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有沒有正確的反思,纔是我們未來走向哪裏的區別。

01

我閱人無數

沒一個成功人士天賦異稟

現在很多人都花很大精力賺錢,對於已過知天命的年紀,有機會體驗過身無分文,也知道富有是什麼感覺。當隨着歲數增長,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會有一個自然規律出現,那就是當金錢積累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增加再多,也就不會明顯提升這些我認爲人生最棒的東西。

什麼纔是人生最棒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工作,有意義的人脈,有趣的經歷,喫得好睡得好,聽歌,各種新點子等其他基本需求和令人愉悅之物。

我們不會滿足於實現一個個夢想,而是享受這個追夢的過程,這是基於收益遞減原理的。

我閱人無數,沒有一個成功人士天賦異稟,他們也常犯錯,缺點也不少,他們成功是因爲正視錯誤與缺點,找到日後避免犯錯、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我覺得,全力利用好直面現實的過程,尤其是在和困難障礙鬥爭時的痛苦經歷,從中竭力吸取教訓,這樣定能更快實現目標。

目標,就是你願意放棄其他,最終爭取的東西。

02

成大事者,

不把賺錢當首要目標

舉個例子,假設你的夢想是賺錢,而當你賺夠了,再賺更多也就沒有邊際效益了,若此時的夢想還是賺錢就很傻。

超過使用邊際後還不斷獲取,是難有回報,甚至沒有回報的,還會產生譬如貪婪這種負面的結果。

根據收益遞減原理,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要尋求新鮮事物或探索已存在事物的新層次,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滿足。

我認爲,在遵循宇宙規律,在有利於進化的基礎上追尋個人目標,就會獲得獎賞,我就會認爲這是好的事情。

看看所有現存的物種吧:它們不斷維護自身利益,同其它生物共生進化,卻不知道它們這種自利行爲也推動了進化。

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是相互共生的。追逐自身利益,會激勵人們接受挑戰,獲得益處,推動社會有效發展。

反過來,社會也會回饋那些推動其有效發展的個體。

所以評判對社會有效貢獻的粗略標準是賺了多少錢,而不是有多想要賺錢。

看看是什麼促使人們賺錢,你就會發現,這同他們對社會的有效生產值成正相關,同他們想賺錢的慾望程度無關。不少盆滿鉢贏的人都沒把賺錢當作首要目標。

他們只是認真工作,生產社會需要的東西,就逐漸變得富有了。也有不少人天天想賺一大筆錢,但從沒按社會需求進行生產,就沒怎麼賺錢。

03

平庸之輩,

思維是最大瓶頸

我們大多數人生來具備的特質,既會幫助我們,也可能傷害到我們,根據用途而有別。程度越極端,特質帶來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就相對應越大。

例如,創造力很強、目標很清晰,善於把握大局的人可能就會在生活細節上喫虧。而重實務、關注具體任務、能完美處理細節的人可能不怎麼有創造力。

因爲我們思維的特性,很難兩者兼顧。

而成功人士與平庸之輩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達爾文自傳曾說過:在大自然的歷史長河中,能夠存活下來的物種,既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

能感受到大環境的變化並適應是一種能力,主要是洞察力和推理能力,這比快速學習與處理的能力更能發揮作用。

04

生活質量,

取決於我們選擇的質量

在實現目標的征途中,我們會遇到大量選擇,而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產生其結果,生活質量取決於我們所作的抉擇的質量。

這一生,我們大概會做出百萬次抉擇,最終的結果累加構成了我們的人生。我們不是天生就會做出明智的決策,是通過學習才擁有這種能力的。

我們從小都是和大人一起成長,尤其是父母,他們指導我們的生活,但日漸長大後我們就要靠自己做選擇了。

選擇追尋什麼樣的目標,影響着我們成長的方向。

當然,人們各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都確實存在差異,但判斷力基本是靠學習獲得的。

對大多數人來說,成功是一個高效的進化過程,即瞭解自己和周遭環境、做出改變、獲得提高。

我認爲實現個人進化,即成長是最偉大的成就,也能獲得最豐厚的回報。

同樣,對大多數人來說,幸福感取決於同自身期望值的關聯度,而非個體條件的絕對水平。

例如,一個億萬富翁輸了兩億美金,他可能會不開心,但如果另一個身價一萬美元的人意外獲得了兩千美金,那他可就樂開了花。

這條基本原則說明,通往幸福之路有兩條:

1)期望值高,努力超越;

2)降低期望值,符合或低於自身客觀條件。

大家一般都會選第一條路,也意味着想幸福,就得不斷成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