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爲冬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

立冬,十月節。

立,建始也;

冬,終也,

萬物收藏也。

今日,立冬。

秋日遠去,冬季開始。

在二十四節氣中,

立冬爲冬日第一個節氣,

亦爲秋冬之界。

秋日至此有了一個結尾,

冬日就此日拉開帷幕。

清朗的白日會日漸變短,

漫長的寒夜也會愈發變長,

暖陽也變得愈加珍貴。

立冬自古以來便爲重要節令,

與立春、立夏、立秋併爲四立,

是春夏秋冬循環四季的末尾,

也是古代 “四時八節” 之一。

先民們對其十分重視,

逢到立冬之日,常有祭祀活動。

民間也多視作重要節日,加以慶賀。

立冬,是一個極具儀式感的日子。

古之立冬有三候:

一候,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於堅。

二候,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拆。

三候,雉入大水爲蜃。

立冬是屬於鄉野的。作爲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立冬不僅被視爲冬季的開始,也是農耕時代的重要節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孝經緯》裏又記載:“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立冬不僅僅代表着冬天的來臨,還有着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冬眠歸避寒冷的意思。

在我家鄉的那座小城,鄉間流行着一句關於立冬的民諺:“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立冬之後,天氣漸漸寒冷,傳統節日“寒衣節”也隨之而來。這一天,人們要祭奠先亡之人,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要把紙做的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立冬期間的冷空氣,常常不是大風把這一帶山區紅葉一掃而光,就是把城裏的樹也吹成光桿,讓人們有一種一下子進入冬天的感覺。立冬的神奇,就像古人“雉入大水爲蜃”的美麗想象,把已經走過的春夏秋變成了凝固的風景畫,凝聚成了刻在人們心裏永遠的記憶和珍藏。

喫餃子

立冬爲什麼喫餃子?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喫。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在咱中國喫餃子的節日真是不少,但立冬和冬至算是其中最爲知名的了。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這補冬的規矩便是喫水餃,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喫,纔算別有一番滋味。餃子兩邊翹翹,中間圓鼓鼓,看起來就像是人的耳朵,所以這餃子也叫「嬌耳」。因此一句「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便爲喫貨們喫餃子提供了最好的理由。

喫烤肉

按照老北京的講究,貼膘最不能錯過的就是炙子烤肉。

北京人的烤肉,當然跟韓式的不同,甚至不能用“燒烤”二字簡單概括。它特指一種用橫橫豎豎的鐵條釘成的圓板,北京人叫做“炙子”。炙子下面燒着劈柴,通常是烤鴨用的那種松木或者果木,爲的是在燒烤過程中增加肉的香氣。等炙子燒得慢慢燙起來的時候,在上面刷一層油就可以烤肉喫了。牛肉或羊肉要切成薄片,用蔥姜、料酒等作料提前醃製好。烤的時候直接夾起一片肉鋪到燒熱的鐵炙子上,不多時就能聽見羊肉片帶着油花滋滋作響,香味也隨之飄了出來。炙子烤肉還真有兩種喫法。

上面說到的那種叫“文喫”,以前是穿着得體的文人墨客喫烤肉的方式。所謂“武喫”,就是幾個人站在炙子的周圍(炙子通常要比“文喫”的尺寸大出幾號),一隻腳踩在條凳上,左手託着裝佐料的小碗,右手拿着一米長的筷子,就着白酒,拉開架勢,邊烤邊喫。

飲冬釀酒

冬釀酒除了“濁酒”、“雜酒”等俗稱外,還有“秋露白”、“十月白”、“杜茅柴”、“竹葉青”、“丹桂黃”、“玫瑰紅”等雅稱。其中後三種可能與冬釀酒中添加的食材有關。其中“丹桂黃”很有可能就是如今蘇州地區仍然十分流行的“桂花冬釀酒”。桂花是蘇州市的市花,蘇州園林也常以桂林構景。

中秋時節,人們將盛放的桂花采集醃製,便可製作桂花糕、桂花芋苗、桂花元宵等節令美食。此外,再就是釀製桂花冬酒。如今的桂花冬釀酒已不是百姓自家釀造,而是酒廠出品,因此更加清香純淨。冬遊蘇州,小酌兩杯節令美酒,更能體會到江南的旖旎風味。

喫鹹菜

在古時,這鹹菜也多是冬日無新鮮蔬菜時來製作食用。

北宋《東京夢華錄》裏就記載了汴京人在立冬時,忙着準備冬菜的情景:“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園進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官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於是車載馬馱,充塞道路。”當天寒地凍,人們再也尋覓不到新鮮食物,一缸子鹹菜便是漫長蒼白中最爲深刻的味道。

轉眼間,忙碌的一年就要過去了。

李白在立冬這天說: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冬季的寒冷把詩仙都凍得不想寫詩了。

勤勞了一年的我們,明天也允許自己稍稍偷點懶吧。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有很多風物不爲人知。跟隨“玉蘭旅行”,帶你見識地道的中國民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