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鸿学院院办

中国有史以来,特别是明清500年商业贸易发展的总规律显示出一个基本趋势,水运条件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关键性要素。城镇的兴衰、人口的聚散、商帮的沉浮,莫不受水运贸易大通道的强烈影响。

大运河上商贸重镇,如山东的临清、苏北的徐州和淮安,江西上饶的信江与铅山河交汇的河口镇、沙颍河与淮河交汇的安徽淮南的正阳关镇、河南南阳唐河之滨的社旗镇、河南贾鲁河边的朱仙镇,都曾是明清时代超级繁华的一线城市,随着水运时代的没落,这些显赫一时贸易重镇陷入了长期的萧条。

中国水运历史上的光荣,在当今的高铁时代,还会有梦想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制造大国,瓷器、丝绸、茶叶畅销世界数千年,巨额贸易顺差使全球的白银滚滚涌向中国,并且再也无法逃脱中国强大的经济引力,这就是让各国学者惊叹不已的“白银窖藏”现象。

当今中国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我们从全世界输入能源、原材料和中间件,向国际市场输出制成品,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优势的回归,也是未来中国的立国之本。

中国要想长期保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根本上压低工业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唯有水运才是达成这一战略目标的可靠手段。

但是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方式,却走上了一条高运输成本的低效之路。2018年,中国货运总量高达506亿吨,其中大部分是煤炭、矿石、石油、粮食、石沙等工业原材料,制成品的占比较小。中国以3000万名重载卡车司机,转运了506亿吨货物中的近400亿吨,占比高达78%,浪费了巨大的能源,严重污染了环境,阻塞了高速公路的大动脉,这是中国日渐丧失全球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根源。

中国低运输成本的内河水运总量,仅为约45亿吨(长江干线、珠江流域、大运河、淮河水系总和),占全国物资转运总量的8.8%,严重低于世界发达的制造业强国。比如德国,水运占货运总量的比例高达25%,鹿特丹港进口总量中有多达36%的物资依靠内河水运送往欧洲各个内陆城市。一条莱茵河的运力相当于19条德国铁路的总和,一条密西西比河的水运量顶得上20条美国铁路。世界发达的制造业国家无不凭借低成本的水运来压低其制造业的成本。

中国目前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制造业外迁的挑战,这固然与中美贸易战等外部环境有关,但居高不下的运输成本更是抑制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最大瓶颈。

在美国,水运成本是铁路的1/4,公路的1/5;

在德国,水运成本是铁路的1/3,公路的1/5;

在中国,水运成本是铁路的1/2,公路的1/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度重视铁路与公路的建设,尤其是高铁最近10年以来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而留给中国水运的投资份额严重不足,加上缺乏整体规划,全国水运系统严重老化,河道年久失修,缺乏统筹规划的水电站和蓄水堤坝,严重降低了河道的通行里程。此外,河运的经营者呈现出小、散、乱的格局,突出体现在船舶的载重量小,污染严重,码头机械化程度低下,水运体系缺乏组织效率等等。

这一切严重阻碍了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进程。过高的原材料运输成本,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生产无利可图,导致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处于严重的闲置状态。为了获得就业机会,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抛家舍业,放弃了当地的社会资源,留下老迈多病的父母和孤苦无依的留守儿童。造成了全世界闻所未闻、规模惊人的春运人口大迁徙,不仅严重浪费了全国的运输资源,而且带来了很多社会的隐性问题。

广大中西部人口只有通过制造业,才能从根本上完成组织性、纪律性、精确性、协调性的素质飞跃,这是工业文明深度改造一个社会的最有效方式。

唯有水运,才能推动制造业的西移;

唯有水运,才能让中西部人民在家门口安居乐业;

唯有水运,才能让中国的经济长盛不衰!

水运,曾是华夏文明最辉煌的里程碑;

水运,也将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内河航运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相继出台重振水运的大政方针。可以预见,内河航运的振兴与发展将直接带动沿线的经济繁荣,促进全国经济资源更有效的大分工,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的复杂度,创造出全球规模最大、层次最深的市场。

有哪些正在崛起的新兴内河航运重镇值得投资者关注?哪些产业将直接或间接受益?我们普通人如何参与其中,分享水运产业振兴的红利?

宋老师在鸿学院微课堂《高铁时代,内河航运还有没有价值?》直击上述问题的要害,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欢迎搜索公众号《宋鸿兵观天下》了解详情。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