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八月中。秋分時,萬物趨於收斂,似乎在與紛亂的人事告別。

明日秋分。秋分,八月中。秋分後,冷露無聲溼桂花,鯉魚風起芙蓉老。秋分後,幾家稻熟幾家麥香,風逼柳凋,蘆荻始飛花了。

秋分這一天,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陰陽交分,故謂之秋分。”秋分日是四時八節的大八節之一,自然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中說到:“國朝典制每歲秋分之夕,皇帝致祭夜明之神於西郊,夕月壇從祀二十八宿五星及周天星辰。”

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之日,但此日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每年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時節,天高,雲淡,氣淨,風輕,"飛龍秋,游上天"。

“秋分”意思其實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爲開端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過了秋分,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從此北半球晝短夜長。

此時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走在路上,我們終於可以真切地嘆一句“天涼好個秋”!

這時的秋景,極致絢爛。

秋分正值“三秋”(秋收、秋耕、秋種)的大忙季節,處處秋實累累。農民看着金黃的稻穀顆粒歸倉,享受着晨露與清風,分享着秋收的喜悅。

但好景不長,秋分之後,正如大地呈獻糧食作物後的空無潦倒,天地一派蕭索寂寥的景象。

天地蕭索,這個時節的物候規律,則有着平衡收斂的意味。

「雷始收聲」

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古人認爲雷是因爲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蟄蟲坯戶」

淘瓦之泥曰坯,細泥也,按《禮記》注曰:坯,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天氣變冷,秋雷漸少,蟄居的小蟲子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水始涸」

《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爲”,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秋分時節,降雨量開始減少,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逐漸乾涸。

這個時節的萬物都在爲迎接嚴冬做準備。你是否也準備好了?

秋分與春分,都在晝夜寒暑交替的時空節點上,似一個鏡像的兩面。

春分時,萬物都在生髮,踏上了生命新的征程,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秋分時,萬物趨於收斂,似乎在與紛亂的人事告別。

秋分是一個收養身心、告別繁華的時節。如何平衡內心的那份落寞與躁動,便是天地在此時,給予我們的必修課。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有很多風物不爲人知。跟隨“玉蘭旅行”,帶你見識地道的中國民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