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0岁,每天奔波上百公里,他对事业的热爱没有止境!

11月7日,第19个记者节来临的前一天。

王田夫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就来到工作室,整理着邮箱里的通讯稿,并联系好当天一天的采访对象。

从知青时代开始,

他就坚持以通讯员身份做业余报道,

向多家省、市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投稿。

虽然从没拿过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

但这位“编外记者”

却在新闻战线上奔跑了62个年头。

写稿,当通讯员!

1956年,18岁的王田夫被分配到溧阳竹箦公社上罗小学做负责人,由于热爱写作,他同时担任着学校通讯员的角色。

当时学校的扫盲教育工作正火热,在当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王田夫想,这是一个极好的素材,于是立即采写了一篇文稿投给了《溧阳扫盲简报》,没想到,他的第一篇新闻稿引起了溧阳当地报纸、广播等媒体的关注。

广播站“某某公社某某通讯员来稿”的广播声,成了王田夫投稿的动力,“写稿,当通讯员!”渐渐地,王田夫的名字频频在媒体平台上出现。

处处留心皆新闻

新闻界有句行话:处处留心皆新闻。在王田夫眼里,只要走出去,到处都有素材。在从教的45年里,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采访、撰稿,这几乎成了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满腔的创作热情让王田夫持续高产,也让他赢得了不少业内人士的信赖。

2001年,退休后的王田夫便全身心地扎进了“新闻圈”,同时担任着溧城镇关工委、溧城镇老龄办、市老年体育协会等单位的固定通讯员,成了溧阳老年群体的“代言人”。

每一年,市老龄办组织探访百岁老人,总少不了王田夫的参与。

今年,20天里他一共探访了上百位百岁老人,每天要在路上奔波上百公里,晚上回家还得撰稿,虽然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

他说:“弘扬正能量的事,再多也不觉得累!”

在王田夫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他退休后18年来发表的作品,这些作品被整齐有序地堆叠在一个厚厚的大盒子里,共有7000余篇。

采访中,王田夫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能将每件事的时间节点和人物名称详尽地道来。

再过一个月,便是王田夫80周岁的生日,而此时的他仍然像是奋斗在新闻第一线的年轻记者,精力充沛,孜孜不倦。“截至10月底,我今年已经发表80多篇新闻稿件。”王田夫笑着说。

究竟是什么让他常年保持着“高产”的状态?

王田夫说,这大概是新闻的魔力。

虽然年近八旬,

但因为时刻怀揣着一份

“一直在路上”的信仰,

王田夫看起来

身体比同龄人硬朗许多。

在他看来,保持年轻的心态,

对世界充满好奇,不停地学习,

是最佳的养生方式。

“我不图什么名分,只要身体还行,就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写新闻,我要写到不能动为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