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每日超4万人游茶卡盐湖 “天空之境”成垃圾场

“茶卡”是藏语,为“盐池”“青盐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史料记载,茶卡盐湖是中国最早开发的盐湖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地的盐已在西北、中原地区享有盛誉。

茶卡盐湖面积约百平方公里,盐层平均厚度4米,最深处达13米,储量约4.5亿吨。因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天气晴好时,茶卡盐湖湖面就像镜子,堪比玻利维亚“天空之镜”,故享有中国版“天空之镜”美誉,同时茶卡盐湖还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

在人的印象里,茶卡应该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但近日,青海乌兰县,“天空之境”茶卡盐湖迎暑期客流高峰。湖面走廊上,游客无视垃圾桶,将穿过的鞋套扔得满地都是。据景区环卫工人介绍,为了收捡这些垃圾,他们每天要工作13个小时。

天堂变成了垃圾场:

垃圾围城>>

背不出去的高原垃圾!这支大军每万人就留五六吨

今年六一儿童节当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大荣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组孩子们的照片。他们远在青海三江源,他们手里拿的、身上挂的都是满满的塑料瓶串。这几乎成了当地人自发组织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一种符号。

“这些儿童在高原捡的塑料瓶/袋,并无人收购,捡这些东西都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垃圾要背着走两至三天的路程,才能得到集中处理。”杨大荣在评论区里记录的,就是青藏高原因垃圾陷入的真实困境。

西藏神山垃圾丢弃问题严重

多条世界大河发源于神山,阿里是地球环境风向标,关系整个地球命运。地球是一个系统,全球环境的破坏,最快在阿里看到回应。垃圾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重大。

神山转山道沿途垃圾主要集中于三处地方:止热寺(海拔5050米)、尊珠寺(海拔4823米 N31000' 06.6" E081021' 48.7")与仙女起舞处一带(海拔4745米 N30058' 38.0" E081020' 04.7"),前两者均为旅馆、饭馆集中地,绝大多数转山者都会选择止热寺作为第一日转山后的休息过夜处,有不少体力欠佳的转山者都会选择尊珠寺作为第二日转山后的休息过夜处。

止热寺附近河边,可见主要为啤酒瓶的弃废垃圾,此种啤酒,恰好是笔者当晚所住旅店出售的牌子。另见少量的红牛等饮料瓶和少量的食品外包装。

尊珠寺一带的垃圾主要集中于小河渠里,另小部分见于河道附近,均主要为一些饮料瓶子、食物外包装等。从这两处垃圾的集中地、形态和种类分析,很可能是当地经营旅馆者所为。

由于没相关的配套设置与监督惩罚机制,人力有限的旅馆饭馆经营者面对转山者食宿后留下的大量垃圾,很少会主动花人力物力运到山外,极可能就地倒掉了事。一般旅游者不会刻意将垃圾投进并非垃圾箱的河道边和河渠里。笔者在尊珠寺小河渠旁见两三名转山者经过,都显露出不满:“怎么这么多垃圾!”

旅游形象>>

日媒:中国游客为亚洲带来现金,却带不走垃圾

10年前,帕劳的石灰岩小岛还是寻求独处的旅行者的天堂。但10年后,这些岛屿已被大批中国游客占领了。不过当地人发现,中国游客在带来他们急需的钱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环境问题。

日经新闻的撰稿人米哈伊尔·弗洛雷斯(Mikhail Flores)日前撰文评论称,这个状况让帕劳人有些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极度依赖这笔巨大的经济收益。无独有偶,其实亚洲地区的很多国家,也都面临着类似困境。

弗洛雷斯表示,其实亚洲的很多国家,都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提出了不小异议。

“我不知道岛上的垃圾有没有因为中国人而增加,我只知道,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地上都有垃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巴厘岛旅游部门高官表示。

弗洛雷斯称,这些国家都陷入了类似帕劳的困境。一方面,他们因激增的垃圾而叫苦不迭,但另一方面,他们却严重依赖中国游客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韩媒爆中国游客机场乱扔垃圾 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2017年,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济州市民卢某12日在自己的脸书上写道:“中国人发疯一般撕掉免税品的包装,清洁员们默默把这些包装在一边堆成小山一样。”同时还上传了济州机场国际线候机室里仿佛垃圾场一般的照片。卢某说:“这笔(清理)垃圾的费用应该也是由市民们负担的,我第一次觉得有必要收取(游客的)入岛费。”

报道称,从这张照片来看,在柱子上贴有“免税品整理区域”字样的候机室里,地板和椅子被垃圾覆盖。乱扔的垃圾,让机场的其他乘客们行走不便。垃圾主要是免税品的包装纸箱和内部的塑料包装材料等。中国游客们在候机室附近的免税品引渡柜台领到商品,拆开包装拿出免税品后,就直接把垃圾扔到了候机室的地上。这似乎是为了回国时减少免税品的体积,躲避海关的检查。

守护风景>>

有一种美丽叫“旅游+捡垃圾”

一辆二手三轮车,一双手套,一把火钳,每天徒步20多公里……从4月底到现在,江西小伙林鹏已在川藏线上整整捡了两个月垃圾。出发时,他还是个白净的小伙,如今已成为母亲口中的“黑炭”。但这一路,他却越走越坚定,“看到很多漂亮地方被污染,我就一直想来一趟专为环保的骑车游!”

外出旅游时,顺手捡一袋垃圾容易,而像江西小伙林鹏这样,为了守护一片名闻遐迩的“美丽净土”,沿路走走停停,足足捡上两个月的垃圾,这确实难能可贵,闻之亦令人动容。报道称,林鹏平时酷爱旅游,他是在一次骑行环游川藏线的时候,萌生了这番守护净土的决心。由此我想到,林鹏的行动,或许挺难“复制”,但培植“旅游+捡垃圾”的守护美景意识,无疑值得更多人去身体力行。

值得欣慰的是,现如今,将“旅游+捡垃圾”作为一种最美风景,这种油然而生的守护美景意识,正逐渐成为共识,也屡屡看到了积极引导和实践。比如,在有些景区,就推出了“垃圾换门票”的活动,游客在售票窗口领取专用的环保垃圾袋后,凭游玩中捡拾的垃圾,可换取“环保兑换券”,然后在出景区时,或拿一袋垃圾换一张精美明信片,或以两袋垃圾换一张景区赠票。“垃圾换门票”不只是一种“小恩小惠”,赏美景更要爱美景,才是其深意所在。

培植“旅游+捡垃圾”的守护美景意识,既是每个人亲近自然的文明折射,从大的方面来讲,往往也彰显着一个国度的人文素养。前不久,世界杯首轮比赛中,在日本队以2-1击败了哥伦比亚队后,现场观战的日本球迷随即集体捡起了垃圾,让哥伦比亚球迷看到后赞叹不已,并促使部分哥伦比亚球迷也见贤思齐、参与其中。很多去过日本的游客,会由衷点赞其环境整洁,这“看球+捡垃圾”的一幕,要说也是一种良好习惯的缩影。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梨视频、澎湃新闻等)

看你爱看,为你精选。北京时间用户群现已开放,欢迎大家扫小编微信,进群和北京时间核心用户一起聊新闻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