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泡,是劣質白茶的專有詞,快出水,是優質白茶最好的解語花!

《1》

無獨有偶,涉及到沖泡,離不開“悶泡”。

尤其是在部分茶友觀念裏,悶泡簡直就是茶的最佳打開方式。

並且這種悶着喝的觀念,從小就埋下。

小時候看爺爺輩的喝茶,那不就是一個搪瓷杯裏扔幾撮茶,倒滿水,可以悶着喝一整天。於是,茶該悶着喝,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做法。

北京茶友說:“老北京的茉莉花茶,能悶上一整天,那味道才叫正宗。”

喝巖茶的朋友說:“巖茶,悶一下更能感受到巖韻,煞口,才叫好滋味。”

悶泡,是劣質白茶的專有詞,快出水,是優質白茶最好的解語花!

普洱粉也來了:“茶悶到最後,尾水仍舊有味道的,纔是好茶。”

綠茶粉稍顯沉悶:“綠茶不適合悶,會悶壞。但喝茶時,用玻璃杯沖泡,也會悶泡出現悶泡的情況。”

到了白茶愛好者這兒,有些躊躇:白茶該悶着喝嗎?

有人說,白茶該悶着喝。

原因看似很有說服力:白茶清淡呀,不悶一悶,哪有味道?

忽而,有些心疼起這些茶友的味蕾,平時都沒有太多機會接觸上好的白茶。品質不佳的白茶,纔會讓人有悶泡的衝動!

悶泡,是劣質白茶的專有詞,快出水,是優質白茶最好的解語花!

《2》

悶泡,是劣質白茶的專有詞!

什麼樣的白茶,纔要悶泡?

那必然是內在物質不充足的茶,才需要用如此極端的做法,用力悶,使勁悶,把最深層次的物質都激發出來,讓僅存不多的物質釋放,發揮作用,提供些許味道。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生活中都會遇到。

一條充滿水的毛巾,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擰出大把的水。

而一條比較乾燥的毛巾要擰出水,簡直難如登天,即便雙手磨破,也只能擠出零星的水滴。

內質不足的白茶,就屬於極爲乾燥的毛巾,要泡出豐富的滋味,要費九牛二虎之力,甚至還會做無用功。

悶泡,是劣質白茶的專有詞,快出水,是優質白茶最好的解語花!

這類內在物質可憐兮兮的白茶,屬於營養不良的一類,茶多酚、咖啡鹼、芳香物質少,而茶氨酸更是寥寥無幾。

天生物質缺失,必然導致色、香、味不全。

要是用快出水的方式沖泡,茶葉表現平平,壓根兒釋放不出茶滋味,茶香縹緲又寡淡。

唯有用悶+泡的方式,才能勉強有味道。

可惜,這些劣質的白茶通過悶泡後,雖然有味道,但也只是強弩之末,難以激起喝茶慾望。

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悶泡難喝。

而真正品質好的白茶不同,悶泡對它而言,卻是酷刑,用快出水纔是最好的方式。

悶泡,是劣質白茶的專有詞,快出水,是優質白茶最好的解語花!

《3》

快出水,是優質白茶最好的解語花!

優質白茶,與劣質白茶形成鮮明的對比,就連沖泡細節,也與衆不同。

品質好的白茶,那就是天之嬌子,擁有無限的光環,走哪兒都有明亮的聚光燈。

優質的白茶,其中一大表現,在於內質充足。

這些內質,涵蓋面廣,有提供香氣的芳香物質,也有提供滋味的茶多酚、茶氨酸、咖啡鹼、茶多糖、果膠。

芳香物質、茶氨酸充足,茶多酚、咖啡鹼含量適中,比例恰當。白茶更能表現出鮮、香、淳、爽的特點。

如高山的春白茶,就是鮮、香、淳、爽的最佳代言人。

從白毫銀針到白牡丹再到春壽眉,各個等級的春白茶,擁有獨一無二不可提到的特色。

白毫銀針嬌憨,充足的毫香,清雅的花香,溫潤的茶湯,如山泉般清冽的回甘,教人一喝難忘。

白牡丹秀麗,俊俏,花香是它的法寶,如蘭似桂,味香氣馥,湯水甘甜,潤澤。

悶泡,是劣質白茶的專有詞,快出水,是優質白茶最好的解語花!

春壽眉俏皮,花香與草藥香價值,湯水如凝脂一般,稠度極好。

這些香氣、滋味上的表現,就是內在物質充足的最好佐證。

並且,這些內在物質富足,豐腴,擁有一身的能量,亟待釋放。

一旦有個渠道釋放,將如火山岩一般,噴薄而出。

故而,在沖泡這些內在物質充足的高品質白茶時,要留心出湯時間。

尤其是在沖泡前四衝時,更不能出現坐杯、悶泡的情況。只需要快出水,足矣。

沸水沖泡,在高溫的刺激下,白茶葉片的通道打開,物質開始進入釋放環節,這些充足的內在物質,前赴後繼,紛紛投入沸水當中。

原本清澈透亮的水,擁有了色彩,具有的香氣,有了風味。原本無色無味的水,成了一杯四角俱全的好茶。

常言道:過猶不及。

把優質白茶悶着喝,手段太過極端。會導致茶多酚、咖啡鹼超標釋放,最終將失去原有鮮爽、香甜的口感。在喪失魅力的同時,還會給苦味、澀味提供機會。

原本溫柔如水的茶,卻面露獠牙,難免會讓人有心理落差。

悶泡,是劣質白茶的專有詞,快出水,是優質白茶最好的解語花!

《4》

如何杜絕悶泡的出現?

答曰:用正確的沖泡方式!

有時候,悶泡的出現,是無意爲之。

有不少茶友反饋,自己泡的白茶,味道總是很濃,也不怎麼好喝,這是爲什麼?

待拍攝了沖泡視頻後才發現:原來不懂白茶,真的是一大硬傷。這種傷害,比茶品質不好更致命。

常見的場景,就是茶友在緩慢注水之後,蓋上蓋子,慢悠悠地等上半分鐘再出水。

加蓋悶着,超過十秒茶出水,這就悶泡。

經過悶泡後,茶葉中的物質將過度釋放,茶多酚與咖啡鹼,將以肉眼不可見的形式溶解到水中。

一喝茶,才發現原本小清新的茶湯,早就蕩然無存。

建議茶友注水後,要快速倒出茶湯,不必悶泡。

悶泡,是劣質白茶的專有詞,快出水,是優質白茶最好的解語花!

茶友卻一臉無辜地問道:“茶葉都還浮在水面上,怎麼會有味道呢?不是應該悶一悶,讓茶都浸溼了,再出水嗎?”

瞧,這就是因爲沖泡手法不當而擁有的後遺症。

茶葉之所以會像小冰山一樣漂浮在水面上,蓋因用了定點注水的方式,未將茶葉打溼,在浮力的作用下,自然會漂浮着。這類小冰山似的茶葉,就會給大腦傳遞一個錯誤的訊息:茶沒浸溼,需要多悶泡纔有味道。

於是乎,悶泡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要杜絕悶泡的出現,首先要選擇正確的沖泡方式。

正確的做法,使用環壁注水,讓茶葉充分與水接觸,沉入水中,從而釋放味道。

注水方式,還只是白茶沖泡中的冰山一角,真正要泡出好喝的茶湯,還要注意茶器的選擇、水溫的選用,茶水比例的控制等。

相應內容,可查閱往期文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悶泡,是劣質白茶的專有詞,快出水,是優質白茶最好的解語花!

《5》

在漢語解釋上,“悶”作爲動詞使用時,是指密閉,不透氣的意思。

所謂“泡”,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將茶放在水裏泡着。

將兩者結合,悶泡的意思,就是讓茶和水在一個密閉環境內長時間接觸着。

什麼樣的茶纔要悶泡?

那必定是內在物質不充足,才需要用如此極端的做法。劣質的白茶,內質物寡淡,不悶泡,喝着根本沒味。

內質豐富的好茶,何愁快出水之下,沒滋味呢?

真正的好茶,不必悶泡!

學富五車,不怕做文章。文盲寫詩,豈不是強人所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