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類貨基產品並不完全符合資管新規要求,去年7月央行還下發了《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明確銀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暫參照貨幣市場基金的“攤餘成本+影子定價”方法進行估值。根據《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的定義,現金管理類產品是指僅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每個交易日可辦理產品份額認購、贖回的商業銀行或者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

原標題:21資管|火線解讀現金管理類理財新規,“八成合規產品面臨重新整改”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現金管理類產品佔合規銀行理財的八成,正面臨資產投向緊縮,久期約束加強的嚴監管。

資管新規之後佔據銀行理財半壁江山的現金管理類產品面臨大考。

12月27日下午,銀保監會和央行發佈《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下文簡稱《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從投資範圍、投資集中度要求、流動性、槓桿管控、估值覈算和認購贖回等方面做出了規範和約束,整體上與貨幣市場基金等同類監管標準保持一致。

一位公募基金總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銀行現金管理的政策與公募基金中的貨幣基金政策基本一致。這體現了對同類產品統一監管的思路,未來銀行現金產品與貨幣基金差異性就消失了。

不過,據記者此前與銀行資管人士交流,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銀行的現金產品與公募基金本身並不完全一樣。其中一個明顯的區別在於,投資者構成上,銀行現金產品基本上以零售投資人爲主,而公募貨幣基金的投資者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銀行等機構投資人。因此,他們認爲,完全參照貨幣基金進行監管並不合理。

“總體非常嚴格,在沒有基金免稅優惠的情況下開展整改難度較大。”一位華東理財子公司人士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了數位理財子公司高層和銀行資管部門負責人,整理後發現他們想要反饋的問題如下:

一是可投資產門類大大減少,高收益資產限制頗多,拉低現金管理類產品收益率,未來可能與貨幣基金持平;

二是久期管理參照貨基控制在120天之內,但是目前銀行都通過拉長久期來做高收益,未來長期限資產不再“受寵”,這項產品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減弱,並且導致資產端期限利差擴大;

三是雖然與貨幣基金拉平起跑線,但是由於缺少稅收優惠等政策,依舊存在不公;

四是銀行理財中80%的淨值轉型合規產品都來自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之後還需要整改,可能造成淨值轉型步伐減慢。

現金管理類產品爲何當紅

兩部門稱,制定新規的原因在於,與貨幣市場基金相似,現金管理類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衆公開發行,允許投資者每日認購贖回,容易因大規模集中贖回引發流動性風險,風險外溢性強。制定工作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則:

一是充分借鑑國內外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制度,確保與貨幣市場基金等同類產品監管標準保持一致,促進公平競爭,防範監管套利。

二是明確長期制度安排,促進相關業務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通知》充分考慮機構承受能力,審慎設置過渡期,並規定符合《通知》要求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在過渡期後仍能夠繼續發行存續,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消除不確定性,防範銀行在過渡期結束前集中拋售資產出現斷崖效應。

三是規範現金管理類產品管理要求,防範單體機構和系統性風險。《通知》明確現金管理類產品監管標準,強化業務規範管理,增強銀行、理財子公司經營的合規性和穩健性,推動銀行存量業務整改和理財子公司“潔淨起步”,避免業務無序發展,防範潛在系統性風險。

現金管理類產品毫無疑問是銀行理財產品中的“當紅炸子雞”。根據銀登中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上半年)》截至2019年6月末,開放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爲14.97萬億元,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67.51%,稱之爲銀行理財的“大半壁江山”也不爲過;存續餘額同比增長2.63萬億元,增幅爲21.34%。這部分開放式產品中,就有不少屬於現金管理類產品。有資管人士稱大約三分之一。

在資管新規之後,作爲取代保本理財的攬儲利器,再加上理財銷售起點從5萬下降至1萬元,多家銀行及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將現金管理類產品這種類貨基視爲重點產品,其特徵爲可快速贖回、靈活性高,隨時可以滿足銀行理財客戶的流動性需求,收益率雖然低於封閉式銀行理財但是高於貨幣基金。

從銀行資管轉型的實操角度而言,利用現金管理產品進行淨值化是過度轉型的第一步,在此背景下,銀行現金管理產品的規模迅速增長了起來。據記者瞭解,目前銀行資管機構中,現金管理產品佔比較多的達到20%以上,多家銀行在三分之一以上。

事實上,在此之前,現金管理產品相較於貨幣基金在收益率上有明顯的優勢,比如當前,銀行現金管理產品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貨幣基金則多在3%以下,甚至相當的時候在2.5%以下徘徊。而在投資者心目中,這都屬於同一類的安全性產品。

收益率下滑是定局

一位銀行資管機構人士對記者說,按照新的要求,銀行目前幾乎所有的現金管理產品都要進行整改,配置現金的要求、集中度要求以及債券剩餘期限的要求目前應該幾乎沒有銀行能滿足,“從技術和實操上來說不難,轉型不難,轉型以後的管理也不難,問題就是賺不到錢了。”

《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在投資範圍、投資集中度要求、流動性、槓桿管控、估值覈算和認購贖回各方面對銀行資管進行了約束,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執行中的重難點:

1. 定義收緊,攤餘成本法適用範圍縮窄。

根據《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的定義,現金管理類產品是指僅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每個交易日可辦理產品份額認購、贖回的商業銀行或者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在產品名稱中使用“貨幣”“現金”“流動”等類似字樣的理財產品視爲現金管理類產品。

這個定義看似波瀾不驚,但是“每日贖回”的字樣將很多每週甚至更長期限開放申贖的銀行理財產品“拒之門外”。由此可見這部分理財產品不能享受類貨基產品的估值辦法仍使用“攤餘成本+影子定價”的紅利,全部進入市值法估值。不過也有兩家大行理財子公司高層表示,在此前已經將現金管理類定義爲每日申贖,因此影響不大,但也不排除有些小銀行的口徑不同,將定開產品混入其中用攤餘成本法計量。

2. 投資範圍嚴約束。

按照新規,只能投資現金,1年期以內銀行存款、債券回購、央行票據、同業存單,397天剩餘期限以內的債券和ABS,以及其他貨幣市場工具。但是禁止投資四類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可轉債、以定期存款利率爲基準利率的浮動利率債券,和信用等級在AA+以下的債券和ABS。

從機構的管理上來看,此前銀行現金產品由於在投資範圍、集中度、槓桿等方面沒有與貨幣基金類似的明確限制,其可以投資一些收益更高的資產,老產品中甚至配置有不少非標資產,但這也是監管擔心的風險所在,如果此類產品規模不斷擴張,勢必產生較大風險。

“投資範圍全部參照貨幣基金,這麼一來就沒有高收益資產可以投了,長期看來肯定是收益率下滑,與貨幣基金拉平。”一位大行理財子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最麻煩的就是資產端配置,以後只能將三年期的存單慢慢置換爲一年期以內的,放棄大量長期限債券,顯然會導致投資者最終的收益減少。

上述公募基金總經理對記者說,確實從監管的角度實現了統一性。從老百姓理財的角度來看,面臨着新的挑戰,要轉變觀念。未來銀行現金管理產品收益了肯定會下降,逐漸向貨幣基金趨同,客戶要進行新的選擇,不過在她看來,銀行並不會因此流失客戶,銀行渠道的客戶黏性比較強,更可能是在銀行系統內重新選擇其他的產品。

3. 久期管理約束增強。

文件要求商業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每隻現金管理類產品投資組合的平均剩餘期限不得超過120天,平均剩餘存續期限不得超過240天。

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了多位銀行資管人士,都認爲這是“殺傷力”極強的一條。相比之下,新規要求的“槓桿率不超過120%”不足爲慮。

一位華東理財子公司高層對記者表示,現在表外非保本理財大約23-24萬億的規模,差不多三分之一都是類貨基,這一條相當於約束了8萬億現金管理類產品投資長期限資產。一般來說,現金管理類產品拉長久期,進行一些錯配才能做高此類產品的收益,但是現在這條路被新規封堵了。

“此類產品未來難以支持長期限資產,會導致市場風險偏好和期限偏好均下降,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擴大。對企業端來說,中長期融資成本抬升,不利益此類產品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上述人士表示。

4. 估值辦法進一步細化,但過渡期後估值辦法尚未明確。

由於類貨基產品並不完全符合資管新規要求,去年7月央行還下發了《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明確銀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暫參照貨幣市場基金的“攤餘成本+影子定價”方法進行估值。《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對此進行細化,設立了0.5%和0.25%這兩個閾值:

當影子定價確定的現金管理類產品資產淨值與攤餘成本法計算的資產淨值正偏離度絕對值達到0.5%時,商業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暫停接受認購併在5個交易日內將正偏離度絕對值調整到0.5%以內;

當負偏離度絕對值達到0.25%時,商業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在5個交易日內將負偏離度絕對值調整到0.25%以內;

當負偏離度絕對值達到0.5%時,商業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採取相應措施,將負偏離度絕對值控制在0.5%以內;

當負偏離度絕對值連續兩個交易日超過0.5%時,商業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採用公允價值估值方法對持有投資組合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或者採取暫停接受所有贖回申請並終止產品合同進行財產清算等措施。

這個閾值也是參照公募基金的。公募基金方面的要求是,“同一基金管理人所管理採用攤餘成本法進行覈算的貨幣市場基金的月末資產淨值合計不得超過該基金管理人風險準備金月末餘額的 200 倍。”據此倒推,即是允許最多0.50%的虧損。

這一條銀行資管人士們表示,此前都形成了業界統一預期,影響不算很大。但是明確過渡期自《通知》施行之日起至2020年底,2020年之後採用什麼樣的規定,是不是統一採用市值法,還有疑惑。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也有資管人士產生了“各行業是否真的迴歸同一起跑線”的疑惑。有資管人士認爲,經過調整後的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相較於公募基金和保險資管都缺乏政策優勢。此前現金管理類產品由於缺乏監管一直被公募基金眼紅,但是一旦仿照貨幣基金監管之後,反而由於沒有稅收優勢,政策利好輸給貨幣基金。另外保險資管中的養老類產品不受資管新規影響,政策優勢上也優於銀行理財。

另外,上述華東理財子公司高層指出,目前銀行資管淨值轉化水平大約是35%左右,其中八成都是容易合規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托起”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恐怕未來會萎縮,銀行理財的合規進展恐怕會受到影響。”

多位資管人士表示,未來現金管理類產品想要做好,合規整改中必須加強投研能力,更要加強資產獲取能力,這是平穩過渡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