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你许下新年愿望了吗?71岁的潘爷爷的心愿是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告别“大腹便便”。他的这个愿望即将成真——经过减重手术,未来一年时间里体重预计将减轻60斤。这次手术的成功开展,也是刷新了西南地区减重手术的高龄记录。

70岁老人手术减重刷新西南外科减重高龄记录,他的目标是瘦身60斤

大爷和减重专家刘雁军合影


潮爷爷:肚子太大决心手术减重

“我觉得之后的生活质量肯定会越来越高!”今日上午,正在做出院准备的潘爷爷一脸轻松,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对于健康问题,潘爷爷和老伴儿一直很看重,因此肥胖也就成为了他心里的一个结,“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是肚子却越来越大。”对于这个问题,老两口也想过一些方法,比如饮食清淡、减少肉食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改善。近年来,体重已近200斤的潘爷爷开始持续关注减重治疗,希望通过科学的方式告别“健康心结”。

近日,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检查后,发现肥胖的确是对老人家的健康造成了威胁,存在血压高、血脂高的问题。“老人家的BMI指数为31.4kg/㎡,属于肥胖,最大的问题在于肚子。”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主任刘雁军博士说,潘爷爷的腰围高达111.9cm,比正常值高出近25%,而腹型肥胖的导致的健康风险远大于全身肥胖。

经过进一步诊断,潘爷爷符合手术减重的指征。而当老人把这一“新潮”的想法告知家人时,得到了一致的支持。

70岁老人手术减重刷新西南外科减重高龄记录,他的目标是瘦身60斤

大爷腰围比正常值高出近25%


新动向:高龄不再是减重“绊脚石”

年过七旬接受减重手术,这在西南地区外科减重领域内尚无资料记载,如何保证老人的治疗安全,成为医护人员思考的重点问题。刘雁军说,针对爷爷的身体情况,团队联合多个相关科室共同出手,分别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对老人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

12月25日,在多学科医护团队配合下,顺利为潘爷爷完成手术。刘雁军介绍说,术中利用腹腔镜对潘爷爷实施了“袖状胃”切除,以此将原本水袋状的胃变成细长的香蕉状,同时切除一部分胃底和胃体的大部分内分泌细胞,抑制饥饿感,进而实现减重的目标。

近年来,老年群体也越来越关注体重问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数据显示,60岁以上咨询减重的患者可占到门诊量的约10%。“老年人跟年轻人相比确实存在差异,但绝对不是减重的禁忌群体。”刘雁军表示,通过适宜的方式仍可帮助老年肥胖者实现减重目标,为健康提供更大保障。

70岁老人手术减重刷新西南外科减重高龄记录,他的目标是瘦身60斤

大爷的侧面,肚子像座山峰


【延伸科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团队历时3年,对涵盖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万成年人进行了调查。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总体患病率为29.1%(男性为28.6%,女性为29.6%),据此估计我国成年人群中患有腹型肥胖的人群数量高达2.778亿,并呈现出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多东部少的特征。其中,天津、西藏、北京为排位前三的“粗腰重灾区”,腹型肥胖率分别为52.3%、46.2%、 45.0%,而四川的腹型肥胖率也达到了21.5%。

·什么是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指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腰围测定值是判定腹型肥胖的标准,我国腹型肥胖的标准如下:男性腰围≥90cm 女性腰围≥85cm;或男性腰臀比>0.9 女性腰臀比>0.85。符合上述两条,即可判定为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高危因素:

研究显示,吸烟、饮酒、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都与腹型肥胖显著相关,而且年龄在55-64岁人群的腹型肥胖率最高。

1.饮食过量:导致肥胖的最根源原因,是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只吃不动,摄入的热量无法消耗,就会转化为脂肪囤积在体内,腹部更是脂肪囤积的“重灾区”。

2.代谢率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运动量的减少,人的代谢能量会有所下降,进而引发肥胖。

3.久坐不起:久坐不起会影响血液循环及代谢,长久缺乏运动极易引发肥胖。

·腹型肥胖的危害:

1.易致脂肪肝:腹部是肝、胰、胃、肠道等重要器官的集中地。当腹部肥胖,过多的内脏脂肪进入消化系统,会损害肝脏,导致脂肪肝。

2.易致糖尿病:腹部肥胖会影响新城代谢,影响糖分的消耗吸收,容易导致糖尿病。

3.增大患心脏病可能性:研究者指出,腹部脂肪堆积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进而危害心血管。

·预防腹型肥胖建议:

1.科学搭配日常饮食,同时配合合理作息时间;

2. 调整不良姿势,保持一个良好的姿态保障身体各部位正常运作,以减少脂肪堆积;

3. 保持适量运动,可采取适量有氧运动并搭配具有针对性的腹部肌肉训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