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鸿学院院办

2019年年末,央行给购房人群送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红包”。

12月28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从2020年3月开始,推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从“贷款基准利率”转换为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注1)。

这一调整将影响所有2020年前选择浮动利率商业贷款的购房者。上述群体需要与银行重新约定房贷利率,可以在“固定利率”(贷款期限内不可调整),与“LPR+加点”利率(最多每年调整一次)之间选择。

从全球利率变动的总体趋势上来看,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进入利率下行周期,因此选择“LPR+加点”的方式可能将更有利。

每名购房者节省的金额虽然有限,但未来不断降息的可能性较大,购房者将享受到更多红利。比如,按30年等额本息的贷款模式向银行贷款100万,每降息5个基点,每月按揭可减少31元。据市场预测,2020年央行有望降息20至40个基点,仍然按30年等额本息计算,每100万元贷款下一年每月按揭可减少124至248元,全年少还1488至2976元。考虑到降息周期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这种红利还会越来越大。

LPR改革除了让购房者受益,对实体行业融资成本下降也将起到明显作用。公司类贷款成本有望在短期内显著下降,为中小微民营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

然而,降息周期也可能降低老百姓的投资收益。中国居民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住房,二是存款。考虑“房住不炒”的政策因素以及大城市对经济资源的“虹吸效应”,大部分中小城市的房产很难持续增值。据相关报道,银行存款、理财等约占到居民金融总资产的70%。目前存款基准利率在3%左右,与通胀率相当。随着利率下降,金融体系的资金越来越充沛,老百姓能够接触到的投资机会的收益率可能会越来越低。

利率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吗?会不会刺激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加剧贫富分化?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利率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将会对未来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本周末的鸿学院微课堂将直击问题要害,欢迎大家收看。

注1:,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又名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请搜索【宋鸿兵观天下】公众号,了解课程详情!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