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后想告诉所有曾经或是正生活在父母打击教育的阴影里的人,你其实很好,你并没有那么糟糕,你永远值得被爱。父母引以为傲的「打击教育」下,我们被击打掉的是自信,是爱自己的能力。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最多的故事就是“别人家孩子”的故事,“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是我们成长中共同的噩梦。

小的时候为了赶超“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我们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为了能获得父母终有一天的认可。但有的父母总是锲而不舍地打压着子女的自尊。

毋庸置疑的是,原生家庭教育对我们的人格塑造和三观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那些在父母“打击教育”下长大的人们,现在都怎样了?

下面讲一个真实发生着的故事,一个真实经历着的人生。

莎莎(化名),女,三十岁,重度抑郁者。

莎莎告诉我,她独立后最大的想法就是逃离家庭,当然,她也是这么做的。

每次逢年过节不得不回到那个家时,她说,她从未感受到过团聚的喜悦,家里的每个人,每个角落,都让她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陌生感。

她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除了“别人家的孩子”,她从小还面对着和比自己年长的两个姐姐的“竞争”。在父母眼里,她是家里那个“什么也做不好”的孩子。

两个姐姐现在都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过着美满的生活,她还是一个人单着。于是,每次回到家,催婚也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为什么她依旧至今单身,她谈到,除了自己确实喜欢一个人更为自在的生活,还有自己回避不了的从小带着的强烈的自卑感。

每当遇到喜欢的人,她总是会产生自己配不上对方的想法。这种想法不自觉地将所有靠近她的人推远,性格里的不自信也让她成为善于搞砸一切亲密关系的人。

“我太不自信了,所以每一段关系里我都缺少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有的时候表现为极端的冷漠,有的时候表现为极端的粘人。时间长了,没有人受得了我这种相处方式。”

“这种情况发生的多了,就觉得身边的人都会逃跑,自己总是被抛弃的那个。以前,稍微对我表现出一点好意的人我就会把那当做是爱,也总是想方设法地去抓住那些我所以为的爱。或许是自己太急功近利,把对方吓着了,也就从我身边逃开了。”

“到后来,被抛弃的多了,也就不敢爱了。宁愿将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想再体验那种滋味了。即使那种滋味在小的时候体验的已经很多了。”

在今年,发现自己心理上的“不对劲”之后,她终于开始寻求心理方面的咨询治疗。也开始试着去热爱生活,试着去爱自己。“如果没有人爱自己,那至少自己得喜欢上自己呀。”

她喜欢做料理,为自己准备精致的一日三餐是她最新找到的热爱生活的途径。每天她会把美味的食物精致地装盘摆好,再为这些食物拍下一张张照片作为留存。有的时候会把最为满意的作品发到朋友圈,她也享受着每条留言的赞美。

可是在这些赞美里总会有一两条不和谐的语句。

“看着好看,好不好吃又是另一回事。”

“牛肉一看就炒老了。”

没错,这些质疑的留言都是来自莎莎的父母。

“我都习惯了,从小到大就是这样,从来都没有认可过我,无论大事小事。”莎莎说。

目前的莎莎对于父母日常的打击已经习以为常了,她掌握了一套消化这些打击的机制。她不知道和父母会不会有真正和解的那一天,但每一天她都在尝试着和自己和解。

“他们可能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的,对于他们,打击子女已经是教育里的传统文化了,成了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我没办法强求他们去改变。”“但偶尔,只是偶尔,还是想让他们夸夸自己。”

听了莎莎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我很感同身受,自己也是父母打击教育的经历者。其实不只是我和她,在这世上还有着千千万万个曾经或是正在经历着这种打击教育的人。

当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父母会找出一个成绩更好的例子来泼冷水,为的是“免得孩子骄傲”。

当我们失败了,打击便更加顺理成章,他们会说这就是你平时不努力的下场。

所有的打击都被美其名曰成了“都是为了我们好”。

只是他们没有想过在被长期频繁打压自尊的过程中,我们丧失了对自身的信任。有的人长成了讨好型人格,从来都不会为自己去争取,不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有的人变得格外渴求被爱,爱的缺失成了一些投机取巧者控制他们的弱点,往往掉入以爱为名的圈套而不自知。

在打压自尊这件事上,父母显然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出身那一刻起,父母就是这世上我们最为亲近最为依赖的人。比起无关紧要的人的否定,父母的一句否定甚至可以让我们哭一整晚。

你取得了一点成绩,换来他们的嗤之以鼻;你遭遇了一点挫折,遭到他们的冷嘲热讽;你交了一个朋友,他们说那都是狐朋狗友;你有了个喜欢的爱好,他们说那都是些不务正业。

这样的打击次数多了,时间长了,我们便会很容易走向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就是一无是处。自己的喜欢,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坚持,好像全都没用任何价值。

而这些累积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误解,往往需要用我们的一生去治愈。

难道这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

并不是,自己的子女一定是他们这辈子最爱的人,他们只是爱错了方法。他们以为这种爱的方式能够让我们变得“听话”,而在他们的认知里,“听话”的孩子才会变得优秀。

很多习惯性打击子女的父母,也都是在他们父母的打击声中成长过来的。《老友记》里莫妮卡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父母引以为傲的「打击教育」下,我们被击打掉的是自信,是爱自己的能力。

打击不是变相的鼓励,打击就是打击。在打击下人只会自我怀疑、自信缺失,每一句打击和不认可的言语,都会在一个人心中种下自卑的种子。

打击也不是爱,如果非要说它是一种爱的形式,也是最不健康也最自以为是的一种。每个父母都有一万种可以去爱孩子的方式,试着转变思想,孩子犯了错,陪他们找出错误的根源教导他们改正,而不是冷冰冰的全盘否定;孩子做得好,给予明确的肯定和鼓励,用鼓励代替打击,他们会成长得更好。

最后想告诉所有曾经或是正生活在父母打击教育的阴影里的人,你其实很好,你并没有那么糟糕,你永远值得被爱。

(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