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發生於中國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當時以吳王的劉濞爲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最終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七國之亂的過程驚心動魄,驚險至極,如果叛亂得逞,中國有將重新回到春秋戰國動盪時期,導致大倒退。

劉邦的預言

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兒。英布叛亂平定,劉濞立即被封爲吳王,統治了東南半壁江山。後來劉邦後悔了,他覺得劉濞有反相,將來可能會造反。當着大夥兒的面警號劉濞:“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會不會是你啊!?”

劉濞一聽這話,嚇得趕忙跪拜於地,連說不敢,以表決心。沒想到,劉邦的預言真的成爲現實。

漢景帝

弈棋事件,埋下仇恨

漢文帝時,吳王劉濞的兒子、世子劉賢入宮朝見皇帝,並得到許可,去見皇太子劉啓(日後漢景帝)。與皇太子劉啓喝酒、下棋時,劉賢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皇太子劉啓也是一位牛人,竟然拿起棋盤重砸劉賢頭顱,當場將他砸死。

兒子被太子劉啓誤殺後,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

吳王劉濞

消藩成爲導火索

漢景帝劉啓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

吳王劉濞聯合串通好的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等六王公開反叛。

吳王劉濞出征

吳王統帥出征

吳王徵發了所有的士兵,在吳國下令說:“我今年六十二歲了,親自率領軍隊;我的小兒子十四歲,也跟着軍隊打仗,凡是年齡大到像我—樣,小到像我小兒子—樣的,都從軍出征。”—共發動了二十多萬人。

晁錯

然後,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啓用周亞夫

漢景帝用周亞夫,周亞夫是周勃的小兒子,派太尉周亞夫領兵抵禦吳楚聯軍。

周亞夫對景帝說:“建議放棄梁國,先斷絕吳、楚軍隊的運糧通道,這樣纔可以制服它們。”景帝同意了。

周亞夫

躲過一劫

周亞夫將去滎陽與大軍會合。剛走到霸上,部下趙涉攔住上路,勸說周亞夫:“吳王會在必經之路崤山、澠池之間地勢險要的地方安排刺客,建議改變路線往右走,過藍田,出武關,然後抵達洛陽。出其不意!”

周亞夫

周亞夫聽從他的建議,安全到達後,派人在崤山、澠池之間搜索,果然抓住了吳國的伏兵。 周亞夫幸運地躲過一劫。

平定七王之亂戰略圖

梁國成爲誘餌

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多次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屯兵於梁國以北的昌邑(在今山東鉅野西南),堅守不出。由於周亞夫拒不發救兵,梁王只能死守。

梁王

斷絕糧道

周亞夫堅守壁壘,不肯與戰,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最終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王逃跑時,被人刺死,獻其頭於漢朝。吳軍潰散後,楚王劉戊自殺而死。

不幸中的萬幸

“七國之亂”,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柏楊先生評價說:如果七國勝利,中國勢必再次回到戰國時代的割據局面,互相吞併,戰爭不休,可能演出羅馬帝國瓦解後歐洲各國林立,永不能複合的局面。七國失敗,漢王朝順利地度過瓶頸,大一統的形勢遂開始凝固,深深地根植於心。

對比晉代的“八王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所造成的毀滅性影響,晉代、唐代一步一步走向滅亡;漢代的“七國之亂”還算不幸中的萬幸。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着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神勇的周亞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