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顺利帮钟婆婆采取微创方式治疗,同时又突破位置上带来的尴尬,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决定对手术方式进行“改造”,采用难度极高的支架“开窗”技术。钟婆婆的夹层虽然很小,但破口的位置就恰好在“禁区”之一的腹部内脏血管区域,周围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

年过七旬的钟婆婆在医院体检时,发现其主动脉上破了一个洞。如果不及时“补漏”,随时可能因这根支撑人体生命主动力的血管破裂引发大出血而死亡。不过,钟婆婆的身体基础条件却实在难以承受外科手术的打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跑了好几个医院都没得到适宜的治疗……

四川首例局麻下主动脉夹层“四开窗”术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

破口刚好在“禁区”

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死亡率也极高,除了手术方式之外,腔内微创治疗也是主流治疗方案之一。不过,目前这一疾病在腔内治疗的领域内,仍存两大“禁区”:主动脉弓部区域、腹部内脏血管区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崔驰解释说,这两个区域都有一项重要的特点,就是这段主动脉上有重要分支血管,一旦损伤这些分支血管的血流,会照成很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四川首例局麻下主动脉夹层“四开窗”术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

术前(红圈内为破洞处)

钟婆婆的夹层虽然很小,但破口的位置就恰好在“禁区”之一的腹部内脏血管区域,周围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崔驰说,如果为了堵漏放置常规支架,虽然能封堵血管上的破口,但同时也会把周围的那4根重要血管一并封堵了,“这些血管如果都被封了,最终也会导致患者死亡。”

支架“开窗”保血管

为了顺利帮钟婆婆采取微创方式治疗,同时又突破位置上带来的尴尬,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决定对手术方式进行“改造”,采用难度极高的支架“开窗”技术。什么是开窗技术,崔驰解释说,顾名思义就是在植入的支架上进行开孔,洞口的位置分别对应周围的四根动脉,“相当于建造了4条‘隧道’,来保证周围重要血管的血流。”

四川首例局麻下主动脉夹层“四开窗”术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

腹部内脏血管区重建

最大的难度,就在如何给支架“开窗”。窗口的大小、位置、角度都需精确计算,误差1mm都会导致手术全盘失败。而至目前,利用开窗技术重建四根分支血管,在四川省尚无开展的相关文献报道。作为省内血管外科领域先锋团队之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建立该科的早期就极力发展探索主动脉全腔内治疗,并于2018年在省内率先成功攻克主动脉弓部禁区。这一次,团队决定继续迎难而上。

四川首例局麻下主动脉夹层“四开窗”术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

全主动脉腔内重建

精准施治堵漏洞

为了最大程度实现开孔的精准度,在术前采取了3D打印的形式,对治疗部位的整体和细节情况进行了一次“无死角”式的“摸底调查”。同时为了降低手术对老年人肺部的打击,血管外科团队联合麻醉团队制定了相应为局部麻醉方案。1月9日进行的手术中,麻醉科副主任姜华在为钟婆婆完成局部麻醉后,血管外科团队接棒上阵。通过腿部一个5cm的开口,以老人的股动脉为入口利用导管将支架送至破送部位,支架开口按照术前方案得以精准匹配周围的四根血管。

四川首例局麻下主动脉夹层“四开窗”术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

血管3D打印


四川首例局麻下主动脉夹层“四开窗”术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

主动脉弓部腔内重建


手术完成1小时后,钟婆婆及恢复了正常的饮食及活动。

四川首例局麻下主动脉夹层“四开窗”术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

术后


而这一局麻下的主动脉夹层“四开窗”术,也成功填补了省内该领域的空白。“手术的开展带来的是一种开创性的改变。”崔驰表示,过去B型夹层因技术原因通过微创方式只能处理近端破口,伴随一步步提升的“开窗技术”,则是解决了夹层远端破口的微创治疗问题。同时,也让原本只能手术治疗的A型夹层,有了微创治疗的可能。


开窗技术的落户之旅

14:30,造影成功,术中造影验证手术方案可行。

14:35,主动脉支架置入成功。

15:00,肠系膜上动脉窗口与肠系膜上动脉成功对接。

15:15,右肾窗口同右肾动脉对接成功。

15:30,左肾窗口同左肾动脉对接成功。

15:40,最后调整支架位置,让腹腔干动脉对接成功

15:50,所有支架完全释放,血管破口消失,周围血流通畅。

李诗敏 成都日报记者 邓晓洪 供图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