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王若愚】

據《解放軍報》報道,"兩徵兩退"改革暨2020年全國徵兵工作電視電話會議1月16日在京召開,部署"兩徵兩退"改革任務和2020年徵兵工作。

中國徵兵爲何“一年一徵”變“一年兩徵”?

"兩徵兩退"改革暨2020年全國徵兵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圖自:武勇江)

從今年開始,義務兵徵集由一年一次徵兵一次退役,調整爲一年兩次徵兵兩次退役。其中,上半年徵兵從2月中旬開始,3月底結束,新兵批准入伍時間爲3月1日;下半年徵兵從8月中旬開始,9月底結束,新兵批准入伍時間爲9月1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義務兵服現役的期限爲2年,士兵退役時間對應其批准服現役時間。

"兩徵兩退"無疑是我國徵兵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有效彌補了此前一年一次徵兵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對緩解"徵兵難"、鞏固和提高戰鬥力大有裨益。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一制度的實施,必然對部隊新兵徵集和訓練等方面帶來深遠影響和較大壓力,需要在探索中逐步予以對沖解決矛盾問題。

徵兵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

我國徵兵制度起源於1927年建軍之始,自1955年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其後先後多次修改,直到1998年12月29日新頒佈的兵役法,將陸、海、空軍義務兵服現役期限一律改爲2年,取消了超期服役的規定。建國以來,我國長期實行冬季徵兵制度,軍隊入伍一般是12月。在很多老兵的記憶中,天寒地凍時訓練隊列的體驗是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

中國徵兵爲何“一年一徵”變“一年兩徵”?

大學生逐步成爲徵兵的主要對象。(圖自:華北電力大學)

2013年,我國徵兵制度經歷了一次重大調整,入伍時間由12月份調整爲9月份。這主要是隨着軍隊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升,以及國家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學生逐步成爲徵兵的主要對象。把入伍時間調整至9月份,恰好與大學生入學或新學期開始的時間相對應,避免了學期進行到一半纔去當兵的尷尬,這樣就可以更好地調動在校大學生報名參軍入伍的積極性。

2020年開始實施的"兩徵兩退"改革,有着複雜的背景和考量。筆者試圖分析一二:

一是避免戰鬥力水平的大規模波動。

部隊戰鬥力建設的形成和消退,有其自身的規律。而以往實施的"一徵一退"制度,都會造成一個特定時間內老兵集體退伍、新兵集體入伍。

部隊是最講究團隊合作的地方,一個蘿蔔一個坑,部分士兵的退出無疑會導致戰鬥力的迅速下滑;而新兵入伍後,尚需經過2-3個月的基礎訓練才能補充到一線戰鬥班排,還需要學習專業技術、融入作戰體系。這種大進大出,必然會導致戰鬥力水平的緩升陡降。而實施"兩徵兩退"制度後,同一時間內退役老兵的數量會減少,對戰鬥力的衝擊也會相應減少。

對此,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此次改革主要是考慮在保持年度徵集總量穩定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徵集次數、減少單次入伍新兵數量,保持兵員平穩進出,確保部隊始終保持高度戒備狀態。

二是應對適齡青年參軍熱情下滑。

近幾年來,徵兵難的問題有所抬頭,主要是適齡對象以獨生子女爲主,青年人口基數減少;隨着家庭條件的提高,肥胖、近視、高血壓等問題增加,徵兵體檢淘汰率提高;適齡青年可選擇入學、工作等多條路徑,參軍並不是人生出路的最優解;國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公民國防觀念淡化,等等。

在這些情況下,靠一次徵兵較難完成徵集目標,需要通過持續的動員和徵集,讓青年人有更多機會了解部隊、走進部隊,也讓部隊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年輕人、鼓動他們參軍。

三是以更靈活的方式吸引大學畢業生。

實施"兩徵兩退"制度後,上下半年的徵集對象各有側重,其中上半年徵兵重點徵集各級各類院校往屆畢業生、高職高專畢業班學生和各類社會技能人才。

對於這些畢業生來說,經過半年左右的尋找工作等探索,春節回家時或許在感嘆生活不易,忽然看到了部隊招兵的消息,報名參軍的志願也會相應增加。相比於在讀大學生,他們沒有回校繼續讀書的壓力,有的還符合大學生士兵直接提拔成幹部的條件,相對比較穩定,留隊意願要高一些。

此外,一些退役士兵選擇"二次入伍"的,3月份徵兵也會縮短他們重返部隊的時間週期。

矛盾挑戰不容忽視

"兩徵兩退"制度實施,有利於部隊建設和戰鬥力的鞏固。但改革都是有陣痛的,這一制度推行過程中,也會帶來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問題。

一是兵役機構工作壓力加大。

對於軍分區、人武部等單位來說,以往一年徵兵一次,從啓動徵兵到把兵送上前往部隊的列車,集中精力忙活幾個月就可以解決了。

現在實行兩次徵兵制度後,意味着兵役機構工作時間的延長,壓力也倍增。如果算上前期的策劃宣傳,基本上一年的一半多時間都要投入到這項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後兵役機關人數大幅壓縮,現役人員數量很少,還有值班、訓練等任務,人少事多的矛盾將更加凸顯。

二是一線部隊訓練新兵壓力加大。

目前,除一些部隊依託教導隊、培訓基地等訓練新兵以外,很多部隊都要抽調幹部骨幹,組成臨時新兵連,組織培訓新兵,這也牽扯了部隊很大的精力。

實行兩次徵兵後,也就意味着有些單位要2次組織新兵訓練,抽調幹部骨幹的情況較往年也會大幅增加,一些老兵連隊也將出現長期缺幹部骨幹的問題,這必然對戰鬥力造成影響。

中國徵兵爲何“一年一徵”變“一年兩徵”?

"兩徵兩退"意在吸引更多高素質兵員。(圖自:仁和區廣播電視臺)

三是在讀大學生士兵保留難題依然沒有解決。

此前實施的"一年一徵"制度過程中,雖然大學生士兵逐步成爲新兵的主體力量,但並不是轉改士官的主體力量。現實是,在讀大學生士兵轉改士官的願望明顯低於低學歷的士兵。

這是因爲現在多地實行的鼓勵大學生士兵入伍的政策,都是以2年爲期限,義務兵當滿後退伍可立即兌現各類獎勵措施,但如果留隊的話,反而出現"服役時間越長、享受待遇越少"的倒掛問題。同時在讀大學生士兵還面臨着保留學籍時間有限、需要早些回去完成學業的問題。

這些需要研究出臺相應政策,還需要軍地聯動,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在讀大學生士兵留隊意願很難儘快提高。

四是退兵問題對部隊的影響將更加凸顯。

退兵是新兵徵集中的一個棘手問題,涉及到責任認定、軍地對接、賠償懲罰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在基層部隊,常有"一個待退兵,拖垮一個連"的說法。現在,一些部隊想退掉不合格或傷病殘兵員,有的週期很長,來回"打官司",牽扯精力很多。

隨着一年兩次徵集新兵,意味着退兵問題可能拉長至全年,成爲部隊建設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這需要從制度、流程上對此進行明確和簡化。

一年多次徵兵或將成爲現實

徵兵難題是很多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爲此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採取不同辦法來提高徵兵的吸引力。這其中,一年多次徵兵就是一條可行之路。

美國實行的是志願兵役制和義務兵役制相混合的兵役制度,平時都是實行志願兵役制,招募有意願當兵的參軍入伍,併發放優厚的薪水待遇;而在大戰爆發後,也會啓動義務兵役制,從履行兵役登記的公民中抽取人員參軍入伍。

目前,美軍徵兵已經常態化,在全國開設幾十個募兵站和千餘個募兵點,覆蓋絕大部分行政區域。募兵點的徵兵官爲了完成考覈任務,很少坐在屋子裏吹空調"守株待兔",而是經常主動出擊,主動邀請潛在對象前來了解參軍情況,重點介紹入伍後的豐厚待遇,吸引他們報名。

招募單位綜合考慮軍兵種兵員補充計劃、訓練批次安排、應募青年的意向和美軍兵種傾向選擇考試成績等情況,對新兵的專業、崗位進行統一分配,並分批送至相應訓練中心。新兵經過爲期9周左右的入伍訓練,經考覈合格後補入部隊。

由於美國人蔘軍入伍的意向不算太高,近些年徵兵官以加入美國籍作爲籌碼,吸引華裔、拉美裔等新移民加入美軍。去年在國內社交媒體大火的"高天才",就是爲了入籍加入美軍的。

中國徵兵爲何“一年一徵”變“一年兩徵”?

"高天才"聲稱目前在美軍服役(圖自當事人)

以色列長期處於敵對國家包圍之中,戰事十分頻繁。除保留一定數量戰備程度高的常備軍外,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了能及時調遣和立即投人使用的強大的預備力量。以軍每年徵兵4次,90%的適齡男青年、50%的適齡女青年都要到屬地兵役機構報到,並集中到全國統一的徵兵中心訓練,考覈合格後補入部隊服役。

筆者預測,未來我國將參考借鑑其他國家的徵兵做法,由現行的"兩徵兩退",逐步過渡到一年多次徵兵,以此解決"徵兵難"和"戰鬥力保持難"。實際上,早在2015年的兩會,軍隊人大代表、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人武部原部長劉連昌就已呼籲,可以由當時的一年一次集中徵兵變爲一年多次分期徵兵。

中國徵兵爲何“一年一徵”變“一年兩徵”?

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需要大量高素質兵員。(圖自:國防部網站)

實施一年多次徵兵制度,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機制作爲支撐,筆者認爲應該包括:

一、在各級兵役機構單獨設立徵兵辦公室,配備相應全職人員,以部隊現役軍官和優秀士官爲主,負責面向社會宣傳軍隊形象,發佈徵兵信息,走進社區和居民廣泛接觸,瞭解參軍潛在對象並進行說服工作,爲部隊源源不斷提供新鮮血液。

二、全面實行先訓後補機制,召集新兵由省一級新兵訓練機構進行統一訓練,經考覈合格後分配到相應的軍兵種訓練機構,或直接補充到部隊。部隊只需提出新兵需求,不再擔負新兵訓練職責,以此集中精力研究打仗問題。

中國徵兵爲何“一年一徵”變“一年兩徵”?

一線城市爲吸引大學生入伍,提供了優厚待遇,但也在不同入伍地士兵間造成了新的不平衡。(圖自:廣東衛視)

三、修改完善在讀大學生士兵優待政策,由各省市各自出臺待遇懸殊的優待政策,變爲全國統一性的政策,服役時間越長則待遇越優厚;出臺鼓勵大學生士兵邊在部隊服役邊完成學業的政策制度,使得他們不用返校也能拿到學歷學位,以及部分專業的學生把學籍從地方大學轉到軍隊院校的函授、遠程培訓,實現無縫鏈接,等等。通過政策激勵,讓在讀大學生士兵紮根部隊、安心工作。

四、由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或相應機構,統一負責各類退兵和傷病殘士兵處理等問題,切實減輕部隊的負擔。

隨着這些制度的實施,或許"徵兵難"問題,也將迎來解決的契機。

徵兵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

我國徵兵制度起源於1927年建軍之始,自1955年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其後先後多次修改,直到1998年12月29日新頒佈的兵役法,將陸、海、空軍義務兵服現役期限一律改爲2年,取消了超期服役的規定。建國以來,我國長期實行冬季徵兵制度,軍隊入伍一般是12月。在很多老兵的記憶中,天寒地凍時訓練隊列的體驗是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

中國徵兵爲何“一年一徵”變“一年兩徵”?

大學生逐步成爲徵兵的主要對象。(圖自:華北電力大學)

2013年,我國徵兵制度經歷了一次重大調整,入伍時間由12月份調整爲9月份。這主要是隨着軍隊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升,以及國家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學生逐步成爲徵兵的主要對象。把入伍時間調整至9月份,恰好與大學生入學或新學期開始的時間相對應,避免了學期進行到一半纔去當兵的尷尬,這樣就可以更好地調動在校大學生報名參軍入伍的積極性。

2020年開始實施的"兩徵兩退"改革,有着複雜的背景和考量。筆者試圖分析一二:

一是避免戰鬥力水平的大規模波動。

部隊戰鬥力建設的形成和消退,有其自身的規律。而以往實施的"一徵一退"制度,都會造成一個特定時間內老兵集體退伍、新兵集體入伍。

部隊是最講究團隊合作的地方,一個蘿蔔一個坑,部分士兵的退出無疑會導致戰鬥力的迅速下滑;而新兵入伍後,尚需經過2-3個月的基礎訓練才能補充到一線戰鬥班排,還需要學習專業技術、融入作戰體系。這種大進大出,必然會導致戰鬥力水平的緩升陡降。而實施"兩徵兩退"制度後,同一時間內退役老兵的數量會減少,對戰鬥力的衝擊也會相應減少。

對此,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此次改革主要是考慮在保持年度徵集總量穩定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徵集次數、減少單次入伍新兵數量,保持兵員平穩進出,確保部隊始終保持高度戒備狀態。

二是應對適齡青年參軍熱情下滑。

近幾年來,徵兵難的問題有所抬頭,主要是適齡對象以獨生子女爲主,青年人口基數減少;隨着家庭條件的提高,肥胖、近視、高血壓等問題增加,徵兵體檢淘汰率提高;適齡青年可選擇入學、工作等多條路徑,參軍並不是人生出路的最優解;國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公民國防觀念淡化,等等。

在這些情況下,靠一次徵兵較難完成徵集目標,需要通過持續的動員和徵集,讓青年人有更多機會了解部隊、走進部隊,也讓部隊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年輕人、鼓動他們參軍。

三是以更靈活的方式吸引大學畢業生。

實施"兩徵兩退"制度後,上下半年的徵集對象各有側重,其中上半年徵兵重點徵集各級各類院校往屆畢業生、高職高專畢業班學生和各類社會技能人才。

對於這些畢業生來說,經過半年左右的尋找工作等探索,春節回家時或許在感嘆生活不易,忽然看到了部隊招兵的消息,報名參軍的志願也會相應增加。相比於在讀大學生,他們沒有回校繼續讀書的壓力,有的還符合大學生士兵直接提拔成幹部的條件,相對比較穩定,留隊意願要高一些。

此外,一些退役士兵選擇"二次入伍"的,3月份徵兵也會縮短他們重返部隊的時間週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