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虽然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和孩子讲道理,惩罚他,或者大声吼回去,却发现都不太管用。

为什么想让孩子好好说话那么难呢?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这和孩子的大脑发育程度有关

01 控制情绪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常常会有一种错觉,觉得孩子会说话,能用语言和人交流后,就代表他什么都懂了。所以当我们耐心地告诉他,“不能发脾气,有事要好好说”时,就会期待孩子照我们说的去做,不再乱发脾气。

但真相却是,就算孩子想乖乖听话,也很难做到,因为他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好,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这4种情况,孩子很难不发脾气,比起指责,巧妙预防更关键

在我们的大脑结构中,越是低级的功能,越早发育好。比如负责视觉和听觉的大脑皮层区域在孩子6个月时就发育成熟了。

反之,越高级的功能,越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发育和完善。比如负责连接大脑左右半球,使信息能更高效地共享和整合的胼胝体,要到孩子10岁时才能发育完全。

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计划、思维、推理、决策)的前额叶皮层,它同时也是我们的自控系统,负责控制各种冲动,比如生气时保持冷静,看到蛋糕能忍住不吃,做作业的时候不玩游戏,这个人脑最高级的司令部,却要等25岁时才能发育完全。

所以指望用讲道理、惩罚的方式让孩子做到不发脾气,是非常难的。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才能慢慢掌握控制情绪、冷静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事实上,面对孩子时,我们大人也常常是失控的

这4种情况,孩子很难不发脾气,比起指责,巧妙预防更关键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和孩子一起练习怎么控制情绪,努力做到少发脾气。

具体的方法可以看这篇:

孩子发脾气时你怎么做,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

另一方面,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尤其是1-4岁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预防孩子发脾气,把可能触发他情绪失控的因素尽可能地减到最少。

这样不仅省去了很多安抚、教育孩子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孩子练习了自控,避免他形成“自己很任性、爱发脾气”的负面印象。

下面这4种情况,就特别容易让孩子情绪失控,小样妈总结了一些预防的对策,给大家做参考。

情况1:肚子饿

孩子对生理感觉的反应是非常诚实的。当他们饿的时候,血清素水平会降低,容易变得焦躁、易怒。血糖水平也会降低,对大脑的供能减少。

这4种情况,孩子很难不发脾气,比起指责,巧妙预防更关键

前面提到过,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原本就没有发育完善,自控能力较差。现在这部分的养料又减少了,孩子就更控制不住自己了。

即使是我们大人,为了减肥不吃饭的时候也很容易烦躁、生气,更别说是孩子了。所以想要孩子情绪稳定,让他吃饱肚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对策】

❶ 平日里吃饭的时间要规律,从添加辅食起,就让孩子养成每天定时、定点吃饭的习惯。

尤其是固定地点,很多家庭里,孩子吃饭没有固定的地方。有时在餐桌上吃,有时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有时又跑去玩玩具,大人追在后面喂,非常不利于饮食习惯的养成和营养的吸收。

缺乏秩序感和规律性,也容易让孩子情绪暴躁,增加亲子间的冲突。

这4种情况,孩子很难不发脾气,比起指责,巧妙预防更关键

外出的话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零食。

尤其是春节马上要到了,外出吃饭的次数会增加,很可能过了平时的饭点孩子还吃不上饭。这个时候,给孩子吃点零食垫垫肚子就非常有必要了。

情况2:太困、太累

除了饿,太困、太累也会成为孩子发脾气的导火索。

比如孩子下午本来要午睡的,因为外出回来晚了,过了平时午睡的点,孩子就会因为太困而睡不着,表现得很兴奋。有些家长会想,既然哄不睡,就等晚上再睡吧。

但其实,尽管孩子表面看起来很精神,他的疲惫却会反映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得异常兴奋,很难控制自己,特别容易闹别扭。

这是因为人的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也会疲惫,到达极限。当孩子非常困倦、疲惫的时候,大脑没有足够的能量运行,就会进入“省电模式”。而控制情绪恰恰是最耗能的一项功能,自然就被迫处于关闭状态了。

这4种情况,孩子很难不发脾气,比起指责,巧妙预防更关键

【对策】

养成午睡的习惯

在给孩子培养午睡习惯的阶段,尽量减少外出,保证睡眠时间的规律。

孩子大一点后,如果有外出的计划,最好提前让他睡一会儿,或者在车上让孩子打个盹,闭眼休息一会儿,可以告诉他,“现在给身体充满电,等会儿才有力气玩哦。”

晚上入睡也要规律

晚上也要保证入睡时间的规律。尤其是周末和假日,不能太晚睡觉。否则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孩子很容易有“起床气”,也不利于身高的发育

情况3:零食、玩具的诱惑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棉花糖实验”。这项研究发现,能够抵抗住棉花糖诱惑的孩子自制力更强,长大后更有出息,也更有幸福感。

所以当孩子看到零食、玩具,而我们并不打算给他买时,就会希望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等待,而不是躺在地上耍赖。

这4种情况,孩子很难不发脾气,比起指责,巧妙预防更关键

但真正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延迟满足能力,我们要做的绝不是给他制造诱惑。因为神经心理学家发现,只靠孩子的意志力是很难抵抗住零食、玩具的诱惑的(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如此)。

科学家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励系统,当我们看到可能的奖励时,比如孩子看到糖果,妈妈看到打折促销的商品,爸爸看到香烟时,大脑会立刻释放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促使我们去得到奖励。这种力量非常强大,足以对抗我们的自制力。

有趣的是,对于糖果、蛋糕这类高糖分的食物,也就是原始社会人们很难获取,却能大量供能、维持人体生存的食物,能够快速削弱我们的自制力,即便我们并不想吃它。

这也是为什么商场里总能闻到香甜的味道,超市的货架上总会摆放着各类糖果,还有免费试吃的食品。

这4种情况,孩子很难不发脾气,比起指责,巧妙预防更关键

这都是营销专家耍的计谋。他们知道即使我们不买糖果,看到糖果后大脑释放的多巴胺也会促使我们去买更多的其他商品。

所以对孩子来说,能看到糖果、玩具却要克制着不买,是一件多么残忍,并且难以完成的事。

【对策】

❶ 如果你不打算给孩子买零食、玩具,那就尽量不要让他们看到,眼不见为净,否则孩子八成要让你失望的。

❷ 棉花糖实验里,能够忍住不马上吃掉糖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各种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这一招非常有效,因为当我们被“多巴胺”控制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怎么得到“奖励”上。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把转移力移开,欲望就会降低,孩子就有可能打赢这一仗。

你可以尝试用游戏、开玩笑、做鬼脸、唱儿歌、和孩子讲个秘密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这4种情况,孩子很难不发脾气,比起指责,巧妙预防更关键

❸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越是压抑某个想法,比如告诉自己不要吃零食,或者让孩子不要买玩具,这个想法就越容易冒出来。心理学家韦格纳把这称为是“讽刺性反弹”。

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反弹呢?大脑激活研究证实,当我们允许自己去想它时,它出现的次数反而会减少

所以孩子想吃零食、想买玩具的时候,不要硬碰硬地说“不行,不可以”。

换个方式,理解孩子的渴望,“你很想吃这颗糖吧”;或者适度地满足他,“糖吃太多不好,我们吃一半然后吐掉吧”,都能增加孩子的自控力,防止他的渴望过度膨胀,或者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

应天顺时 儿童行为心理学 儿童心理解析入门读物

¥39

购买

想要读懂孩子,走进他的内心,更有效地改变他的行为,不妨读读这本书。

情况4:管得太多,强迫太多

作为大人,我们总是忍不住想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指导。

这4种情况,孩子很难不发脾气,比起指责,巧妙预防更关键

比如吃饭不能挑食、不能乱动、不能把衣服弄脏;玩玩具要专心,按我们的方式去玩,玩好要收拾好;穿衣服的时候不能太慢,不能穿反;看动画片不能太久,坐姿要端正,距离要足够远,我们关掉的时候不能闹脾气……

如果有镜头把我们每天对孩子的唠叨、要求都记录下来,数量之多、内容之琐碎,一定会吓到我们。

可惜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听我们的话,改正这个、改正那个的时候,都在消耗他宝贵而有限的自制力。所以越是接近晚上,孩子的自制力快消耗殆尽的时候,他们就越容易发脾气。

【对策】

❶ 我们不可能对孩子没有要求,所以在管他的时候,一定要抓大放小,对那些我们不喜欢,但其实无伤大雅的事多一点包容。

这样孩子才能把自制力用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控制情绪、学习新技能、培养习惯、保持专注等。

这4种情况,孩子很难不发脾气,比起指责,巧妙预防更关键

阶段性地改正孩子的缺点。

孩子的自制力有限,所以我们要省着点用,一段时间只要求他一两件事,逐步地优化。

比如吃饭的问题,一开始,只要孩子能坐在位置上吃饭,不到处乱跑,就算达到了我们的要求,要及时地肯定他。

等孩子不需要消耗自制力,就能很自觉地做到这一点后,我们再要求他吃饭的时候不要玩饭菜,这样孩子就能不断进步,不会因为我们的唠叨而乱发脾气了。

今天小样妈给大家总结了4种容易消耗孩子自制力,让他情绪失控的情况,以及9个应对的建议

如果我们能提前预防,让孩子吃饱、睡饱,不过度暴露在零食、玩具的诱惑下,也没有听不完的唠叨和要求,孩子发脾气的次数就会大幅下降,自控力得到提升,我们也会省去很多管教孩子的烦恼,用更平和、温柔的状态去面对孩子,形成良好循环。

我是小样妈,曾经的复旦学霸,现在是4岁小暖男的妈妈。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转发支持我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