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證對應始於《傷寒論》,又稱方劑辨證、方證辨證,是我們的前輩經過上萬年摸索發現的一種獨特的診治方法和疾病辨治思路。辨證論治是中醫臨牀的核心和靈魂,是中醫認病、治病最犀利的武器。

每一位中醫生,從一接觸中醫就開始學習辨證論治,但爲什麼到了臨牀,會辨證的醫生還是不多?即便辨證論治的過程很完整、很準確,對同一個證,爲什麼不同的醫生可能開出療效完全不同的方藥?如辨證屬太陽病的患者,治法當發汗,但發汗的方劑很多,是否任取一種發汗方藥即可用之有效呢?爲什麼實際是不行的?

爲了解答以上疑問,筆者先剖析病、症、證、方、方證、方證狀態、方證對應的概念和關係,隨後提出,方證對應既是辨證論治的基礎階段,又是辨證論治的高級階段,方證對應是能把辨證論治落到實處的抓手。

病、症、證

疾病是人體出現的反映全局抗病特徵的表現

疾病是客觀存在的。每一種病都有各自的特殊本質變化,這種特殊本質變化決定了該病的發展、演變全過程,貫穿始終。每一種病的特殊本質變化不會因中西醫病名不同而發展各異。每種病以若干相對固定的症狀和相應的證候表現出來,如哮喘一般具有“喘息、氣短、胸悶和咳嗽”等症狀,一般分爲外寒內飲證、痰濁阻肺證、風痰阻肺證、痰熱壅肺證、肺脾氣虛證、肺腎氣虛證等證候類型。

症狀是人體正邪交爭之時表現出來的反應

症狀裏有些是病人自身能感覺到的,如出汗、咳嗽、頭痛等,有些是醫者通過四診獲得的,如脈浮、脾大、舌淡胖等。症狀是人體對病邪的反應。通過症狀,醫者可判斷該個體對某種病邪是如何對付、如何反應的。症狀反映人體的抗病趨向,如某人受涼後感冒發熱,發熱可能是一種應激反應性的發熱、是人體抵抗感冒的一種反應,很可能成爲治病性的發熱。症狀是病和證的外在表現。

證是疾病在演變過程中各階段的本質反映

證以某些相關症狀表現出來,揭示病所處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勢。每種病一般都有幾種常見的證候類型。每種證候一般以不同的脈症等一組症狀表現出來。

方、方證、方證狀態、方證對應

方是一種或幾種藥物的特定組合

對於每一首方,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應用指徵,只要按照該方的應用指徵來用藥,臨牀療效就好,如《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經方方劑,配伍嚴謹、指徵明確、療效可靠,故徐靈胎《蘭臺軌範·凡例》雲:“上古聖人相傳之方,所謂經方是也。此乃羣方之祖,神妙淵微不可思議”。

方證是用方的指徵和證據

方爲證立,方證主要以患者的外在表現爲依據,如:當歸四逆湯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附子瀉心湯證“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方證能幫助醫者從整體把握病的本質,有利於正確處方用藥。

方證狀態是研究方證的時間矢量變化狀況

方證狀態是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指向絕對病變的存在,是一種最有價值的診治信息。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方證狀態是各種導致健康或導致疾病的各種因素不斷匯聚的焦點,是疾病本身的有機組成部分。研究方證狀態,可以幫助醫者在疾病發展的全過程及不同演變階段中準確、及時找到方證的位置。

方證對應是中醫臨牀重要的原則和方法之一

方證對應又稱方證相對、方劑辨證,是中醫衆多辨證論治思想和方法中的一種,是以方劑的功效及其適應證候範圍作爲模式來辨識病人的症狀,決定病人所見病證的病因、病機和治法方藥,是立足於中醫臨牀實踐的疾病診斷治療的思辨方法。

遠在秦漢時期,人們就開始以病症爲根據組合湯方,並調整方內藥物以適應病情變化。方證對應的思辨方法實際上已泛寓湯方辨證之萌芽於其中,《傷寒論》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湯方辨證。在《傷寒論》397條原方中,有261條是與方證對應有關的內容。雖然在文字表現形式上不同,卻都包含方證和湯方兩部分內容,如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這種典型的方證對應的條文,成爲《傷寒論》辨證內容的主體。

方證對應是一種組合、更是一種真相。一個醫者,在臨牀治病過程中,越掌握方證對應、就越接近真相、就越不慌張,看病會更踏實、更自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