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碧綠美麗,在詩人浪漫的筆下形容它“散落如燈塔”,但“貓眼病”既不美麗也不浪漫,反而殘酷且危險。

  奪走河南女童“小鳳雅”生命的,正是這樣一種極爲罕見的惡性腫瘤,其學名全稱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它不僅影響眼球和視力,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不過只要治療得當,這一癌症有着極高的治癒率。但女童雅雅的喪命似乎映照出罕見病羣體在國內生存現狀的窘迫。

  “貓眼病”在中國

  與許多成人所患的癌症不同,兒童時期罹患癌症與生活方式無關,幾乎沒有任何措施可以預防。六十年前,癌症基本上可以宣判一個孩子的死刑。 但在今天,醫學的進步爲患癌兒童帶來福音。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常發於0-4歲兒童的惡性腫瘤。中國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發病率5.8/100萬人,據此估算,中國每年新增的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在6000例左右。

  患者的生存狀況在國家與地區間存在差異,與一國經濟水平、政府公共衛生支出、醫護密度有關。在發達國家這一罕見癌症的治癒率相當高,歐美國家的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存率已經超過95%。

2015年1月25日,山東德州,2歲半兒子患眼癌急需治療費用,父親欲借錢渡難關。/視覺中國

  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的登記工作缺失,因此沒有全國性的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登記數據庫來反映這一羣體的整體生存情況。只能通過整理中國若干醫院與研究中心發表的期刊論文,獲得觀察中國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羣體的局部視野。

  從數據可以看出,80年代之前,中國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生存率處在較低的水平,比如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腫瘤科收治的72例病患的生存率僅爲43%。

  進入21世紀後,雖然視網膜母細胞瘤羣體的生存率有了較大改善,但僅有頂級醫院治癒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而且由於隨訪的時間間隔參差不齊,大多短於5年,實際的5年存活率可能要比現有數據更低一些。

  現代醫學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挽救生命,而是試圖在此基礎上保留患者的可視能力,以提高生存質量。國內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生存率數據都還缺如的時候,國際上已經開始採用摘眼率來作爲衡量治療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國際眼科雜誌》2017年的論文研究數據顯示,從全球範圍來看,美國的摘眼率最低,爲13%,亞洲和歐洲位居中游,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的摘眼率則普遍較高。

  儘管亞洲的平均摘眼率爲55%,但是中國多家醫院的臨牀實踐顯示,2005年之前,中國患者的摘眼率通常在90%以上,之後有所下降,但也普遍高於亞洲平均水平。

  被貽誤的就診時機

  眼球摘除手術在中國仍然是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最常見的方法。延誤診斷是原因之一。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早期發現十分困難。這與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的患病年齡過小(0~4歲),無法及時口訴症狀有關。

  大約45% 以上的患兒是因爲腫瘤發展出現“白瞳症”而被家長髮現。已有的報道里常出現家長爲孩子拍照時發現孩子眼中出現白色亮斑纔到醫院就診情況。這種“白色亮斑”源於晶狀體後腫瘤的光反射。事實上, 臨牀上出現白瞳症時,已經說明病情發展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而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初次就診的時間普遍滯後於歐美等發達國家。

  視網膜母細胞瘤檢出的時間越遲,病情越容易惡化,保住眼睛與視覺的可能性就越小。

  對於眼球保留情況,腫瘤早期、中期及晚期眼球保留率分別爲100%、70%、14.3%。到了惡變期,眼內腫瘤膨脹,穿破角膜、突出眼眶,患兒面部變形;晚期時,癌細胞向全身轉移最終導致死亡。而中晚期治療,一般傾向眼球摘除。

  罕見病疾病診斷易誤診漏診也會影響最佳的治療時間。“瓷娃娃”(成骨不全症)會被誤診爲缺鈣;“漸凍人”(運動神經元病) 被誤診爲腦癱 。河南太康女童雅雅最初也被誤診爲“白內障”,在小診所內接受“白內障”治療。

2016年7月27日,F1大獎賽比利時站,漢密爾頓接受爲漸凍人症發起的冰桶挑戰。/ 視覺中國

  但白內障常發人羣爲老年人,極少發生在幼兒身上,而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孩子裏相對來說較爲常見的惡性腫瘤,只要是訓練有素的醫生一定會警惕,這兩種疾病只需要做個基礎的眼科檢查就能鑑別區分。

  雖然視網膜母細胞瘤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但加強對已經治療的患者及有高風險的家庭定期隨訪觀察、對有患病史家庭中出生的嬰兒定期全麻下查眼底、實施產前診斷、開展遺傳諮詢,可以減少視網膜母細胞瘤患病兒童的出生。

  孤兒藥:有市無價,有價無市

  隨着醫學領域的發展,目前用於眼內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包括眼球摘除術、全身化療、外照射放射治療(EBRT)和冷凍治療、激光凝固等局部治療。

  摘眼早已不是唯一的治療手段。選擇性灌注動脈化療在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時,不但可以摧毀腫瘤,還可以保留和恢復在某些情況下的視覺。它將化療藥物美法侖直接送入視網膜母細胞瘤側的供血動脈——眼動脈。這一方法使到達腫瘤組織的藥物濃度比靜脈直接注射藥物高出10-30倍。

  但作爲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特效藥,美法侖卻無法通過正當渠道在中國大陸購買。1996年美法侖獲批進入中國市場。

  但由於國內政府定價與國外售價相差懸殊,研發該藥的葛蘭素史克公司退出中國市場,黑市成爲獲得美法侖的唯一途徑。但黑市中流通的特效藥價格往往翻了數倍。

1957年第一位接受採用線性加速器的放射療法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患兒Gordon Isaacs。他的右眼由於癌細胞擴散已於1957年1月11日摘除,其左眼則採取了放射療法進行治療,如今視力正常。/ Wikipedia

  在沒有黑市渠道和足夠金錢的情況下,治癒率較高的眼球摘除手術似乎是中國患兒相對較好的選擇。雖然這項沿用了近兩個世紀的手術不是最佳治療方法,但它仍然穩妥。

  當不幸真的來臨時,家屬也要積極治療,讓孩子失去一隻眼睛,也總好過直接失去一個孩子。

  難以買到的特效藥美法侖並不是個例。

  被用於罕見病治療的部分藥品被稱爲“孤兒藥”。美法侖正是“孤兒藥”的一種。

  在中國,罕見病被定義爲患病率低於0.002‰或新生兒發病率低於0.1‰的疾病。按照此定義,以中國約14億人口和目前國際公認的約6800種罕見病爲計算基數,中國罕見病總患病人口約1904萬,是26年來HIV感染患者的43.6倍 。

  這樣龐大的罕見病患者羣體,中國孤兒藥卻完全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由於市場整體需求稀少、而新藥研發的成本高、成功率低等因素,中國孤兒藥自主研發能力極弱,主要依賴進口。但進口率卻不足20%。

  抗腫瘤藥物、抗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用藥,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用藥是中國進口數量最多的孤兒藥品種,但仍然不及國外上市藥品的三成。呼吸系統疾病、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精神疾病等領域,中國進口情況甚至爲空白,患者在正常流通渠道完全無法買到。

  除了部分孤兒藥有價無市,患者家庭還不得不考慮極其昂貴的醫藥費。

  國內已上市孤兒藥品種中,大多數孤兒藥難以進入報銷目錄,僅有佔西藥品種數不到2.9%的33種藥品納入了中國2009年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而這33種藥品中,僅有5種甲類藥品可以全額報銷,另外28中乙類藥品,患者還需自付一定比例。

  中國罕見病病患面臨的正是孤兒藥有市無價,或者有價無市的兩難境地。

  參考資料

  [1] Children Cancer Institute:《Child Cancer:the facts》

  [2] Lili Zhang.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retinoblastoma after enucleation in China.[J]Padiatric blood & Cancer,2018,65(7)

  [3] 鄭嵩山、吳中耀、楊華勝、顏建華、毛羽翔.視網膜母細胞瘤317例臨牀分析[J]眼科研究,2008,26(8):627-629

  [4]Christina Scelfo.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choices for group D retinoblastoma.[J]Int J Ophthalmol. 2017; 10(6): 961–967.

  [5]David H. Abramson.Retinoblastoma in the 20th Century:Past Success and Future Challenges The Weisenfeld Lecture.[J]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August 2005, Vol.46, 2684-2691

  [6]陸燁,童劍萍.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發生機制及診斷和治療進展[J].現代腫瘤學,2016,24(6):1007-1014

  [7]財新:2014.6.6《“貓眼”之殤——治癒率本應很高的罕見病》 記者:李妍 楊寶璐

  [8]陳敏、郎炳辰、張伶俐、張智慧.我國進口孤兒藥可及性的調查研究[J].中國藥學雜誌 ,2017 , 52 (8):702-705

  [9]梁建宏等.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全身化學藥物治療聯合眼部治療的臨牀療效觀察[J].中華眼底病雜誌,2007,23(5):332-335

  [10]湛怡.某院2010年一2013年視網膜母細胞瘤病人統計分析[J]中國病案,2014,15(10):68-69

  [11]知網醫學知識庫:視網膜母細胞瘤

  作者:張夢真 郭曉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