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金針拔障術”曾經震驚海內外,這是因爲它在當時獨特的治療效果和獨特的治療手法。

那麼,金針撥障術又是怎樣的一種治療方法呢?

它在歷史上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

追本溯源

我國對於白內障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代的《外臺祕要•出眼疾候》,其中記載了白內障的發生和漫長的發展過程,以及最終可能的後果。作爲白內障的有效治療方法,金針撥障術的記載最早也是見於《外臺祕要•天竺經論眼》。其中的“天竺經論眼序”記載“隴上道人撰,俗姓謝,住齊州,於西國胡僧處授”,唐代劉禹錫在他的詩歌《贈婆門僧人》中也寫到“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篦術,如何爲發矇。”由以上的記載可知,金針撥障術可能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

杏林大觀園國藥博覽園“金針撥障術”字畫

唐代時我國就有人行金針撥內障術,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視力就不是很好,他在詩中描寫自己的症狀是:“散亂空中千片雪,蒙籠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他也試圖用其他方法治療:“案上漫鋪龍樹論,閤中虛貯決明丸。”若是人間方藥均無益,恐怕就要用金針撥障術“試刮看”了,即使是已經“靈藥千般難得救”,做了手術就可以“金針一撥日當空”。

唐朝以後,託名孫思邈著的《銀海精微》,不但論述了五輪八廓與臟腑相互的關係,還記載了內服的湯藥方劑及外洗、針刺等療法,其中的針刺就包括金針撥障術,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即使經過了五代十國的戰亂,金針撥障術也沒有失傳。據記載,南宋高宗時的顯仁太后,也就是宋高宗趙構的生母,雙目失明,國醫不能治。有一天,太后夢見一個黃衣的道士,髯面長耳,自稱可以治療太后的眼疾。後來臨安守臣張俑推薦皇甫坦爲太后醫治眼疾,皇甫坦手持金針一撥,太后即翳脫復明,眼疾就此痊癒。

在這之後,明代王肯堂的《證治準繩》不僅詳細地描述了白內障的症狀,還詳細地介紹了金針撥障術,而明末的傅仁宇纂輯的《審視瑤函》(又名《眼科大全》)以及吳謙等編撰的《醫宗金鑑》等書,也對這種流傳下來的白內障治療方法有着或多或少的提及。

而清代以後,這種手術方法就再也沒有在記載中見到。西方醫學進入我國,對傳統醫學的衝擊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這種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手術方法。當這種方法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的時候,已經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事情了。

金針撥障術“八法”

18世紀,我國的金針撥障術已取得相當成熟的經驗。眼科學家黃庭鏡集前人的成就並結合自己的臨牀經驗,著成《目經大成》一書,這是我國古代眼科學的一本總結性著作。書中將金針撥障術的操作方法歸納爲八個步驟,稱爲金針撥障術“八法”。“八法”的步驟如下:

(一)“審機”:指病人手術時採取的體位,先用冷水清洗,醫生如何拿針及固定手術眼等方法。

(二)“點睛”:指選定進針的部位,在“風輪與外眥相半正中插入”,進針的方向、手法等。

(三)“射覆”:指進針後將針柄向顳側傾斜,使針頭進入虹膜之後,晶狀體之前的部位。

(四)“探驪”:指針頭繼續前進,使針經過虹膜之後、晶狀體之前,繼續進針指向瞳孔。

(五)“擾海”:指撥障針到達瞳孔將整個白內障撥下。

(六)“捲簾”:指白內障拔落後,如又重新浮起,則需要再度撥落,務使白內障撥落到下方,不用浮起爲止。

(七)“圓鏡”:指白內障拔落後,停針在瞳孔中央,檢查瞳孔是否正圓、明亮,被撥下的白內障的位置是否合適,問患者是否能看見人、物。

(八)“完壁”:指手術告畢,緩緩將針抽出一半,稍待片刻,“切莫緩在半日,急於一刻,以觀察白內障是否復位,然後再全部出針。”

“八法”所歸納的操作步驟,是合乎科學原理的。關於進針的部位,規定在“風輪與外毗相半正中插入”,即是在角膜與外毗之中點,相當於角膜緣外4-5毫米處。我國醫務工作者通過動物實驗與臨牀實踐,證明這個進針部位是安全區。因爲這個部位血管極少,加上這裏有較多的睫狀肌,手術切開後切口兩端的肌肉攣縮,可以壓迫血管,使之止血。另一方面,手術後兩端的肌肉分開後各自癒合,如病人因各種原因需要作第二次手術時,可以在任何那一天,從原切口處進針,不易發生出血,且術後反應亦輕。由於針撥術操作時間短,術後癒合快,不需嚴格臥牀,因此深受患者歡迎。

我國的眼科手術並不是八、九世紀纔有的。據《晉書》記載,華佗曾用割治法治療景王的目疾。《晉書》又記載司馬師割除目瘤的事蹟。唐代趙璘的《因話錄》中,記載揚州一個名叫談簡的醫師,曾經爲相國崔慎割除左眼的資疣。按今天的標準來看,割除眼部腫瘤已非一般手術。可見我國醫學家早就向眼睛這一禁區開刀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曾介紹翼狀鋸肉的割治法,指出這項手術應從胬肉的頸部(指胬肉體部與頭部之間,位於角膜與鞏膜交界處)入手,用鉤針鉤起後切除。《龍木論》又提出:“割了以火燙,令斷其勢,即不再生”,這無疑是很合理的手術方法了。歷代眼科書中所載的鉤、割、針、鐮法,都是眼科手術的方法。可見我國古代醫學家,對於眼病的手術療法,已經積累有豐富的經驗了。

——END——

項目名稱:雲南省中醫藥健康旅遊品牌項目大衆傳播系列活動之——《杏林大觀園·杏林趣事》

實施主體:雲南石林杏林大觀園

編審:藍桂華、李興德、劉平、趙廷龍

總編:張小貝 責任編輯:陳思思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運營編號:YNZY0003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