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王潮歌有一篇著名的演講——《聽說,絕大部分人死於36歲》,道出了現代中年人心酸的境況,他在演講裏如此描述:

12年一個輪迴,到了36歲,家庭、工作、生活都趨於穩定。有人在36歲的時候會倦怠,每天做同樣的事、喫同樣的飯、走同樣的路。36歲,截然分成兩種人:一種是重複着36歲;另一種就是開始尋找新的人生。

兩種分明的人生差別,就是選擇的不同。大部分人只能在不斷重複着過往人生,另一部分人,通過不斷的學習積累,有能力去尋找新的人生,就這樣,不同的人生就在30多歲的時間點裏發生了變化。

人們常說的中年危機,就是來源於此,由於缺乏足夠的知識技能儲備,面對重複生活而產生深深的無力感而已。

而我們似乎總陷入這樣一個怪圈,認爲人在職場,資歷越久,工作年限越長,就越值錢。似乎應了那句雞湯:不要着急,你想要的歲月都會給你。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真的只要熬下去,時間越久,價值就會越高嗎?其實不然。職場的殘酷就在於它不講情面,純粹的是一個以結果爲導向的世界。

我們知道人的本性生來就是懶惰的,當長時間處於一個穩定環境中的時候,惰性就會慢慢體現出來。

可是每個人的身邊又總有這樣一個朋友,不甘寂寞喜歡折騰,那些傳奇的故事可能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創業,也可能是讓人嘖嘖稱奇的情感經歷。

我們作爲喫瓜羣衆,習慣了這些茶語飯後的談資,感嘆着相同的年齡,卻過着不一樣的生活。習慣了穩定安逸的生活,想要折騰一番卻也有心無力,繼續重複着昨天的生活,人生好似到此爲止。

而會折騰的人,也一定是會學習的人,因爲想要改變現狀,想要尋找不同的人生方向,就必須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也會逼迫自己戰勝懶惰的劣性。而通過持續的學習來強大自己,讓自己不會陷入循環往復,一塵不變的人生。

因爲只有不停學習,不停折騰,談吐纔會自信,舉手投足纔會大方得體。

因爲只有折騰,才能看到深層次的內心,你終究會知道,一切努力,最終不過是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點不一樣的痕跡。

因爲只有折騰,只有不停學習,才能把自己的素養與見識留給下一代。

因爲只有不停折騰,不停學習,你的人生纔會有無限的可能。

行走在風雲莫測的職場,有一種人的地位永遠是最穩的,那就是價值無可取代的人。這一類人,就是憑能力在職場立足的人。

他們或許不是矚目的焦點,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無論什麼時候,公司真正需要的都是他們這樣憑實力做事的人。

我們常會聽到有人感慨說,現如今的本科生越來越不值錢了,甚至說研究生的含金量也大不如從前,但其實高學歷已經是整個社會的趨勢,不是研究生不值錢了,而是整個教育水平在提高,如果你還在用十年前二十年前去看待學歷市場是很不樂觀的。

行業萬千,每個人須掌握的專業技能各不相同,但仔細去看,你會發現有一個共同點:這輩子混不好,也許英語永遠不會用到。但這輩子想混得好,一定會在某個時刻,發現碩士學歷、博士學位其實非常重要。

因此,與其一門心思搞關係,不如花時間多充實自己,學好真本事。這樣,無論走到哪裏,你都是不可取代的角色。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徐說MBA】,謝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