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生态活水”浇开“扶贫之花”

客家新闻网 钟芳亿 记者梁晟

立冬过后,暖阳和绚。近日,记者走进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梅水乡园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客家民居十分惹眼,行步于沥青路面的村道上,两旁翠绿的茶园、整齐的蔬菜大棚尽收眼底……然而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人多田少”,村民都外出“讨生活”的“苦地方”。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的带动下,园村已经成为了旅游示范村,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慕名前来旅游休闲,村民共享生态扶贫带来的“红利”,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加生态建设的路子。

改善环境 增强绿色发展后劲

园村位于阳明湖畔,四面青山环抱,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村内环境不断改善,来此旅游的游客数量逐年上升。

图为上犹县梅水乡园村。

可在过去,这里曾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村庄,小流域内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2.3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导致生态恶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村庄整体环境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严重地掣肘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致使群众捧着金饭碗却过着苦日子。

为彻底改变上犹县部分村庄环境脏乱差的情况,近年来,该县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推进以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防治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高标准打造秀美乡村建设点和水土保持生态新村。

通过开展生态修复、河道整治、房前屋后绿化、农村垃圾处理、水污染防治、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上犹县的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小流域面源污染明显减少。其中园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3%,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6%。2016年,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成为了江西省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生态扶贫 拓宽百姓增收渠道

近两年,在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村民之间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要说变化大,就属老张家!”

这里的老张指的是园村的张可树。2014年,由于儿子患有精神障碍,张可树夫妻年迈,一家被列为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张可树申请办理了贴息贷款,盖起了一间70多平米的制茶车间,同时将茶园面积扩大到17亩。

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来园村旅游人数逐年上升。加上张可树的悉心打理,现在张可树把自家的茶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茶叶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每年有五万元的收入,还盖起了两层小楼房。

近年来,上犹县在生态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激发了群众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热情。该县社溪严湖、油石清溪2个集中连片500亩的高标准蔬菜基地建成投产,全县蔬菜累计播种面积6.8万亩;新植或低改油茶、茶叶6.8万亩。

得实惠的不仅仅是“张可树”们,随着生态扶贫的不断深入推进,上犹里还将建立绿色创业扶贫基金,培养农村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带头人,带动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生态扶贫的“红利”。

产业带动 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虽然已入冬,旅游产业进入淡季,但在上犹开展“研、学、旅”、亲子体验游的游客和幼儿园师生家长却绎络不绝。

生态扶贫不仅带来村庄的变化,还带来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政策红利”。春天采茶制茶、夏天漂流嬉水、秋天采摘秋游、冬天赏菊尝美食……一年四季,上犹梅水园村推出不同款式的“旅游套餐”,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来。

今年夏天,在园村大金山漂流的游客就超过18万人次,门票收入达2100多万元,带动了1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户43户。

上犹县紧扣“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功能定位,发挥上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特色农业、客家古村民居、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深入践行“旅游+”发展战略,打造了园村等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点),构建了以核心项目引领、示范乡(镇)支撑、示范点(村)带动的旅游扶贫体系。

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07.78万人次,同比增长39.83%;实现旅游总收入6.98亿元,同比增长42.13%,书写了上犹山青、业兴、民富的脱贫新篇章。这种既输血也造血的生态扶贫之路,引来了“生态活水”,浇开了“扶贫之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