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1》

“花气袭人知昼暖”。

桂花甜甜蜜蜜的香雾下,是一层浓郁侵占的野心。

于是,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这香气开始织开一张大网——

甜暖的气息蜷缩在墙角边,马路上,潜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路边的桂花树下呆得久了,衣角、眉梢,都仿佛挂满了甜香。

秋季的桂花,不仅带来香气上的感受。

桂花,性温。

它的香气,能驱走身体的寒气,疏通瘀滞,唤醒脾胃。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就功效而言,不愧是秋季当有的花。

而舌尖味蕾,一旦惦记起桂花的甜郁,也会开始漫漫生津。

《红楼梦》中的木樨清露和桂花糕,便沾染了桂花香气。

木樨清露,是桂花蒸馏得到的香液,是进上的贡品。

王夫人都宝贝得紧。

宝玉挨打后,肝气受抑,胸怀郁结,她这才肯拿出来给宝玉吃。

宝玉服用后“甚喜”,觉得“香妙异常”,这顿揍挨得也是值得。

满街甜香,甜糕软绵,桂花到,是——

秋分至。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2》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写: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四季更迭,满街开满桂花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秋天来了。

昼夜平分,颇有一种浪漫的感觉。

在这一天,整个地球,都会失去极昼极夜的现象。

地球两端的南极北极,难得地分享同一个白昼——平分秋色。

自然,随着昼短夜长的趋势,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下去。

冷空气从北方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追上了南方的湿暖空气。

降水,如期而至。

“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诗句,将秋寒描述得淋漓尽致。

秋雨,秋寒。

此时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中国与时令相对的美食太多,拎出来,个个都有着季节相应的功效——

冬吃萝卜夏吃姜。

秋季,驱寒,需要一些温养的食物。

满街开着的桂花,便是辛温驱寒的好食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起过一个驱寒的方子,便叫“桂花汤”。

这道温养的汤料,以桂花为主,辅以姜和甘草,磨粉,入盐。

用书中的原话说,“桂花汤”“可治一切冷气”。

只是桂花虽好,花这等食材,却最容易生涩。

在人人追求健康的今日,一味添糖加蜜祛除花朵的苦涩,也不是件好事。

故而,有些地方,开始流行丹桂入茶。

在茶汤中,加入些桂花的新鲜花瓣一起冲泡。

和桂花甜香相得益彰的,是些滋味较为清淡的茶。

有绿茶,也有白茶。

桂花入茶,花香袭人,将清润的茶汤点出一抹浓香,确实是好滋味。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3》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古人认为——雷,是由阳气而来。

在秋分这个节气,阳气渐弱,阴气生,所以不会再打雷。

而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用细土填洞穴,防止寒气进入。

此时,天气逐渐干燥。

空气中的水分蒸发加快,江河的水量逐渐变少,一些较浅的沼泽和水洼逐渐干涸。

不得不说,桂花茶驱寒温养,确实是照应着物候带来的身体需求。

阳气弱,需要温养;天冷,需要驱寒;气燥,需要清润。

恰好,身体需要的食物,在那个节气,正好出现在山野路边,等人采撷。

就好似满街的桂花,满山的茶树,它们,都是照应节气的食物。

辛温驱寒的功效,白茶自己,也足以担当。

少了桂花的帮助,此时驱寒,当选老白茶。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白茶,陈化三年及三年以上的茶,便足以被称之为老白茶。

那些新白茶时期活泼的内物质,在时间的安抚下,不断陈化蜕变。

故而,老白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在氧化作用下分解,转化。

在这种变化下,白茶完成了从性清凉到性温的转变。

茶叶内部转化新生的黄酮类化合物,更为老白茶温养之余,增添药效——

“三抗三降”:抗癌变、抗辐射、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

除此之外,老白茶还能提高人体毛细血管的活性,止咳去谈,平喘抗菌。

温养之用,老白茶当之无愧。

为了温养驱寒,老白茶,用来煮茶最佳。

让沸水逼发老白茶的丰厚内质,茶汤中内质丰盈,汤水莹润饱满。

络合物包裹着“苦涩”的咖啡碱和茶多酚,给茶汤带去柔和的风味。

老白茶煮出的茶汤,最是温养。

茶汤柔和而甘醇,甜润而绵柔。

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4》

物候中的三候,“水始涸”,带来了节气的另一个需求——

祛燥。

《黄帝内经》中提起:“秋冬养阴”。

秋寒的世界,人们在此时不能忘记祛燥滋养的事项。

秋燥,对应的是肺。

肺主气,掌管着呼吸这种紧要的事情,当秋燥袭来,最容易伤肺。

因此,惦记着用桂花、老白茶温养驱寒的时候,也不能忘记祛燥的小事。

秋冬,需要养肺。

正巧,秋季这个丰收的季节,将秋梨推到了时令食材的当前。

《本草从新》记载——

梨,性甘,能够“清心润肺”“止咳消痰”“清喉降火”“润燥消风”。

吃秋梨,可以削皮直接吃。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感受它正当时时清润甘甜的汁水,脆生生的果肉咬上一口,甜蜜滋润。

老一辈,认为直接吃梨,难以激发它“清润”的药效。

因此,秋季,梨汤、秋梨膏,开始轮番上阵。

尤其是秋梨膏,制作起来颇为耗费精力。

它本是一道经典汉族药膳。

秋梨膏的由来已久,几乎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时候。

传说,当时是的唐武宗李炎生病,口干舌燥,心热气促。

即使是坐拥天下的皇帝,依旧是用了上百种药物,不见疗效。

这时,一名道士献上了这秋梨膏。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对症下药,皇帝老儿的病,就是吃的秋梨膏好的。

从此,秋梨膏摇身一变,成为风靡一时的“御药”。

秋梨膏,需要以秋梨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清润、生津的药材进行熬制。

熬制秋梨膏的药材,可选罗汉果、川贝、干草、茯苓等等。

家里最爱折腾的长辈,就曾经照着方子做过。

制成的秋梨膏,绵软细腻,甜香动人。

虽不知道它的药效究竟如何,但光靠这股子滋味,便已经让人流连忘返。

但,少不了不愿意耗时耗力熬煮梨膏,却需要清润祛燥的人。

此时,秋白茶足以登场。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5》

白茶,有春白茶和秋白茶之分。

但若是轮功效,新白茶清凉降燥、老白茶温养祛湿。

而清燥的茶,又要应时应景,当选秋白茶。

秋白茶,以秋寿眉为主。

它是作为生长周期最长,采摘时间也最长的一种白茶。

秋日骄阳,带来充足的日晒以及较高的温度。

它们斑驳了茶叶原本深绿浅绿的基调。

黄褐和墨绿、银白和枯黄,是秋白茶的颜色。

秋白茶,在这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下,生长得肆意——

一芽三、四叶的秋寿眉,粗枝大叶,茶梗粗大。

但别怕,粗大的叶片和茶梗,储存了几多甘润的茶多糖和果胶物质。

这两种甜蜜的滋味,带来清润的茶汤,是祛燥的一把好手。

同时,粗大的茶梗叶片,储存了较多的芳香物质。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秋寿眉的香气层层叠叠,变化多端,独有一种独属于成熟谷物的香气。

冲泡一杯秋寿眉,用沸水、快出水。

丰厚的果胶物质和茶多糖融入茶汤,包裹主苦涩滋味的茶多酚和咖啡碱。

茶汤的稠滑程度进一步提升,交融出一杯口感饱满,甜润动人。

秋寿眉的干燥暖香,有刚入秋时草木林地散发出来的燥暖,也有收获季节果实的温馨和丰美。

成熟、悠远,是秋天才有的曼妙风情。

啜饮一杯秋寿眉,茶汤滋味醇厚,甜香明显,如它的外表一般甜蜜。

回甘和茶汤的甜交织,甜润、甘美。

此时,清燥的功效已经抛之脑后,只想一杯又一杯感受它的滋味美妙。

白茶树在夏天养精蓄锐,是对秋寿眉最好的准备。

秋分至,今年的秋分白茶,已经能够翘首以盼。

一杯白露,一杯秋分,是秋分时节平分秋色的品茶之旅。

秋冬,需要养肺,秋分时节,温养饮茶,不如煮一壶老白茶

《6》

暑热,已经成为记忆。

秋雨转瞬即逝,阳光露出笑脸,却再也难以掩饰秋天的到来。

秋分,秋天的寒凉笼罩这颗蔚蓝的星球。

节气与时间是最温和的推手。

眼下,白露茶已采,秋分茶可盼。

身处秋天,不如享受秋天。

怕冷,煮茶,降燥,选一杯秋白茶。

为享受秋天,该做好万全的准备。

留客秋茶苦,醺人社酒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