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大學習方法之西蒙學習法

摘要西蒙學習法爲6個月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它的本質是廣義動量定理。廣義動量定理通過調整力量、方向、作用點和時間來增加成果。西蒙學習法使用了降低問題難度方法中的一種:拆分。

本節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西蒙學習法;第二部分介紹西蒙學習法的步驟和圖解流程;第三部分使用廣義動量定理和圖解分析西蒙學習法;第四部分介紹西蒙學習法的使用案例(如圖1所示)。

1西蒙學習法的思維導圖

(一)西蒙學習法概述

“西蒙學習法”是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的一個理論:“對於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西蒙學習法使用的原理是集中力量將知識分而治之。

赫伯特·西蒙(HerbertA. Simon)(1916615日至200129日),美國經濟學家,政治學家,認知科學家,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1975年圖靈獎獲得者。西蒙學識廣博,是現今很多重要學術領域的創始人之一,如人工智能、信息處理、決策制定、問題解決、注意力經濟、組織行爲學、複雜系統等。他創造了術語“有限理性”和“滿意度”,也是第一個分析複雜性架構的人。

關於6個月掌握一門學問,西蒙教授立論所依據的實驗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個人1分鐘到1分半鐘可以記憶一個信息,心理學把這樣一個信息稱爲“塊”,估記每一門學問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約是5萬塊,如果1分鐘能記憶1“塊”,那麼5萬塊大約需要1000個小時,以每星期學習40小時計算,要掌握一門學問大約需要用6個月。爲了感謝西蒙的這個研究成果,教育心理學界稱這種學習法爲西蒙學習法。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計算:50000信息×每信息1/每小時60/每週40小時/每月4周≈5.2月,這裏的結果是5.2月,是按照每個信息需要1分鐘進行計算的。如果每個信息需要1.5分鐘,那麼7.8個月,而如果取平均值,即每個信息需要1.25分鐘,那麼需要6.5個月。這裏所說的6個月是一個大概的估算,並不是絕對的,因爲每門學問也不一定就包含5萬個信息,每天也不一定只學習8小時,每週也不一定只學習5天。

以上內容和網上的內容差不多,下邊我將使用我的通用方法論和圖解法來分析、解釋西蒙學習法。

解決問題包括兩大方法,分別是降低問題難度和提高能力。降低問題難度有4種常用的方法,包括是拆分(分而治之)、類比、聯想和追本溯源。提高能力有2種方法,包括是廣義動量定理和系統思考(如圖2所示)。

2解決問題的方法(通用方法論)

(二)西蒙學習法的步驟和流程圖

西蒙學習法可以概括爲4個步驟:

1)選擇一門學問;

2)拆分這門學問,拆分到可以比較容易學習爲止。

3)持續學習6個月,各個擊破每個被拆分的小部分。

4)掌握這門學問。

可以使用流程圖來圖解西蒙學習法的步驟(如圖3所示)。

3西蒙學習法的流程圖

拆分是降低問題難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拆分將複雜問題拆分爲簡單問題,然後各個擊破進行解決,這類似於軍事學上的分散敵人,然後集中兵力進行各個擊破。

(三)西蒙學習法的本質

爲了形象地說明,把西蒙學習法比做一把錐子。正如居里夫人所說,“知識的專一性像錐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錐子的作用力,時間的連續性好比是不停頓地使錐子往前鑽進。”西蒙學習法所支配的學習活動,呈現出一種尖銳猛烈、持續不斷的態勢。

我們可以使用大衛·海勒八大思維圖示法中的類比進行圖解分析(如圖4所示)。

4西蒙學習法和鑿石頭的類比

如果以簡筆畫來表示,那麼一塊大石頭相當於一門學問,而錐尖比作知識的專一性,精力的集中可以使用錘子打在錐尾的作用力表示,時間的連續性可以使用錘子連續往復打擊錐尾來表示,爲了更形象,增加了一個18:15的時鐘來表示連續的工作(如圖5所示)。

5 西蒙學習法示意圖

上圖也可以使用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來分析,在廣義動量定理中,有四要素會影響成果,包括力量的大小F、方向α、作用點和時間t,改變這四者中的任意一個都可以改變成果。力量F對應於錘子的打擊力,也就是“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錐子的作用力”;方向α對應於1門學問,也就是圖中的石頭;作用點對應於“專一性像錐尖”;時間t對應於“時間的連續性好比是不停頓地使錐子往前鑽進(如圖6所示)”。

6 使用廣義動量定理分析西蒙學習法

錘子的打擊力類比於能力,知識類比於知識,錐尖類比於精力的聚焦程度,時間的連續性類比於連續學習的時間。錘子的打擊力越大,那麼石頭越容易被拆分,從而各個擊破;錐尖越尖,錐子越容易插入石頭,從而拆分石頭;時間越長,則在石頭上的鑿痕越深,越容易拆分這塊石頭。而如果方向總是改變,一會在這塊石頭鑿一下,一會而在另一塊石頭上鑿一下,就好像一會學習這種知識,一會兒又去學習另一種知識,結果哪種知識也沒學會。集中6個月的時間來攻克一門學問,這是長時間將力量集中在一個方向上,這個做法類似於亞當·斯密所說的專業化,專業化可以比多樣化增加產出。他在《國富論》中舉了生產釦針的例子,一個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勞動者,無論如何努力,一天也生產不了20枚釦針,但有了專業分工之後,經過前後18道工序,每人每天可以生產48000枚釦針。集中時間學習一門學問,可以減少由一種學問到另一種學問的時間損失;可以減少回憶所需時間和加快進入這門學問的速度;理解度的增加使得後期的學習速度加快。

這種“錐形學習法”的高效原理在於,連續的長時間學習本身包涵對之前學習內容的應用,這樣就省去了大量的複習時間。如果用燒水來做比喻,“錐形學習法”是連續的加熱,所以熱量散失的少;普通的間斷學習是燒一會兒就停止加熱,一段時間以後再繼續加熱,這樣許多熱量就白白散失了。兩相比較,自然是持續“加熱”效果顯著了。

(四)西蒙學習法的案例

《華盛頓郵報》報道:德克薩斯州雙腿殘疾的年輕黑人男孩戴維·漢姆生,17歲那年立志要當一名音樂家,他以每天10小時的時間苦練了1年鋼琴,終於使音樂專家也爲他高超的鋼琴演奏藝術歎服。然而不幸的是,由於練習鋼琴過猛而得了難以治癒的腱鞘炎。於是他又以每天10個多小時的時間攻讀法語,只用了2年時間就學完了法語專業的全部課本,最後以法語第1名的成績考入了康奈爾大學法語系,插班2年級。不久他又攻讀考古學,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學完了大學考古專業4年學完的課程,並一舉奪魁考了個考古研究生第1名,師從著名考古學家懷特·邦德教授。

在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天賦固然是一個因素,難道那麼多考古畢業生沒有一個天賦好的嗎?顯然不是。實際上戴維學習這門知識所花費的時間並不比專業大學生花費的時間少。

以耶魯大學4年制的化學系爲例。一年級每週46節課,其中化學專業課10節,其它課程16節。20節自習課中,自習化學專業只有4節。所以化學專業共有14節課,合計11.66小時。每週學習專業課不到12小時,每天平均不到2個小時。而一年365天除去50多個星期日、暑假、寒假、法定假日、其他假日和社會活動等等,充其量不到240天時間,480個小時,如果採用“西蒙學習法”,每天學習10個小時的話,只用50天就可學完大學1年的學習課程,而4年制的大學課只需用200天就可以學完。

可是,爲什麼戴維比其他學生成績優秀呢?西蒙學習法的知識增長是一種優勢累積,不僅在知識的數量上,而且在知識質量上也是和傳統的學習方法不同的。比如按常規的學習方法,上一堂化學課後,又上其他課,期間由於化學課的停頓和其他課對化學知識記憶的影響,上第二堂化學課時還必須拿出一定的時間來複習,以此類推……學得越多,複習量就越大。而持續不斷的學習的本身就包含着對學過的知識的不斷使用,所以就可以省去複習所浪費的時間。又由於進攻的態勢本身就是一種優勢,所以還會產生質量優勢。馬太效應在這裏的表現是:越是在很短時間裏精通了這門學科,就越容易靈活運用。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提出了1萬小時理論,他寫道:“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爲“一萬小時定律”。如果每天學習9小時,那麼1萬小時需要約3年的時間。

西蒙學習法說的是6個月學會一門學問,而想要成爲世界級的大師,那麼就不是僅僅學會一門學問,而是要比絕大多數人更利害,那麼也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解決問題有兩大方法,分別爲提高能力和降低難度。提高能力有廣義動量定理和系統思考兩種方法;降低難度有拆分、聯想、類比、追本溯源四種方法。西蒙學習法使用了廣義動量定理和拆分兩種方法。西蒙學習法使用了拆分和廣義動量定理兩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如圖7所示)。

7 使用通用方法論分析西蒙學習法

西蒙學習法也可以使用類比、聯想和追本溯源來降低學習的難度。

摘自《思維導圖圖解孫子兵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