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媽媽因陪娃寫作業氣到腦梗,一名小學生因壓力太大跪求媽媽……近來,不斷爆出的類似新聞事件引發全社會思考:家庭教育該何去何從?11月19日,《江蘇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草案》還提出,擬將每年5月15日所在周設爲全省家庭教育宣傳週。(10月20日《揚子晚報》)

  教育孩子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身上,而父親則好像空氣般的存在,所衍生出來的便是母親教育子女過程中那一系列歇斯底里的狀態,比如陪娃寫作業的吼叫,對娃過度施壓以及批評和教育過度等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喪偶式”育兒。

  無獨有偶,最近,一個置身街頭不願回家的女孩向警察哭訴的故事,刷爆了朋友圈。怎麼回事呢?這位杭州7歲女孩向民警哭訴“不想和媽媽在一起”,原因就是背不出詩被訓。這一鮮活的案例,可以說是“喪偶式”育兒的真實寫照了。同時,其也凸顯出了“喪偶式”育兒對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傷害,往大了說,影響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長,關乎人格和價值觀的問題。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立法反對“喪偶式”育兒,將法理思維貫穿到家庭教育的梳理和規範上,便十分有必要。因爲家庭教育立法之後,確實能爲家庭教育實踐中的諸多難點和問題提供理性的疏解良方,進而促進和保障家庭教育向專業化、規範化發展。

  畢竟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層面是比較模糊的,而法理是清晰而明確的,還有法理不僅是約束家長的教育行爲,規範教育尺寸,還能進一步使得家長明確教育責任,化解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模糊狀態,呈現出來科學合理的教育路徑。這不僅能讓家長們更舒適的教育孩子,享受這個狀態,更能爲孩子的健康成長真正保駕護航,最終也能呈現出和諧的家庭環境。

  從江蘇這次立法的基本狀況來看,對各方責任比較重視,基本的積極傾向也比較明確。比如,其明晰了家長、學校、政府和社會這四方面的現實責任。

  不僅如此,還提供了一些努力方向,對於家長方面要求,應當共同履行家庭教育義務,在外打工也不能當“甩手掌櫃”,家長“甩鍋”或只管打罵,孩子可求助,肩負起共同教育孩子的責任;對於學校,則要求對困難學生,學校應與家長共同開展家庭教育;對於政府,訴求於外部力量的介入,開設網上家長學校免費指導家長教育,至於社會層面,職工參加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單位應支持等。

  這些草案的方向,確實能極大程度緩解教育的現實焦慮,爲教育的積極開展提供更大現實便利。但還得意識到,其只是方向而已,目前只停留在紙面上,而且,這些方向本身展望很好,但是現實可操作性也同樣面臨着巨大挑戰。也就是說,其還需要真正照入現實,才能和公衆對教育的期待實現最大契合。

  當然,反對“喪偶式”育兒並收穫切實效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立法之後,還需要更細化的細則來規範和完善,進而保證現實的踐行效果最大化,真正理清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責任邊界,讓教育呈現理想狀態。除此之外,教育理念的培養也顯得十分重要,需要潛移默化形成,並潛移默化滲透和影響,這便需要思想層面的現實積澱。我們期待着這種教育狀態真正照入現實,併成爲現實。

  文/默城

  更多相關信息請訪問山西中公教育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轉載,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構成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