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顾劲涛表示,国内期货市场国际化品种的增多,有利于期货公司业务“出海”。曹有明表示,由于国内期货市场相对独立,期货公司未能储备足够熟悉海外市场和业务的人才。

近日,第35届亚太石油大会在新加坡举办,这是“上海原油”上市以来首次公开亮相全球能源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品种正式“扬帆出海”。事实上,不仅是国际化品种首次“出海”,当前期货业双向开放的步伐正进一步加快。

供图 东方IC双向开放提速

“目前,内地期货公司正全面推进‘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战略布局,以夯实自己原有优势。”中银国际期货研究部主管顾劲涛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出海’方面,期货公司以境外期货经纪业务为基础,增加国际证券、国际资产管理等创新业务作为升级转型切入点,积极探索风险管理业务与境外期货业务的结合,搭建一个多元化、多牌照的境外业务平台,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目前,国内期货公司业务‘出海’积极性较高,主要体现在对海外客户的拓展方面。近两年,很多期货公司通过多种形式在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地开展业务。”东吴期货研究所所长姜兴春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

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国内149家期货公司中,已有20余家在香港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

山金期货研究所总经理曹有明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由于国内期货业竞争较为激烈,期货公司纷纷进军海外市场,以寻求业务突破。

“当前,国内期货公司的国际化之路有不少有利因素。”曹有明指出,“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国外从事大宗商品生产、贸易的企业,多与国内企业有贸易往来。其次,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品种极大丰富,多个品种的成交量居世界第一,市场流动性相对更好,风险控制机制也更为成熟。对主要的大宗商品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来说,参与中国期货市场成为必须甚至是唯一的选择,而国内期货公司在这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

在姜兴春看来,海外营业限制放松是国内期货公司实现国际化的主要利好,“国内交易所给予开发海外机构以及个人客户的优惠不断增多,外资参股甚至控股国内期货公司政策上的障碍也已破除。”

“近年来,监管部门的职能调整和优化,使期货公司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更加便利。”顾劲涛指出,“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资企业客户对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巨大,且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均采用人民币计价清算,期货公司也可以实现转型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期货公司频频“出海”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引进来”方面实现诸多制度突破。例如,证监会去年8月24日正式发布《外商投资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明确,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可向证监会提出申请,持有境内期货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51%,三年后持股比例不受限制。

“境外机构持有期货公司股权比例提高后,能够更便利地将境外客户引入我国期货市场,参与原油、铁矿石等特定品种期货交易,提升相应品种的定价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随着外商投资期货公司的进一步参与,也可为我国期货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系统。”顾劲涛表示。

供图 今日头条练好内功直面挑战

随着双向开放提速,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对期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海外经营中,期货公司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需要熟悉海外营业所在地的监管政策和环境,合规开展业务。其次,需妥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外,期货公司业务‘出海’,势必面临金融人才竞争的压力。”姜兴春表示,期货公司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国内监管层给予更多呵护。同时,也需要借助母公司特别是大型券商以及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平台营业,实现多方面业务的合作。

“如何适应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及监管体系,是国内期货公司‘出海’后面临的首要挑战。中外法律体系和监管规则存在很大差异,熟悉和遵守法律法规是中资企业开展境外业务的前提条件。”顾劲涛表示,“同时,在国际化展业中,具备内地、国际经验、技能、沟通能力乃至国际视野的人才非常稀缺。此外,境外业务必须与国内品种和公司自身优势形成协同。”

曹有明表示,由于国内期货市场相对独立,期货公司未能储备足够熟悉海外市场和业务的人才。“因此,期货公司‘出海’时,一方面要有长远眼光,储备一定数量熟悉国际业务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需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期货市场有更深入的认识,在授信等方面对大宗商品业务提供更多的支持。此外,还需要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曹有明强调。

如果说“走出去”是国内期货公司主动迎接挑战,那么,随着期货业持续开放,国内期货公司还需应对“引进来”的被动压力。

曹有明表示,与国外期货经纪公司相比,国内期货公司实力相对较弱。加之国外期货经纪业务一般归属银行的商品业务部门,综合实力远强于国内期货公司。同时,国外的经纪业务往往和信贷业务一起开发,企业可利用银行授信进行套期保值等操作,而国内期货公司尚无法实现,在业务开发上存在“先天不足”。

不过,顾劲涛表示,虽然期货业扩大开放将使期货公司直面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但这也将一定程度倒逼和促进期货公司在股权、治理结构、服务水平等方面改革。更多国际化品种可期

目前,国内期货市场共有原油、铁矿石、PTA、20号胶4个国际化品种。在专家看来,国内期货市场挂牌更多国际化品种是必然的。

“实际上,所有的期货品种都可以国际化。目前而言,交易所更愿意推动国际化价值更大的品种。”曹有明指出,未来,贵金属、有色金属、棉花、粕类、油脂、沥青、甲醇等品种均有可能国际化。

顾劲涛表示,国内期货市场国际化品种的增多,有利于期货公司业务“出海”。未来,甲醇、黄金、铜等有基础的品种有望率先国际化。

姜兴春表示,在全球贸易以及流通领域占比较大、容易标准化的产品都有潜力国际化。

值得关注的是,除推出更多适合跨境交易的国际化品种外,交易所还在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对外开放路径。例如,郑商所副总经理王亚梅近日表示,郑商所正在积极研究境外交易者以QFII和RQFII形式参与境内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日举行的第35届亚太石油大会上,上海期货交易所及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向世界能源行业介绍我国原油期货运行一年多以来的情况。

上期所副总经理、上期能源副总经理陆丰表示,原油期货上市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总体呈现出“交易平稳、结算流畅、交割顺利、监查严格、风控到位、舆论正面、功能初步显现”的良好态势。市场交易平稳,主力合约逐月轮换效果显著,截至8月底累计开户超过8万个。按单边统计,全市场日均成交15万手,日均成交金额704亿元,其中,2018年12月7日单日最高成交量达到35.98万手,是上市初期成交量的17倍。全市场日均持仓量2.42万手,也是上市初期的10倍以上。

陆丰指出,下一步,上期所将根据现货市场变化,适时研究优化可交割油种,有序推进日中交易参考价(Marker Price)、结算价交易机制(TAS)、原油期权的上市工作,提升境外参与者参与原油期货开户和交易的便利性,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并不断完善能源类品种序列,包括推进国际化低硫燃料油期货合约上市。

记者 田忠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