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震动全国的大案,一个省的官员差点被杀光,无奈改律法

《鸳鸯被》第四折里面有一句话这么说的“好也,你两个官官相为我死也!”,这就是官官相护的出处,意思是说官员之间相互包庇,互相隐瞒,是个贬义词。如果所有的官员相互隐瞒对方的过失最后遭殃的就是百姓。乾隆年间达到了康乾盛世期间的最高峰,可以说是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环境,农业牧业、手工制作业等都大大提升,人口数量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人力物力都充足。乾隆皇帝一度沉浸在繁荣昌盛的喜悦之中。

殊不知国家兴旺之时朝廷官员在背地里真正进行一场不为人知的交易。明朝和清朝间有一个词为“捐监”,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顺利进入到这里学习,明清时期规定如果向国家捐赠了一定的粮食那么就可以获取到成为国子监的学生资格,在里面学习成为监生。粮食上交给国家成为备用粮,如果遇到天然灾害或者闹荒之年就会拿出这些粮食出来救济灾民,也有可能发送到军队成为军粮,总之为国家所用。

山西临汾人王亶望有幸中举人,因家中殷勤贿赂官员买了个知县做,之后一路迁升至二品官员布政使,清朝时期布政使手中掌控着一个地区的财政和民政,在甘肃任职时他开始明目张胆的将捐监的粮食改为银子,也就是说那些交粮食上国子监读书的人被他私自改为交白银。然后王亶望用这些银子一路买通官员,想读书的人同时达到了自己的愿望。

为了使得白银捐监发展的更顺利,他将自己的亲信蒋全迪安排为兰州知府,这样一来捐监所得的银两能更安全的到达他的手中,然后被分配到其他官员,其实王亶家中并不缺钱反而很富裕,他之所以揽财的原因是无论他任职的知县还是布政使都是花钱买来的官,所以当他看到捐监的条件时便想将自己曾经花出的钱财收回来,于是开始动手脚揽财。

他自己单独将粮食改为白银迟早会被人发现举报,于是他开始用贿赂和游说的方式说服其他各县各府的都参与进来,和他一起狼狈为奸,用钱财收揽人心。最后发展到甘肃内部以王亶旺为中心的办事处,专门处理负责甘肃官员急需用钱的需要。

他在甘肃任职六个月的时间有19017人捐监,粮食达80万石,三年之后,捐监人数高达15万,粮食600万石,国家粮仓面积不够放,于是他向朝廷申请拨发款项建仓放粮。除此之外他在朝廷的名声大噪,优异的成绩受到皇帝和官员的一致好评。

任职七年后王亶旺被调离浙江,甘肃布政使这一职务被王廷赞接手,各个地方的大小官员依旧用捐监的手段获取钱财,王廷赞曾试图拒绝过,但是最后在半推半就中接受并同流合污,有贼心没贼胆的王廷厅赞不知如何处置这些贪污来的钱,居然要捐给朝廷购买军需。

甘肃有地区爆发苏四十三起义,需要一笔钱财,王廷赞想拍马屁说要将自己历年来储存四万两的积蓄捐给朝廷抵御苏四十三起义,这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怀疑,他的俸禄虽然不少,但是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抚养,吃喝穿一年下来也所剩无几。哪来的四万两积蓄呢!因此皇帝派去钦差检查,钦差是由皇帝直接派遣的大臣。王廷赞很快被彻查,顺藤摸瓜将甘肃一票大大小小官员全部牵扯出来,主谋王亶旺虽然早就调离,但是一样被查到,气得乾隆皇帝直哆嗦。

追缴脏银281余万两,更令人气愤的不在于此,而是涉及此案的官员多达113人,一个省的官员几乎被牵扯到了,他们在金钱的诱惑下都选择了官官相护。史上称为“甘肃冒赈案”。

113人中有52人被判死刑,其余的流放、充军、关押。有些因良心发现觉得自己愧对朝廷、愧对百姓、愧对父母最后迫于压力选择自行了断。另外也有一些贪污少量的将功补过得到赦免,捐监这一制度也被朝廷取消,因涉嫌人数多影响大,无奈律法只能做些改动。说句不负责任的话,其实捐监这样政举其实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弊端,给予国家粮食就能获取自己想得到的利益,从很大程度来说就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只要有漏洞就会有人钻。#粮食#甘肃#布政使

山西临汾人王亶望有幸中举人,因家中殷勤贿赂官员买了个知县做,之后一路迁升至二品官员布政使,清朝时期布政使手中掌控着一个地区的财政和民政,在甘肃任职时他开始明目张胆的将捐监的粮食改为银子,也就是说那些交粮食上国子监读书的人被他私自改为交白银。然后王亶望用这些银子一路买通官员,想读书的人同时达到了自己的愿望。

为了使得白银捐监发展的更顺利,他将自己的亲信蒋全迪安排为兰州知府,这样一来捐监所得的银两能更安全的到达他的手中,然后被分配到其他官员,其实王亶家中并不缺钱反而很富裕,他之所以揽财的原因是无论他任职的知县还是布政使都是花钱买来的官,所以当他看到捐监的条件时便想将自己曾经花出的钱财收回来,于是开始动手脚揽财。

他自己单独将粮食改为白银迟早会被人发现举报,于是他开始用贿赂和游说的方式说服其他各县各府的都参与进来,和他一起狼狈为奸,用钱财收揽人心。最后发展到甘肃内部以王亶旺为中心的办事处,专门处理负责甘肃官员急需用钱的需要。

他在甘肃任职六个月的时间有19017人捐监,粮食达80万石,三年之后,捐监人数高达15万,粮食600万石,国家粮仓面积不够放,于是他向朝廷申请拨发款项建仓放粮。除此之外他在朝廷的名声大噪,优异的成绩受到皇帝和官员的一致好评。

任职七年后王亶旺被调离浙江,甘肃布政使这一职务被王廷赞接手,各个地方的大小官员依旧用捐监的手段获取钱财,王廷赞曾试图拒绝过,但是最后在半推半就中接受并同流合污,有贼心没贼胆的王廷厅赞不知如何处置这些贪污来的钱,居然要捐给朝廷购买军需。

甘肃有地区爆发苏四十三起义,需要一笔钱财,王廷赞想拍马屁说要将自己历年来储存四万两的积蓄捐给朝廷抵御苏四十三起义,这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怀疑,他的俸禄虽然不少,但是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抚养,吃喝穿一年下来也所剩无几。哪来的四万两积蓄呢!因此皇帝派去钦差检查,钦差是由皇帝直接派遣的大臣。王廷赞很快被彻查,顺藤摸瓜将甘肃一票大大小小官员全部牵扯出来,主谋王亶旺虽然早就调离,但是一样被查到,气得乾隆皇帝直哆嗦。

追缴脏银281余万两,更令人气愤的不在于此,而是涉及此案的官员多达113人,一个省的官员几乎被牵扯到了,他们在金钱的诱惑下都选择了官官相护。史上称为“甘肃冒赈案”。

113人中有52人被判死刑,其余的流放、充军、关押。有些因良心发现觉得自己愧对朝廷、愧对百姓、愧对父母最后迫于压力选择自行了断。另外也有一些贪污少量的将功补过得到赦免,捐监这一制度也被朝廷取消,因涉嫌人数多影响大,无奈律法只能做些改动。说句不负责任的话,其实捐监这样政举其实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弊端,给予国家粮食就能获取自己想得到的利益,从很大程度来说就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只要有漏洞就会有人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