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德克在沉默中困惑了一会儿,然后说:“《骂观众》只是我二十岁时的作品,后来我又做了各种各样的写作尝试。汉德克三年前来北京时,他本人倒不像他的文章那样“前卫”和“先锋”,一位非常温柔的老先生,渊博又谦逊,说自己在写作这件事上完全是托尔斯泰的后辈,并且真诚地渴望与中国读者交流。

歌德曾说,把最尊贵的灵魂拿出来给人看,是所知最美的职业,写作是这样的事情。作家超前于所有人感受到人类灵魂的美。

——彼得·汉德克 ​

2016年鲍勃·迪伦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汉德克曾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文学是阅读的,而鲍勃迪伦不能被阅读”,“这个决定显然是一些不读书的人做出的”。而今天,这些“不读书的人”把奖给了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1942年生于战后重建的奥地利。在他还是小汉德克的时候,他是当地有名小刺头。

“我干架我喝酒我抽烟但我还是一个学习不错的小帅哥。”

1960年汉德克考入格拉茨大学学法律,并加入了当时德语圈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团体“格拉茨人学社”,由于当时年轻气盛,也比较激进叛逆,与学校执教理念有冲突,他决定不学了,转型成为自由作家。

汉德克在大学最后那段时间成功发表了《大黄蜂》,便已经在德语文坛名声鹊起,他离校专心写《骂观众》的时候只有23岁,《骂观众》出版那年他才24岁。

这里要讲的是关于汉德克的一件小事。

汉德克三年前来北京时,他本人倒不像他的文章那样“前卫”和“先锋”,一位非常温柔的老先生,渊博又谦逊,说自己在写作这件事上完全是托尔斯泰的后辈,并且真诚地渴望与中国读者交流。

当时台下坐了近百人,这时却突然冷场,几个请来的嘉宾只好问起《骂观众》。汉德克礼貌地回答了,又主动问道:“有人看过我的其他书吗?”台下鸦雀无声。汉德克在沉默中困惑了一会儿,然后说:“《骂观众》只是我二十岁时的作品,后来我又做了各种各样的写作尝试……这些书已经早在中国出版了,没有人看过,我非常遗憾。”

汉德克这句“我非常遗憾”让人记忆十分深刻,同样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有当时汉德克站在台上时的那种失落。

今年的诺贝尔奖颁给彼得·汉德克了,本来很为他高兴。转而想到这下他也成了热点。三年过去了,不知道媒体与自媒体看没看过他,又会怎样写他,但我记得他曾经站在这里,带着一生的学识和经验,渴望说些什么最终却陷入了无话可说的沉默。我记得他站在这里,为我们感到遗憾。更沮丧的是:在更长远的意义上,这遗憾并不会因为谁得诺贝尔奖而发生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