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整個高爾夫生涯一直以平穩、有力的揮杆爲人所知。說實話,更讓我自豪的是挖起杆擊球——這是高爾夫運動最有趣的部分。下面介紹四個優化挖起杆技術的方法。

1

裝備起來

1989年轉職業球員時,我只用一支沙坑挖起杆應付短打擊球。1992年在繆菲爾德球場參加英國公開賽時,我從沒用過高拋挖起杆,對反彈角也一無所知。現在,我用52、55和59度挖起杆,即使和我同組打職業–業餘配對賽的業餘球友也瞭解杆面傾角和反彈角。僅在我的職業生涯期間,挖起杆科技的進步——以及挖起杆球技對各種水平球員的重要影響——令我驚訝。

讓我得心應手的ClevelandRTX4Mid-Grind挖起杆(上)的杆底有6度反彈角和C-磨削。我喜愛Mid-Grind(中磨削)系列挖起杆的地方是,需要時我可以打開杆面,但仍能在全揮杆觸球中保持穩定。在較硬的草坪條件下,特別是打林克斯球場時,我經常換成3度反彈角挖起杆。用這些挖起杆沒有我不能打的擊球。它們能打各種擊球。

2

弱化左手

改善挖起杆擊球?看高手打球。我始終堅信模仿最好的球員,向同伴學習,同時不斷練習你所學到的。在南非長大的我經常看加里·普萊耶打球。何塞·奧拉扎寶是另一位我仰慕的短打高手。眼下,我正關注賈斯汀·托馬斯。他在保持球杆在身體外側(而不是向內抽打)和杆面傾角在身體前面等方面技藝高超。這是利用球杆設計從中獲益的唯一方法。

另一位值得我學習的同時代球員是科裏·佩文。他教會我左手弱勢握杆打劈起擊。全揮杆擊球預備時向下看握杆,我希望看見左手的兩個半到三個指關節。打精細的果嶺邊擊球時,我會略微向左轉動左手,看見一到一個半指關節,並且握把更多握在手指。這讓我感覺我好像能更加大力擊球卻不會讓球飛出太遠,幫助我打出更多球旋。用這種握杆和RTX4挖起杆,我能確切感到球右旋離開杆面。看到球完全按照我想象的樣子做出反應,感覺好極了。

3

模仿塞弗

如果我是短打高手,塞弗·巴里斯特羅斯就是大師。他能用5號鐵從壺形沙坑裏救球。我從他那裏學到的三個關鍵短打動作沿用至今:

揮杆全程保持杆面開放。

上杆時保持杆面在雙手外側。

讓球杆對雙手和前臂動作做出反應。

我的第四次大滿貫賽勝利,在繆菲爾德贏得2012年英國公開賽,歸功於塞弗。決賽輪第10洞,我的開球落在距果嶺約50碼的禿地。我恰當地夾起球,將球打到距洞8英尺。在第16洞,我用沙坑桿打出一記撞滾球至洞邊約5英尺。我的經驗是:像塞弗那樣建立多種打法的短打技能庫。如今的挖起杆,即使有大量反彈角,通常也能緊密貼合地面。巴里斯特羅斯的時代可沒這麼容易。所以不要再找理由了,夥計們。

4

擦燃火柴

我有一個壞習慣,有時會偷懶打砍擊觸球,特別是在長草區。所以我會訓練自己保持球杆前揮過球並正對目標。你不想讓球杆卡進草皮。我希望你集中精力拍擊地面。記住以下要點:

保持雙手“低位”。不需要像打1號木那樣抬高雙手。

在做短幅上杆的同時維持杆身角度(和預備時一致)。

將重心放在前側腳並加速通過觸球。

我這樣練習20分鐘左右來找到感覺。你的想象是用球杆背面擦火柴。這也是我特別喜歡RTX4挖起杆的地方。它有那種我們都想要的純粹重擊聲;觸球時你可以聽出差別。

告訴你一個小祕密:人們喜歡我的平穩揮杆和有力擊球,但如果你問,我會說短打技術對我贏得四場大滿貫賽起到最大作用。我甚至曾靠短打魔術讓泰格折服。在波士頓的比賽第三輪我們同組,記得當天全場我只直接擊中四個果嶺,但仍打出低於標準桿1杆的成績。我們走進計分處,泰格對我說:“你怎麼會破標準桿的?”他笑起來,然後我倆一同大笑。那天我的擊球真是到處亂飛!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盡在《高爾夫》雜誌

點擊下方封面圖片在線購買此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