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父母還會在孩子出狀況時,以“他還是個孩子”、“他還小不懂事”、“你這麼說一看就是沒帶過孩子的人”等各種理由爲孩子開脫,這一切都會把孩子養成熊孩子。帶孩子去餐廳喫飯,孩子沒喫幾口就下座位跑來跑去,餐廳服務員過來對家長說:“麻煩您看好孩子,我們這要上熱菜,萬一不小心撞到,傷着孩子就麻煩了。

上週六清晨6點,我和仔爸帶着仔仔搭乘最早的班機回老家過年。登機時大家還挺興奮的,因爲飛機沒有延誤,準時起飛。

坐在我們後面的也是一家子,外婆、媽媽和一個3、4歲左右的寶寶,小寶寶從坐下來就開始興奮個不停,大聲尖叫,高興的時候還用手使勁拍我們的坐椅靠背。仔仔忍不住湊到我耳朵邊,悄悄地說:“媽媽,我們這次是不是別想安靜了?”

我告訴他:“有可能。不過我們要學着接受,因爲這個階段的小朋友還不懂如何控制自己,過一會就好了。”

小朋友又興奮地叫了一會,安靜了。不一會,仔仔湊到我耳邊說:“媽媽,你看那個小朋友在幹什麼?”我回頭一看,那個小朋友正站在凳子上,一手握着一個鴨掌,開心地啃個不停。我不由得笑着問仔仔:“你是羨慕嗎?”仔仔看了我一眼,搖搖頭說:“我又不喜歡喫鴨掌,我只是很好奇他怎麼這麼早就開始啃鴨掌啊?”我告訴他:“每家的生活習慣不一樣!”

就在這時,飛機被推出機位,開始進入跑道,做起飛前的最後準備,廣播裏開始播放飛行中各種注意事項,我們都不再說話。沒多久,空乘走到我後排旁邊,輕聲細語請他們讓小朋友坐好,並他們根據航空規定收起小桌板、打開遮光板。那個媽媽剛開始置若罔聞,直到空乘很嚴肅地告訴她小桌板必須收起來,她纔不情不願地收起來。

空乘對她說:“飛機馬上就要起飛了,這個階段請別讓小朋友喫東西,尤其有骨頭的,萬一因爲飛機顛簸骨頭咔住了喉嚨,就麻煩了。”但那個媽媽什麼話也沒說。

空乘離開後,我們的飛機也滑到跑道,準備起飛。就在這時,一股刺鼻的味道衝進我的鼻腔,是熟悉的鴨脖的味道,我沒忍住回頭一看,不僅小朋友繼續在啃鴨掌,媽媽和外婆也一人拿着一塊鴨脖津津有味地喫起來。

我忍不住長嘆一口氣,她們一家要喫東西當然沒問題,只是在機艙這樣密閉的空間裏,鴨脖的味道真的有點重,本來早上的航班人就有點暈乎乎的,再被這麼重的味道刺激着,讓人感覺有點透不過氣來。

就這樣,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裏,她們一直在不停的喫,我們在前排不斷聽她們感嘆:“這個鴨腿挺好喫的”、“這個牛蛙不錯”、“嚐嚐看這個排骨,很好喫……”,我們就不停地被各種味道薰陶着,在打了無數個噴嚏之後,她們終於喫完了。

小朋友喫飽了,又開始歡騰起來,一會用腳猛踢我的椅背,一會又拿着塑料瓶猛敲小桌板。我終於被敲得實在受不了了,回過頭,輕輕地說:“麻煩別讓孩子踢我的凳子好嗎?”那個媽媽看了我一眼,沒說話。孩子依然對着我的椅背敲個不停。

好不容易等到飛機降落,停安穩,我們一家逃一般地離開。走下飛機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外面的空氣是那麼清新舒服……

我自己也是孩子的父母,我也明白帶孩子出門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尤其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他們不懂事,不明白社會規則和界限,會做出各種過激的行爲是正常的。

但孩子不懂,家長難道也不懂嗎?當孩子做出各種不符合規則的行爲時,家長不僅不制止,還放任甚至帶領孩子一起去違反,這纔是讓人頭疼的事情。

孩子本身是白紙一張,家長怎麼做他們纔會有樣學樣,熊孩子都是父母造就的!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位熊家長在默許甚至慫恿。

熊孩子在需要安靜的公衆場合比如圖書館大聲喧譁,是不是很類似於一輛密閉的地鐵車廂中上來一位嚼着韭菜餅的人,不顧周圍的側目,自顧自的享受着?!

熊孩子不顧場合隨意撒尿,是不是很類似於走在街上看見一個人一口濃痰吐在地上?!

有的父母還會在孩子出狀況時,以“他還是個孩子”、“他還小不懂事”、“你這麼說一看就是沒帶過孩子的人”等各種理由爲孩子開脫,這一切都會把孩子養成熊孩子。

比如: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孩子像在自己家一樣,翻抽屜、拆玩具,完全不在乎主人的臉色。當主人面露不爽時,家長卻毫不在意地說:“不就拆你一個玩具嗎?弄壞了又怎樣,陪你點錢不就可以了嗎?至於這麼斤斤計較嗎?”

帶孩子去餐廳喫飯,孩子沒喫幾口就下座位跑來跑去,餐廳服務員過來對家長說:“麻煩您看好孩子,我們這要上熱菜,萬一不小心撞到,傷着孩子就麻煩了。”家長不僅不說孩子,反而對服務員說:“他還小不懂事,坐不住,你們上菜的時候小心點,避開他不就好了嗎?”

家長覺得我家孩子不懂事,等他懂事了、會分辨黑白對錯了自然就會慢慢好起來。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邏輯,良好的教養,要從小開始培養。如果從小不教育孩子黑白對錯,孩子的觀念裏這一部分就會缺失,孩子就會離正確的路越走越遠,終有一天,會鑄成大錯,屆時,爲孩子的行爲買單的,還是父母自己。

我有一個朋友,在他兒子的教育上就是這樣,一味袒護。小的時候,兒子犯錯,總是忙不迭地幫他推卸責任,慢慢長大了,親戚意識到不能任由孩子這樣下去,得管教。但每次一管教,孩子的奶奶就會跳出來袒護唯一的孫子。最誇張的是,每次到最後,結論都是孩子的朋友不好,是他們把孩子帶壞了。

就這樣,孩子一天天長大,一天天變壞。從開始惹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慢慢地變成了作奸犯科的大事。最後,這個孩子染上了毒品,爲了有錢去買毒品,孩子學會了偷盜,偷別人的東西,最後甚至連自己家值錢的東西也偷偷拿出去賣,換了錢去吸毒。

孩子在監獄幾進幾齣,戒毒所被強制戒毒很多次,但每次放出來沒多久,又會重蹈覆轍。

朋友夫妻每次一提起孩子就悔不當初,但錯是自己造成的,孩子的現在都是自己曾經的縱容導致的。曾經種下的苦果,最後只能自己含着淚往下嚥。

所以,如果不想等到一把年紀了,來爲自己當初的縱容買單,那麼就要從小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在孩子行爲偏離正常軌道時,父母要及時地把孩子帶回到正確的道路上。

仔仔2歲的時候,我帶他去樓上鄰居家做客,那時的他,正是喜歡翻抽屜時期。而鄰居家有很多抽屜,仔仔一進門,就自顧自地把玩起來了。

我開始在和朋友聊天,沒有顧及到他。等我發現時,他已經把朋友家所有的抽屜都抽開了,翻得亂七八糟。

鄰居寬容地說:沒事沒事,反正抽屜裏也沒有什麼貴重的東西,隨他去吧!

我當時特別囧,那一瞬間也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

我不知道應該任由他探索,等他過了這個敏感期自然會好。還是應該阻止告訴他別人的東西不能碰。

回家後,我思考了很久很久,我突然想起小時候,有一次我犯了錯,父親教育我時說的話:“不能因爲你還小,不懂事,就不教育你。再小,也要明白基本的禮貌和教養。”

父親的話讓我警醒,也讓我認識到,不能因爲仔仔還小,不懂事,就任由他在別人家翻抽屜。別人家始終是別人家,去別人家玩一定要遵守基本的禮貌和教養。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碰!

下一次再帶仔仔出去時,我緊緊地跟着他,當他想去碰別人的東西時,我就會第一時間告訴他,不可以。帶他去家庭以外的任何場所,我也會及時告訴他公共場所需要遵守的所有規則。

不能因爲孩子小,就什麼也不教。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是孩子。等他的年齡走在心智前面時,這個世界就不會再繼續包容下去。

孩子雖然單純,但他們感知能力遠比大人以爲的要敏銳,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及時地把這個世界最基本的規則、禮儀、道德標準教給他,孩子是有能力明白的;

比如,帶天性好動的孩子去需要保持安靜的圖書館或書店,就要輕言細語地用言行去影響孩子,孩子自然會模仿大人的行爲學會保持安靜。

在孩子不能控制大小便時,帶他出門去公共場所,就要兜好紙尿褲,實在不想讓孩子難受,就多帶孩子跑幾趟廁所,多問問孩子需不需要噓噓。不能等到孩子憋不住了纔不管不顧隨意大小便。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懂”,如果家長自己都不懂,孩子就更不可能有機會懂!

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沒教育好,就是家庭的責任,父母的問題。對於不斷出狀況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正視問題,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纔是對孩子負責的做法。

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並不是一張房產證或一部車,而是立足於社會的教養。聰明的父母會把這份教養,灌注進生活中的點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