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斗門美食文化節1日開幕,斗門區環衛所當天派出20多名環衛工人,現場開展保潔工作,從大清早忙到深夜,首日共清掃垃圾約10噸。1日開幕當天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大赤坎叉燒和燒排骨當天下午2時就賣斷貨,138元一隻的虎山金巢琵琶鴨賣了近100只,工作人員“忙得要瘋了”的趙氏鴨腳包收入逾4萬元。

2日,斗門美食文化節進入第二天。

香溢誘人的美食、忙個不停的商家……斗門市民公園依然是人氣滿滿,聞香而至的食客在現場尋尋覓覓,追逐自己喜歡的美味名喫。

大赤坎叉燒和燒排骨、虎山金巢琵琶鴨、海藻土豬、洋博高升橫山鴨扎包、趙氏鴨腳包、獅子頭村的蝦米餈、益利大酒樓的雞仔餅和糯米飯、客家鹹茶……五鎮一街的本土美食仍然是本屆美食文化節的主角,帶來從舌尖到心底的饕餮享受;老北京傳統手工糖、順德一品魚線、潮汕手捶牛肉丸、汕頭百年潘記蠔烙、洪七公叫花雞、老長沙豆腐、揚州獅子頭、湛江生蠔、大鍋牛雜、神農架野生板栗、印度美食飛餅……一衆外地美味坐地起鍋、煙火味道同樣引人垂涎三尺。

斗門美食文化節滿足大家舌尖上的享受,也讓參展商家賺得盆滿鉢滿。1日開幕當天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大赤坎叉燒和燒排骨當天下午2時就賣斷貨,138元一隻的虎山金巢琵琶鴨賣了近100只,工作人員“忙得要瘋了”的趙氏鴨腳包收入逾4萬元!

綠水青山·知味斗門。斗門美食文化節繼續等着你!

本土美食

喫貨享口福商家獲益多

2日上午,聞香而至的食客陸續進入現場,追逐自己喜歡的美味名喫。

在斗門鎮的攤位前,大赤坎叉燒和燒排骨仍然吸引了衆多食客。

“我要這塊瘦一點的。”原籍湖南、住在井岸的一對老年夫婦買了兩塊叉燒肉。“這個叉燒我們是知道的,也去大赤坎村喫過。”說起美食,夫婦倆張口即來。

“開幕當天,下午兩點就賣斷貨了。”老闆趙志文表示,開幕當天人太多了,沒有辦法一一滿足大家。“今天就好一些,爭取下午再送一批過來,儘量讓大家都能夠喫到。”

問及開幕當天的收益,趙老闆沒有透露具體數字,只說“挺好的。”

經過多屆斗門美食節,趙志文的大赤坎叉燒和燒排骨名利雙收、名聲漸響,成爲赫赫有名的本土美食。

不遠處,是乾務鎮美食。

虎山金巢琵琶鴨首當其衝,吸引衆多關注。爲方便購買,可以買整隻的,也可以買一份份的,整隻是138元、每一份是38元。“今天已經賣了不少,還是很受歡迎的。”工作人員告知,1日開幕期間賣了近100只,忙得喘不過氣來。

金巢琵琶鴨第六代傳承人黃仲仁介紹,他現在仍然按照傳統明爐手法制作,烘烤尤爲講究,久一分肉質太柴,早一分尚未入味。把鴨子放進壁厚20釐米的烘爐內,輔以荔枝木引燃膛火,“火”色生香、煙火至味,方能成就琵琶鴨的口感飽滿與脆嫩鮮香。

2日上午風和日麗,正是大啖美食的好天氣。

冬風陣陣,送來美味。轉頭一看,原來是蓮洲鎮的美食趙氏鴨腳包。

現煮可嘗,趙氏鴨腳包獨有的味道瀰漫,讓人難以抗拒。喫貨們又嘗又買,美食當前,不亦樂乎。現場工作人員邊忙邊招呼食客。“開幕當天忙得要瘋了,全天收入4萬多元。”

無獨有偶。在趙氏鴨腳包的攤位旁邊,是省級非遺項目洋博高升橫山鴨扎包,檔主何達聰是一位能說會道的靚女。“這是我外公葉潤超(已故)創制的,我現在是第三代傳人。”何達聰介紹,傳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曆史,希望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代代相傳。”何達聰表示,洋博高升橫山鴨扎包傳承的不只是味道,更是一種親情和飲食文化,也是一份傳統技藝,爲此她深感自豪。

在蝦米餈的攤位前,食者衆多。一份10元,侯姓老闆一時間應接不暇。“我是斗門鎮獅子頭村的,村裏侯姓是兩大姓之一,家家戶戶都會做。”侯老闆介紹,他家從爺爺開始做蝦米餈,將來也會一直做下去。“開幕當天賣了一千多份,收益不錯。”

遍尋全場,海藻土豬系列、井岸鎮益利大酒樓的雞仔餅、糯米飯大受歡迎;白蕉鎮的“白蕉海鱸”魚乾和客家鹹茶,也是風頭正旺,吸引眼球和味蕾。

斗門五鎮一街的美食名喫,或燒或煮或蒸……歷經歲月之火,沉澱煙火味道和滄桑感覺,喫一口歷久彌香、回味無窮,在本屆美食文化節上再次成爲名副其實的主角,讓喫貨們胃口大開,難以忘懷!

外地攤位

外地美食多是當地名喫

本屆美食文化節設攤位108個,其中外地攤位68個,薈萃中外美食,打造喫貨們的福地。

老北京傳統手工糖、潮汕手捶牛肉丸、汕頭百年潘記蠔烙、洪七公叫花雞、老長沙豆腐、揚州獅子頭、湛江生蠔、大鍋牛雜、神農架野生板栗、印度美食飛餅……一衆外地美味坐地起鍋、煙火味道同樣引人垂涎三尺。

採訪發現,本屆美食文化節的外地美食的特點之一是更精緻、質量更高,很多是當地的名喫。潮汕手捶牛肉丸個頭大,從汕頭過來參展,在現場很受青睞;汕頭百年潘記蠔烙曾經進入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欄目,生蠔、雞蛋、佐料……現做現賣,出品質量響噹噹;印度美食飛餅品種多樣、口味多變,有榴蓮味道、菠蘿味道、香蕉味道、花生醬和草莓醬味道,還有蔥花雞蛋飛餅。

外地美食的特點之二是高大上,尤其在“大”上下功夫。

老長沙豆腐的大鍋直徑約3米,從廣州運過來的。大鍋開燒活色生香、熱浪滾滾,臭豆腐獨有的味道深入人心,撩撥味蕾。嶺南網紅大鍋牛雜的鍋確實很大,直徑超過3米。這口大鍋是老闆自己設計的,從汕頭運送過來現場拼接安裝。據悉,這家餐飲店在當地已經開了30年。

環衛工人全力保障現場環境衛生

首日清運垃圾10噸

斗門美食文化節1日開幕,斗門區環衛所當天派出20多名環衛工人,現場開展保潔工作,從大清早忙到深夜,首日共清掃垃圾約10噸。

斗門美食文化節開幕首日,大家喫得放心、玩得舒心。爲營造一個乾淨、整潔、有序的飲食環境,斗門區環衛所共派出20多名環衛工人,對美食節現場及周邊環境進行清掃保潔。

“環衛工人從1日早上6點半,一直幹到當晚10點半,清運垃圾10噸左右。”斗門區環衛所有關負責人介紹,現場放置了多個垃圾桶,環衛工人也延長了保潔時間,在場內不間斷進行巡迴保潔。不過,因個別食客貪圖方便,隨地亂丟垃圾,影響了全場整體環境。爲此,斗門區環衛所在美食文化節第二天增加了10名環衛工人清掃保潔,增投2輛垃圾清掃車和10多個垃圾桶,全力保障現場環境衛生。

2日上午,記者現場見到,全場環境衛生有了明顯好轉。斗門美食文化節是斗門區四大品牌活動,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嘗美食、看美景。環衛部門希望廣大市民、遊客要愛護現場的環境衛生,自覺做到“垃圾不落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