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內向人都可以更好的社交,我們來教會你提升能力的方法。

大家好!我是明心勇,今天和大家共同學習,內向人社交的第6課“即時溝通,以靜制動掌控全局”。

小美說,經常遇到一些事先沒準備,臨時需要說話或發言的情況。比如,開會時,突然被點名要發言;參加活動或聚會時,遇上了熟人,或者被介紹了新朋友。還有就是,參加社交活動,知道要發言,但準備不充分,甚至都沒來得及做準備。遇到這些情況時,她就會不知措所,還會臉紅。說吧,不知道要說什麼;不說吧,不知道怎麼推辭。越想,氣氛越尷尬,不知該怎麼辦。

即時性溝通與交流,是社交場合中常見的一種形式。所謂即時,就是預先沒有準備,即興的發生,立時的回應。好的回應,可以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反之,就會不如人意。那麼,如何做到,在即時溝通時,也能夠輕鬆自如掌控全局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爲什麼即時交流時會不知所措

爲什麼小美,還有很多內向人,在即時溝通時會不知所措?原因有三點:一是沒有分清場合,二是沒有搞清楚對象,三是不清晰自己的社交目標。

掌握全局,看起來是對現場環境的把控,其本質是對自己內心狀態的一種覺知與調控。自己爲什麼來參加這個會議或活動,要在這個活動中付出什麼、收穫什麼?當你明確了自己的社交目標,清晰自己的狀態後,再做出的應對方式,通常都不會有太差的效果。

很多的即時性溝通,看起來提前沒準備,但現場溝通時再準備,其實也不遲。如果是開會突然被點名,你可以說,“好的,我準備一下,先聽一下大家的意見”;如果是突然遇到熟人或新朋友,你可以微笑點頭,禮貌性的打個招呼,“嗨,你也來參加活動了”、“你好,初次見面,一會兒多交流”;如果是參加前沒時間準備,那麼現場就要快速梳理發言內容了,簡要得拉出一個提綱,方便發言使用。

以靜制動,不能爲靜而靜。靜是一種覺知的狀態,需要快速收集與梳理現場信息。動,就要有動的目標。或舉止得當、或對接關鍵人、或總結髮言,引發大家的認可與關注。

以靜制動的三種形式

內向人思維路徑長,靜是本能,表現的似乎是反應慢,但也可以把被動的靜,轉爲主動的靜,呈現出靜的不同狀態,同樣能取得比較好的社交效果。

第一層靜,靜到極致,一言不發。這種情況,比較適合對現場的觀察與信息收集。一言不發,不是不能說,而是不願說、不想說或現在不能說。比如,有些社交場合,參加前主題不清晰,或是參加後發現,與之前預想的主題不一致。那這個時候,說不如不說。

2014年,我和明心橙,受某企業邀請參加一個活動。參會前,本來會對會議內容有預期;到了現場之後,發現會議質量遠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主持會議的領導,關注點也不在會議主題本身。這個時候,我就選擇一言不發。會後明心橙問我,當時是怎麼想的。我說,會議內容和參會目標、參會人羣不一致。說,就是消耗,還不如不說。這就是第一層,靜到極致。

不只是參加會議,發現實際內容與自己預想出入較大時,可以一言不發;同樣,日常聚會,包括一對一溝通中,出現類似的情況時,也可以這樣表達。你不說,不代表你沒有表達。你可以禮節性的點頭示意,被動性的交換聯繫方式,被點到發言時謙虛的回應,“我是來學習的,大家說,我多聽”。這樣的回應,不僅給自己減少了不必要的消耗,同時,對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是一種覺知與調控。

那第二層靜,就是靜心觀察,結識關鍵人。不是所有的場合,都需要和很多人結識與交流的。我記得很多年前,有一次帶團隊參加北京某院校的一個學術會議。我現場的發言,引起了院校關鍵人的關注。可是接下來我團隊中有位同事的反應,帶來的卻是負面效果。這位同事,以往經常參加各類社交活動,她以爲活動就是多認識人,所以會議結束時,滿場跑着發名片。

後來事實證明,她發出去的名片,沒有一個人後續有聯繫;相反,我發言後對接的關鍵人,後續不僅和我進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甚至還想進一步的合作。這就是靜的第二個層面,不動則矣,動就結識關鍵人。

在這個層面,還有個方式,就是現場不需要發言,只需找到關鍵人,並獲得後續和對方一對一聯繫與交流的機會,之後郵件、短信、電話,甚至用準備好的產品、資料等來對接,這都可以。

那靜的第三層,就是靜中梳理,總結性表達。剛纔我提到的學術會議,明心橙也在場。當很多人還在安靜的聆聽和思考時,我已經在梳理發言的內容了。怎麼梳理呢?這就要學習打腹稿;如果打腹稿有難度,那就用筆來列框架。任何一個活動性發言,包括我們在做一對一輔導時,你都可以列出要表達的提綱。這裏有個非常關鍵的點,就是社交中,你對的是人,對接的是事。所以,提綱中,這兩點是缺一不可。

第一步:對接人,表達謝意。對活動的主辦方、主持人、會場的關鍵人,表達謝意與敬意。“非常感謝XX的邀請”、“非常感謝XX方舉辦這次活動”。表達感謝時,要對着場上關鍵人,進行微笑點頭示意。如果你所參加的活動,是官方或比較正式的場合,那表達感謝的順序,要參考現場座位的排序,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那第二步,就是對前面發言中有共鳴的內容,表達認可。比如,“前面XX人談到的XX事或觀念,我非常認同”、“還有XX發言提及的XX視角,對我很有啓發”。這點一定不能少。這種表達,既是對前面的總結,也是自己發言的原由;更重要的就是,這樣的表達,既對接了人,也承接了事。

明心橙在這個方面做得非常厲害,即時溝通中的總結提煉能力很強,也很到位。所以,每次活動後,被她提及的朋友,也都非常認可她的發言,並非常感謝她的關注。這也是爲什麼說,明心橙的團體輔導水平很高的原因之一,這裏面充分運用了團體動力學的原理。

我把她這種發言模式總結後,告訴她。明心橙說,其實我在發言時,更多是出於本能,沒想那麼多,只是對自己前面認真聽到的人和事,做了積極的回應。關注什麼,就會表達什麼。那第三步,就是說出自己的觀點。闡述觀點時,要扣題。這個不只是現場對自己的實踐總結做提煉這麼簡單,還需要對自己長期以來做人做事的準則,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比如上次明心橙參加畢業20年的同學聚會,事先不知道,到了現場,臨時被點名要上臺做發言。說什麼呢?按前面講的框架來,開始先表示感謝,再表達認可;做完這兩步後,就是表達自己的觀點了。既然是20年聚會,就以時間線爲軸。先總結下離開學校這20年的情況,前10年,往外走,看外部世界,多學多看多體驗;後10年,往內走,觀內部世界,多實踐、多融合、持續輸出。再展望下未來10年,內外結合,藉助米樂圈,幫助更多人物質與精神平衡發展。最後,再表達對老師和同學們個人及其家庭的祝福,祝願大家都能物質精神平衡發展,自然自由自在自律的生活。

而這些內容,並不是參會時,臨時起意隨口說的,而是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做,並不斷總結纔出來的。當然,框架也很重要,你也可以稱之爲套路。

每次活動無論好壞,都是一個收穫

即時溝通,以靜制動掌握全局。這裏的掌握,是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覺知,並可以適時調控。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同樣是不知道說什麼,一個人臉紅退縮、心虛不敢說;另一個人大大方方的表示,“自己沒有準備,就不說了”,或者是自己很清楚場合不對,壓根不想說,不同的回應方式,給別人傳遞出的氣場和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前者是被動,內心不願意,行爲上又好像是不得不,眼神閃躲,自己與自己擰巴,所以別人看着也擰巴;後者是對現場全局瞭解後的一個決定,是主動行爲,內外一致、知行合一,所以眼神篤定、拒絕方式得體,現場絲毫不會有尷尬的氛圍出現。

通常這個時候,人們對這類內向人的評價,不是反應慢,而是淡定、穩當,內心有主見,所以,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時,也要告訴那些,認爲自己在即時溝通中,表現不如人意的朋友,每次活動表現,無論好壞,都是一次體驗,一個收穫。好的體驗,總結下次再用;不好的體驗,分析原因,下次調整。沒有誰一開始,就都做得很好;也沒有誰,在任何場合下,都會做的盡善盡美。

結束語

溝通,有言語的交流,也有無聲與沉默的時刻。在鬧境中,獨保一份純真與安靜;在安靜中,靜水流深,寧靜致遠。內向人,以靜制動是本能。當我們放空自己的心境,不被外在評價所影響時,你不僅能掌握自己,還能掌握他人的心境。這節課的學習就到這裏,下節課,我們學習內向人社交的第7課“社交中突破與提升的關鍵點”。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或者提問,我和明心橙會查看每一條留言,並選擇答疑。我是明心勇,我在北京,感謝您的聆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