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上,大多数人的论点都难以置信的肤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就对方自己所不赞同的去抬杠,不轻易反驳他人的人有广泛的接受度,善于从他人的观点中提炼获取。日常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人,无论你说什么都要跟你抬杠,这类人坚持的宗旨是“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你说一句话,总是会听到对方以“但是”、“不是”为开头的反驳,这无疑让我们十分头疼。

日常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人,无论你说什么都要跟你抬杠,这类人坚持的宗旨是“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你说一句话,总是会听到对方以“但是”、“不是”为开头的反驳,这无疑让我们十分头疼。

大多数人面对类似情形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沉默,把不满都压在心里,无法得到情感宣泄,往往会对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并且有很大几率会受到对方再之后的得寸进尺。

日常生活里,不及时为自己发声,就会面临往后的话语权被剥夺。

要想知道如何为自己发声,首先要了解这些凡事都要抬杠的人的“抬杠体质”的成因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过,嚣张跋扈者的内心是极度自卑的,一个生活的强者,一个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人要获得他人的敬重并不需要任何暴力做支撑。

当他人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可能只是日常的非常随性的聊天,“抬杠体质”的人会下意识打断,或者甚至还没有听懂、读懂对方所表达的语义,就急于反驳。

这种过于急切的反应,恰恰证明这类人的反驳都是没有经过审慎思考的下意识行为,用我们常说的话来说,就是说话不过大脑。他们的反驳只是单纯无意义的为了反驳而反驳。

这种下意识驳斥他人的行为,是对自我的一种消极的外化放逐,是一种应激性的自卑。他们急于靠反驳他人来获得自我肯定,他们就像是一堵四周都漏着风的墙,没有站得住脚的逻辑,只是靠着围堵他人来建立一种无用的自尊。

这种不健康的反馈系统一定程度上对他们起到了恶性循环的副作用,因为反驳他人并无法对自身境遇起到根本性的改善,但他们又急于用反驳行为来宣泄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其结果往往加重对自我的厌恶。

面对习惯性抬杠的人时我们该如何为自己发声?

了解了“抬杠体质”的成因,加上接触过他们的现实经验,我们会发现他们反驳的一大特点就是:断章取义。

这里主要针对的是现实中你能够面对面见到的人进行的真实的交谈,至于网络上的“杠精”,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别理,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是想跟你解决问题的。

当现实生活中与“抬杠体质”发生争论时,很多时候你自己也会被他们带偏,被情绪引导,争论的意义变成了输赢胜负,而不是共同解决问题。

有两个事情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

第一,自己有没有可能在某些重要的方面错了。因为当对方和你争辩时很有可能会把一些你做错的事情作为依据来证明他们是对的。所以,即使对方的出发点是要打败你,你也要先接受自己有做错、说错的地方,才能进行接下来的辩论。因为勇于承认自己错的地方,才能将我们和“抬杠体质”的人区分开来。

意识到这一点,你的思维会更加清晰,也更能理清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因为你接受了自己的弱项,那么你的弱项就不再是对方能够攻击你的软肋。

第二,如果与你进行激烈争论的人是你所爱、所必须包容的人,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投入更多耐心去倾听他们。因为你讨论的初衷,是为了拥有一段长久和谐的关系。

因此在与他们的争论中,你有可能还需要帮他们去把他们的想法表述出来,如果你是当中表达更流畅的人。这个行为也是在告诉对方,你没有把他当做敌人,从而缓和气氛,舒缓对方的敌对情绪,改变你们共同的叙述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你要的不是打败对方,而是阐明自己,帮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并让对方意识到自己谈话时容易树立敌意的行为模式。因为你需要的不是一个被打败的伴侣、朋友,而是能够今后可以跟你建立长久良好沟通的人,并且被打败者往往会找机会扳回一局,这无疑不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

意识到这两点之后就是更加系统地为自己发声。

因为习惯性抬杠的人总是断章取义,忽略事实逻辑,要应对他们的方法就变得很简单,引导他们有逻辑地进行思考。

第一,主观地成为一个客观人,在矛盾中寻求统一。以客观的角度,替他们把反驳论述转换成观点。

其实大多数习惯抬杠的人最善用驳斥方式就是“稻草人打法”,所谓“稻草人”打法就是给你不断给你贴标签,然后照着标签打。可以参照papi酱置顶视频里的“挑刺狂魔”。当她说前台小姑娘穿西装挺好看,对方却说她在影射别人穿西装不好看。这就是给你贴上不是你本意的标签来抬杠。为什么他们要贴标签?因为这种打法最不用动脑子,最不讲逻辑。

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能做的就是顺着他的话为自己辩驳,因为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能再贴上别的标签。你需要做的是让对方阐明自己结论的论据,既然他说你是在影射,那么就让对方摆出论据。

而往往,因为习惯给别人贴标签的人只是顺嘴找标签来贴,本身就没有什么论据可言。一般情况下你问个几轮,对方就哑口无言了。

第二,双方拆解观点,构建回应。如果你是在和对方讨论某个具有争议的事件时,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宣扬某个特定观点。因为很大程度结果会发展成你们两个各持一方,谁也说不过谁,谁也不信服谁。

处理争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参照《奇葩说》的做法,你们双方交换观点,再说出各自论点。这么做能够更好地让对方意识到,不是他所认为错的事实就一定是错的,不是他不喜欢的就一定是不好的。

这么做可以极大程度地拓宽人们对论点空间的概念。因为关于事件,你们双方都有很多论点陈述,这就意味着这些事件原本就是极具争议的,不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两面性的客观存在。

任何复杂的问题都会牵扯到很多方面,交换论点后,“抬杠体质”的人会明白自己原本的观点有着多少自己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情绪的掺杂。

很多“抬杠体质”,有可能他们对自己所驳斥的也深思熟虑过,交换观点后能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有多么局限。

事实上,大多数人的论点都难以置信的肤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就对方自己所不赞同的去抬杠,不轻易反驳他人的人有广泛的接受度,善于从他人的观点中提炼获取。要明白其实很多人自以为的论点,都不能称之为论点,它们只是一系列的知觉偏差而已。

让你身边爱抬杠的人,严谨地阐述反方的观点那他们对该问题的态度就会改变。其实就像是一篇命题作文,给出一个特定的命题,每个人都能够依据这个命题去发散思维,并且把完善的内容作为自己信服的观点。

人生其实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不是非黑即白。我们为自己发声的初衷不是为了争赢,而是为了让对方明白不是和自己想法不一样就是错的,不是什么都要张嘴杠一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