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選自楊春學老師爲《美國經濟評論百年經典》所寫的譯序,有刪改。文後有福利。

《美國經濟評論百年經典》譯者楊春學老師爲本書籤名

《美國經濟評論百年經典》中的文章,是美國經濟學會爲紀念《美國經濟評論》創刊100 週年,而於2011 年推出的20篇最佳論文。

爲選出這些論文,期刊特邀阿羅、伯恩黑姆、費爾德斯坦、麥克法登、波特巴與索洛六位著名經濟學家,成立“20篇最佳論文”評選委員會。

入選的標準是:富有智知上的創造性,對經濟學家的思想和研究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些論文究竟展現出了什麼樣的“創造性”,產生了什麼樣的“深遠而重大的影響”?這要把它們放置在20世紀歐美經濟學的歷史舞臺上,纔可能做出較爲準確的評判。

作爲一篇譯序,我不想也不可能對每一篇論文都做一番評論。特別是對其中高度數學化的那些論文,本人的數學知識結構有限,無力做出置評。所以,我只能對自己相對熟悉的領域,選擇一些自己特別感興趣的論文做些許評說。

01

對宏觀政策影響最大的論文

如果要說這些論文中,哪一篇論文對實踐中的宏觀政策思路影響最大,也許應該是弗裏德曼的《貨幣政策的作用》(1968),這是他在1967年美國經濟學會上發表的會長演講稿。

此文被視爲二戰後宏觀經濟學最重要的、最有影響的論文。它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自然失業率”概念,並以此爲基礎,討論菲利普斯曲線,進而衍生出新的政策觀。

弗裏德曼認爲,從根本上來說,以菲利普斯曲線爲基礎的宏觀政策是錯誤的。

首先,從長期來看,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一種權衡關係。因爲,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在自然失業率點上是垂直的,任何貨幣政策都不可能改變這種失業率。也就是說,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是獨立的。

其次,在短期中,雖然實際失業率可能高於或低於自然失業率,從而使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存在一種替代關係,但是,這種關係是暫時性的。而且,用弗裏德曼的話來說,這種“暫時性的此消彼長,並非由通貨膨脹本身導致,而是由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導致的”。

最後,作爲上述觀點的一個推論:貨幣政策要對這種替代關係發揮作用,有一個特別的條件。那就是人們暫時沒有意料到貨幣政策帶來的通貨膨脹,或者說,因爲貨幣幻覺而把通貨膨脹誤解爲相對價格的變化。此時,貨幣政策纔可能產生改變實際失業率和實際產出的效果。

論文立即引起了學者的熱烈討論。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部分西方國家出現了明顯的“滯脹”現象,似乎證實了弗裏德曼的觀點。

作爲一種新的信條,“自然失業率”進入了宏觀經濟學的工具箱,改變了經濟學家研究宏觀現象的方法,同時也影響着決策者的選擇。

02

對經濟學中的經驗實證

影響最大的論文

如果要論哪些論文對經濟學中的經驗實證方面影響最大,應屬 C.W.柯布與P.H.道格拉斯的《生產理論》。他們根據有限的、分散的數據,分別發現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也許,在現在的經濟學讀者看來,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並沒有什麼思想性可言。他們通過教科書就知道,它是經濟學中運用最普遍的數學公式,被廣泛用於分析生產、效用、勞動、增長等領域。

但是,我們必須記住,這一數學公式之所以在經濟學中獲得如此廣泛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柯布和道格拉斯。正是他們,在此文中創造性地奠定了這種自信的理論和經驗基礎。

他們通過認真整理和分析使用馬薩諸塞州工廠的年度數據,用機器、工具、設備與建築量測資本,用製造業工人數表示勞動,美國製造業1899~1922年的有關經濟資料,獲得以1899年爲基準的不變價格的產量、資本和勞動投入量的數據,估算出這一時期美國製造業的生產函數是

這一函數的意思是,這一期間的總產量中,勞動與資本所得的相對份額分別爲75%與25%。

維基百科關於C.W.柯布的資料

這一經驗估算結果,在其後獲得普遍的證實,因此,這一函數形式在經濟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我們利用生產函數討論廠商的規模報酬遞增、遞減和不變時,使用的是這一函數形式;運用總量生產函數討論經濟增長模型時,使用的也是這一函數形式;進行增長覈算時,還是使用這一函數形式。

03

唯一入選的女性經濟學家

安妮·克魯格是百年經典論文中唯一入選的女性經濟學家。正是因爲《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這篇論文,學術界公認她是尋租理論的最重要創始人。

雖然克魯格的分析聚焦於進口許可證或數量限制的具體案例,討論由此而導致的尋租和租金問題,但是,從這種分析中可以獲得具有一般意義的如下結論。

一是競爭性尋租活動勢必誘使人們把大量的資源從生產性用途轉移到“尋租”這種非生產性用途,結果,只是給尋租的個人或利益集團帶來收益,而不會增加社會的淨產品和服務,是一種純粹性的既定利益再分配。這對社會來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二是競爭性尋租會導致資源配置偏離帕累託最佳狀態,而資源配置扭曲及資源浪費將“導致經濟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內運行”。

三是尋租活動會造成額外社會福利損失

克魯格的分析並不是無爭議的。從“尋租”的定義,到尋租帶來的福利損失範圍,再到租金的度量等,都受到來自理論和經驗兩個方面的批評。

例如,克魯格在估算時假定福利損失等於尋租的利潤。質疑者認爲,這種假定是有問題的,租金與尋租造成的福利損失之間不存在簡單的關係,更何況這種福利損失並不限於尋租者的利得。

然而,誠如克魯格在論文結束時所寫的,“我的工作已經足夠爲這個話題激發興趣和研究了”。

04

思想性最強

且最不容易理解的論文

在這些論文中,若論思想性最強且最不容易理解的,也許是哈耶克的《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當然,那些數學化程度很高的論文也不容易理解,但障礙主要是數學和計量經濟學的工具性知識問題。

在這篇論文中,哈耶克強調,經濟社會的基本問題與其說是如何配置“給定”資源的問題,還不如說是如何有效地利用那些分散於社會成員中的知識的問題。如果假設我們具備完全的有關知識,對可用的方法具備完全的知識,那麼,經濟分析便成爲一種純粹的邏輯問題。這種假設的致命弱點是沒有正視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知識是以不完整的形態分散在各個人身上的。市場機制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

在這篇文章中,哈耶克較爲明確和系統地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首先,第一次用明確的語言把價格體系表達爲“一種信息交流機制”;其次,強調隱含在個人身上零星的、分散化的知識,只有通過市場價格的形態,纔可能被人們所利用;最後,強調價格以最有效的方式傳遞着最關鍵的信息(即個人關於“特定時空的本地知識”)。

根據這些論點,哈耶克批評說,計劃經濟之所以是無效的,關鍵就在於計劃機構不可能獲得分散於無數人身上的“特定時空的本地知識”,因此也就無法確定出利用這類知識的所謂“價格”。

05

真理是不可能窮盡的

所謂的“經典”,有一個學術史上稱之爲“經典化”的過程。它們原本是普通的論文,但因爲提出了新的思想或者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方法,被同仁視爲包含着重大的創新,因而被反覆解釋、被不斷引用,於是漸漸地被視爲經典。

即便如此,正如前面所看到的,對這些論文的結果,也並非沒有爭論。這種爭論,或者源於作者的表述原本就不是很清晰,或者源於作者的論證或觀點本身就存在某些問題。因此,爭論是正常的學術現象,皆因真理是不可能窮盡的!

掃描上圖二維碼

可搶購楊春學老師限量簽名版圖書

世界知名經濟學刊物《美國經濟評論》

100年20篇里程碑式論文

代表了每一時期經濟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水平

反映了美國主流經濟學的基本走向

是經濟學研究者和學生必讀、必備的一本書

# 福利 #

後臺回覆哈耶克可獲

《楊春學解讀哈耶克》PDF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OWN閱讀」,搜索「OWNyuedu」即可關注。)

往期精彩:

社科文獻11月書訊丨新書單

追憶“中國園林之父”陳從周先生

社科文獻一週新書單(2018.11.12-11.16)

策劃:路   紅

編輯:路   紅

▼點擊閱讀原文可進入京東電商平臺購買本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