅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和其他人,其他事情沒有絲毫關係。

而且,你必須跳出自己原本固有的思維陷阱,用全新的思維去看待這個問題,職業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你之所以被出局,關鍵點在於你提供的價值是否優於其他人。用旁觀者的視角,重新全面的審視自己,你可能會發現,這些年來,你真的是一無所長,什麼事情做的都普普通通,在任何領域,你的周圍都有人比你做的最好,都能很輕易的取代你,那麼,你的出局就是必然。

所以,你必須接受這個現實。但同時,你也要相信,這不是最壞的結果,你要把它當成你人生轉變的一個契機,從此刻開始,經常習慣性的審視自己,我能爲別人提供什麼價值,我提供的價值和別人提供的比起來怎麼樣?從這個思維點重新開始你的人生,你接下來的生活會大有不同。

找到一項技能,用匠人姿態去打磨

職場如戰場,兵荒馬亂中,我們總需要殺敵的武器,也需要禦敵的鎧甲。有人巧舌如簧,精通說服之道;有人心細如塵,善於察言觀色;有人文筆如劍,字字攻心;也有人一無所有,但“他爸是李剛”,這所有的種種,都是身爲職場人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他們的武器鎧甲。遭遇中年危機的人,大多數都是身無所長,進,沒有武器之利,退,沒有鎧甲之堅,敗局早已註定。

所以,重新開始的你,必須要找到一項可以殺伐攻守的核心技能。

有人可能會說,人到中年,再重新學習,是否有點晚?

我想說的是,做一件事情,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晚。我們需要站在人生的終點去看待這個問題,所謂人生的終點,不是你死亡的時候,而是你衰老到已經沒有工作能力的時候,那時你會因爲自己做了一件事而高興,還是沒有做一件事而遺憾呢?

那件事沒有做,它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它從來沒有出現在你的人生中,你應該會感到遺憾吧,因爲所謂人生,就是一個人生命中各種體驗的總和,你的人生少了一種體驗,你當然會遺憾。如果這件事你做了,無非有兩種結果,成功或者失敗。

成功了,這個時候的你會很慶幸,你可能會對自己說,幸好我克服了重重困難做成了那件事,要不也不會有現在的我。

如果失敗了呢?即使失敗,我想,你也不會遺憾,反而是欣慰,你會這樣對自己說:“我不後悔,我已經努力了,沒有成功不是我的錯。”

諾貝爾獎史上最年長的獲獎者約翰.B.古迪納夫54歲纔開始研究電池,他從零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孜孜不倦研究數十年,在97歲高齡終獲諾貝爾化學獎。傳奇企業家褚時健老先生也是在74歲的高齡纔開始他的第二次創業:哀牢山種植甜橙。

所以,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你應該把“早晚”這兩個字屏蔽掉,然後是馬上行動起來。至於學習什麼技能,這是因人而異的,如果你實在不知道學什麼,沒有關係,每個人最初都有夢想,想一想十年前你的夢想是什麼,是成爲一名網絡工程師,一名作家,或者教師,醫生,廚師等,現在就是你踏上實現夢想道路的時刻。

有句俗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做壽司的也可以成爲“壽司之神”,無論是你現在所處的領域,還是重新進入一個新的行業,一定要找到那項技能,用匠人的姿態,用十年磨一劍的決心,打磨出一把能夠劈風斬浪的絕世好劍。

知識就是生產力,用終身學習的心態去加固你的人生

百度百科上這樣解釋: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相信我,今後你人生將要面臨的所有困難,都可以通過學習而解決。

當你感覺無法堅持的時候,去了解習慣是怎樣養成的,找一些關於習慣方面的書籍,通過閱讀,思考和實踐,養成一個個良好優秀的習慣,爲你的人生之船助力。

當你感覺疲憊的時候,去了解意志力消耗原理;當你感覺時間不夠用的時候,去了解高效工作,時間管理的原理,當你感覺心煩意亂的時候,去了解情緒的成因,情緒ABC理論……同樣是去找這些方面的書籍,去閱讀,思考和實踐。

文學巨匠歌德曾經說過:“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通過不斷的學習,你會驚喜的發現,你得到的越來越多,你不再像以前那樣只知道抱怨,而是遇到問題後馬上埋下頭去尋找解決的辦法。你的學習能力和工作效率也不像你原本認爲的那樣,比年輕人差,反而因爲人生閱歷和工作經驗的加固,遠遠強於他們。

每天忙碌的工作之後,你還能擠出時間陪伴家人,因爲你學會了時間管理。

你會變得越來越好,同時你也明白,這些都是學習帶給你的。於是,你會更加篤信知識就是生產力,繼而繼續不斷學習,然後繼續變好。因爲學習,那隻簡陋單薄的小船,逐漸被知識灌注成一艘豪華巨輪,遠方不再遙遠,狂風暴雨中也能安然處之。

4

靜默中等待,是最後的堅守。

走到這裏,你已經開啓了一段嶄新的人生,但同時,狂風暴雨也愈演愈烈。也許萬事具備,但還有一個問題,是你必須面對的,就是經濟上的困窘,這也是許多遭遇中年危機的人最大的問題。

你可能會遭遇嘲諷白眼,遭遇不理解埋怨,但這是你必須要走的一段路,就像嬰兒出生前,要經歷漫長的十月懷胎,你要堅信,這段艱難的日子終究會過去,熬過黎明前的至暗時刻,等待你的將會是一個嶄新的人生。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衆號:毒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