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的警觉性、有预见性的行动、举一反三的执行,这三点是成功防控疫情的关键。

今天是3月10日,距离1月11日正好两个月。

两个月前的这个时间,四川省第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患者踏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警觉的医生发现了异常情况,病人当即住进了发热门诊旁的单人隔离间。

当时尚未使用“新冠肺炎”这个名称,仍称之为“不明原因肺炎”。这个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被留下来单独隔离等待进一步确诊。2天后的1月13日,他经肺泡灌洗提取样本经过省、市疾控核酸检测,均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待国家疾控中心于1月16日复核阳性后,这名杨姓患者被转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隔离治疗。

这是一件让人后怕的事情:万一当事医生误当成普通感冒发烧治疗,若简单检查开药之后让其离开,将造成怎样的后果?

所幸这“万一”并不成立,首诊医生的责任心和专家团队对传染性疾病的敏感,让他们当机立断采取了规范且标准的应对措施。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公开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可以人传人。又是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他们用敏锐与机警快速行动,在医院内撒开一张疫情防控的大网,向世人呈现了一所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的公益担当。他们的警觉 来自对信息的收集与研判

四川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姓杨,34岁,他1月9日从武汉到达成都,1月11日因发烧、咳嗽、胸闷等症状到市一医院就诊。后来发生的故事新闻曾多次提及,在此不必赘述。

但首诊医生王巍的行为细节不能不提。当患者自述症状后,他立即警惕起来,对患者和自己进行防护后来到位于急诊科旁边的发热门诊。紧接着为这名杨姓患者做了CT检查,症状结合检查结果,王巍医生初步判断杨先生就是所谓“不明原因肺炎”,于是赓即向科室和医院汇报。

王巍的警惕性何以如此之高?这不仅与国家建立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有关,更与医院平日里的培训与意识植入有关。

市一医院副院长、呼吸科专家王永生告诉记者,去年12月下旬,武汉出现多例不明肺炎患者的报道并未引起公众的关注,但让市一医院警觉起来,“职业的敏感让我们会对国内外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并研判,便于我们采取应对措施。”王永生说,在医院党委书记赵聪的安排下,12月29日,该院组织全院临床科室专门针对“不明原因肺炎”进行过一次培训,让医生懂得如何去发现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医院加派人手对入院患者进行筛查

让市一医院全院医护人员没想到的是,仅仅在10余天之后,四川的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会如此巧合地出现在该院。

患者杨先生被单独隔离等待进一步检查。此时,为应对这一情况,医院抽调呼吸科、急诊科和影像科的专家,组成了个专家团队为其会诊并为可能出现的状况制定应对措施。

由于处理得及时妥当,让人担心的院内感染没有发生。但是,当钟南山院士说出那句“可以人传人”之后,市一医院采取的措施果断又从容。他们的预见性 为疫情防控寻找到新方法

1月24日,除夕。晚上20:40,四川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后,市一医院立即召开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专题会,紧急部署相关工作。会后,党委书记赵聪和院长陈泽君各自带队分赴该院南北两区现场办公,落地落实防控要求。

次日是大年初一,市一医院南、北两个院区开始紧急扩建、改造病房,并开辟出新的独立诊疗区,做好隔离病房和床位预留准备。大年三十和初一两天,该院紧急制定了“6大保障”,即队伍保障、床位保障、院感保障、支撑保障、制度保障、宣教保障等,“这6大保障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全院就联动起来了。”

对疫情的预判,让市一医院进一步采取措施。1月26、27日,该院仅仅用两天时间改造建立起第二医学观察病区,并新开通5G网络信号覆盖,方便全院专家会诊,在保障患者生命的同时,避免感染风险。27日当晚,第二医学观察病区就开始收治隔离患者。

▲院内工作人员也要严格检查登记

市一医院总是在不断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为疫情防控提前寻找新方法。

王辰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有约30%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其核酸检测是阴性,无症状感染者依然会传染给旁人。就是这个信息,让市一医院党委书记赵聪再次提高了警惕,他决定,在隔离医学观察病区外再建一个缓冲病区,让那些从隔离病区排除疑似后在缓冲病区继续接受观察,“这部分人验血、查CT均有改变,但就是没表现出发烧、咳嗽等症状来,如果离院,风险又太大,所以在缓冲病区继续停留,既不耽误治疗,又可以管理起来。”

防患未然的预判造就了缓冲病区,紧随其后,又一个预判影响了成都一大批医院……

▲隔离区工作人员与患者通过视频对话他们的举一反三 让创新方法频频出现

市一医院党委书记赵聪在带队检查院内防控工作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不典型的新冠肺炎病人不是去发热门诊而直接到了门诊部呼吸科就诊,那就存在感染别人的风险。

“门诊部人流量本身就大,呼吸科与其他科在同一个区域,一旦出现新冠肺炎患者,势必造成整个门诊区域的污染。”赵聪当即召集相关人员开会,拍板将呼吸科门诊搬离门诊区域,独立出来接诊病人。

这天是2月5日,一周之后,市一医院的经验经过市卫健委的会议交流后,各医院纷纷将呼吸科门诊搬离门诊区域。

这种举一反三的敏锐思维在市一医院频频呈现。该院副院长罗俊告诉记者,搬离呼吸科门诊这件事又让他们想到,非呼吸道疾病患者也可能因为感染新冠肺炎后,在无症状的情况下来看心脏疾病、神经类疾病或者骨关节病等等,为了防患未然,2月6日,该院先是推出手消毒全覆盖,在全院设立200余个手消毒点位。紧接着,在2月7日,该院又采取了一项同样值得医疗同行借鉴的措施:将流行病学调查植入病历系统,“每个科室的医生在接诊时先询问病人是否来自疫区、有没有接触过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有没有发烧等症状,我们把任何一种情况都考虑到,这样一层一层地将风险排查出来。”罗俊说。

▲全院增设手消毒点

接下来,市一医院又对所有疑似病例采用诊疗质控全覆盖,“我们成立了院科两级专家组,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严密跟踪管理,创新性地执行国家出台的新冠肺炎诊疗指南。”

赵聪告诉记者,在国家指南基础上,该院先后制定了防控管理制度、流程以及职责等超过200个,“很多都具有创新性,为自己、也为同行贡献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他说,这样做的目的用四个字可概括,那就是“扎牢网底”。他们的服务 在疫情期间渗透出人文气息

如果你在最近两个月内去过市一医院,你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该院在防控疫情上的严格与严谨,除了建立“三通道”等常规措施,你可以感受到这家医院从服务举措上渗透出来的浓烈的人文气息。

尽管疫情让很多人感到紧张,但生病的人还是得进医院看病就医,常见慢性病患者总得要吃上药啊。

因此在2月上旬,市一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展为门特患者提供“一站式”送药到家服务。这是一种“饿了么”式的配送服务,该院医保部门将工作关口前移,从5000多个门特患者中甄别出2000名需要继续用药且无需马上到院复诊的患者,主动联系他们提供送药上门的服务。此外,该院还通过线上问诊的方式解决小病患者的就医需求,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咨询。

▲送药到患者手上

而在住院病区,该院采取“一患一陪一证”的管理模式,对出入病区的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避免交叉感染,以保护病患的健康安全。

众所周知,市一医院是成都市级医疗机构中体量最大的医院,该院有3000张病床,高峰时门急诊量达到9000人次/天。但在防控疫情的非常时期,该院门急诊量下降了许多,门急诊量的骤降除了是患者的自我选择外,还与医院采取的合理分流措施有关。

赵聪告诉记者,真正的疑难重症患者的比例并未改变,减少的病人要么选择了就近治疗,要么可择期手术的患者选择了避开疫情,“总而言之,在战‘疫’过程中,除了我们自身在努力想办法去防范外,广大病患的配合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

市一医院位于高新区,在这次疫情中,高新区共确诊19例新冠肺炎,其中在市一医院被发现的就占10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让10名新冠肺炎患者及时得到转院归口治疗外,还没有造成一例院内感染,让大家得到保护的,正是该院织就的密不透风的防控网络。

赵聪说:“在这次战‘疫’中,让我们感到最自豪的,是全院医务工作者都勇敢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和智慧,为广大人民群众筑就一道守护健康的铜墙铁壁。”

成都日报记者 邓晓洪 摄影 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