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魏晋风度这一历史现象的评价,在史学界一直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认为,魏晋文人们提倡服用五石散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人们精神世界的麻痹,但是也有人认为,当时的文人们通过清谈和纵情山水来放纵自己,也是能够合理宣泄不满情绪的方式。而敷粉何郎这个故事当中所指的何宴,他之所以能够代表魏晋风度,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皮肤白皙。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当中,似乎男性总是以阳刚的形象展现在大众的面前。胭脂水粉,香料绕梁,都是女儿家的事,千百年来也从不和男子挂钩。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这些不仅仅是女人的专利,就连男人也可以敷粉化妆,并且这样走在大街上也不会遭到路人的耻笑,反而世人都以此为美,并且学习他们的行为举动。

这些男子长相俊美,留下了“潘安掷果”的传奇,这个故事是说西晋时期有一美男子名叫做潘恩,他每次出游时,都会因为自己的长相过于俊美而受到女星们的欢迎,他们都向他投掷水果来表达对其的喜爱,潘本人的貌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但是除潘以外还有很多人,不仅有着俊美的外貌,而且有着和女性一样的行为爱好,他们痴迷化妆,对香料也有着较深的研究。

如此反常的举动为何会产生呢?事实上这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历史上的魏晋时期,而谈及魏晋时期能够让人们想起的就是那一群从来不顾世俗眼光,只求自己能够活得舒心畅意的文人们,而通过他们的一些举动,我们也能够看出魏晋风骨。

那么,魏晋时期的文人们究竟有着怎样反常的举动?从中又是如何体现出魏晋风度的呢?其产生原因到底如何?我们将在这一篇文章当中一探究竟。一、“傅粉何郎”与“偷香韩寿”

1.魏明帝的疑惑:什么牌子的粉底,质量这么好!

《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指的是在魏明帝时期,民间有一男子,名叫何宴,他生得俊美,容貌端庄,并且皮肤也如女子皮肤一样洁白细腻,再加上才华出众,所以这样一位不像男子的男子吸引了魏明帝的注意。他怀疑何宴是因为脸上敷了粉才使得肤色这么洁白,但是自己好歹也是一代君王,如果直接问这样的问题未免太没面子了,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打算试探一下何宴,也借此来解开自己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

魏明帝的方法也非常的直男,他专门选择一个非常炎热的天气,召见何宴入宫,并且专门赏赐他一份热汤面。因为在炎热的天气喝热汤面,一定会出汗,而只要何宴能够出汗,魏明帝就能够通过他的举动辨别出他到底擦了粉,还是他本身肤色白皙。所以魏明帝一边偷偷观察何宴的一举一动,一边强作镇定,果然何宴在喝完热汤面之后,便热得大汗淋漓。由于魏明帝没有提供手绢,所以他只好用自己的袖口来擦汗,令魏明帝没有想到的是,何宴在擦完汗之后,肤色因为刚出过汗更加红润动人,魏明帝这才明白过来,何宴是真的皮肤好。

也正是因为此,魏明帝便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了何宴,而这一个逸闻被广泛传播,最后形成了一个成语——敷粉何郎。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人的肤色白皙,有时候也可以用来形容较白的物件。在后世的许多诗词当中,这一典故也被广泛运用,如李端就在《全唐诗话•赠郭驸马》中有“薰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之句,在这里傅粉何郎指的就是唐将郭子仪之子。宋人张炎就有“傅粉何郎,比玉树、琼枝谩夸。”之句来形容物,可见这一成语适用范围之广。

2.韩寿:被香味出卖,最后如愿抱得美人归

韩寿这件事其实不太好拿到台面上来讲,但是这是《晋书》当中所记载的典故,因此在此一提。这个故事讲的是西晋时期的贾充,他有一名手下名叫韩寿,由于两个人是上下级的关系,所以韩寿经常会去贾充的家里,跟他讨论工作上的事情。但是当时贾冲还有一个小女儿尚未出嫁,并且相貌妍好,年方二八,正是最青春水灵的年纪。而据《世说新语》记载“晋韩寿美姿容”,因为韩寿本身也是一个俊美的男子,所以每次他去贾充家里的时候,贾充的小女儿都会躲在屏风或围栏的后面偷偷地观看,久而久之,韩寿也注意到了她。

就这样,两个都很漂亮的人走到了一起。韩寿开始从高墙偷偷潜入贾家的大院,和贾充的小女儿幽会。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渐渐的贾充发现自己的小女儿不知何时开始注意自己的梳妆打扮了,为了哄女儿高兴,他便把外国专门用来进贡的香送给了女儿。有一天贾充举办了一个聚会,邀请了所有工作的同事一起来参加,在席间他就闻到了韩寿身上有一股奇异又熟悉的香味,他辨别出这正是前不久送给女儿的香,这种香由于珍贵异常,一旦沾染上了,连月不散。由于这种香是晋武帝赠送的,当时只送给了他和陈骞两个人,所以在贾冲的心里,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韩寿与自己的女儿有私情。

但是自己家里的安保工作做得还是非常到位的,对于这一点贾冲很有自信。因为家里的城墙都是高耸着,并且平时的事我也非常的多,所以很难有人进来,因此他就借口要整顿庭院,派人在全家搜查。终于有人得出结论,告诉贾充,一定要有人做内应的情况下,外人才有可能进来。为了证明这一点,贾冲找来了自己女儿的贴身婢女,在严刑拷问之下终于供出了难受经常来找女儿偷情的事实。为了避免将这件事情越闹越大,贾充最后只好把女儿嫁给了韩寿。而从这件事情来看,韩寿其实是捡了一个大便宜的,他什么都没有做,仅凭这一股奇异的香味,就让岳父大人认准了他。

二、为什么说“傅粉何郎”与“偷香韩寿”彰显了魏晋风度

在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

简单来说,魏晋风度就是在魏晋时期,士人们追求自我,不顾世俗眼光,放诞不羁,开放超脱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并且一系列在这些思想意识形态指导下所做出的行为举动,都可称为魏晋风度。而这些名士们,往往也通过清谈、饮酒、步行和纵情山水的方式来表达自我的追求,在精神上则表现为玄学的兴起,因此也涌现了许多从行动上和精神上典型的代表。如“傅粉何郎”中所提到的何宴,还有著名的“竹林七贤”。

1.符合魏晋风度中纵情任性的特点

在魏晋风度当中,不顾他人的世俗眼光,从心所欲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便是其最大的特征。而敷粉何郎这个故事当中所指的何宴,他之所以能够代表魏晋风度,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皮肤白皙。更为重要的是在皮肤白皙的背后,是他作为一个学者开创了玄学当中的正始学派。他崇尚老庄之学,因此在毕生作品当中,老庄之学的研究占了绝大部分。他主张“圣人无情说”也就是圣人是没有喜怒哀乐的,也不受外界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可以随心所欲的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何宴所提出的这一点主张,恰好是魏晋风度当中最大的特征。

而风流的韩寿,在与贾充之女幽会的故事,在当时无疑是触犯了男女大妨和封建礼教。但是韩寿却不受外界人指指点点的影响,将自己与贾充之女偷情的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偷香》,不仅轰动一时,而且流传千古。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行为,也能勉强和魏晋风度沾上一点边了。

2.学术思想上为魏晋风度提供理论基础

这一点也主要是何宴的成就。《三国志》对何宴有这样的记载:“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他从《周易》的角度解释《论语》,更是前无古人的创举,由此可见其学术造诣之高。 作为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何宴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作为新学派的创始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学说,他逐渐养成了召集其他文人来家里小坐谈论学说的习惯,由此开一代清谈之风。而玄学也成为了除儒学以外最重要的学说,凭借着在学术上的进步,玄学的不断发展,何宴在历史上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3.五石散的出现催化魏晋风度

如前所述,魏晋时期的文人们提倡的是清谈、步行。这里面的步行,和我们平时走路是不太一样的,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走路,其主要原因在于五石散。其主要原料为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硫磺五种石头,因此得名。文人们服用这种药物后,会全身发热,为了散热,只好披头散发,穿着较为宽松的衣袍不断行走。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文人都服用这种药物呢?这也主要和当时何宴的名人效应有关。

前面已经说过何宴崇尚老庄之学,而道家一直以来都以炼丹药为修仙的基本途径。所以何宴便根据老庄之学研究出了五石散的制作方法,并且坚定地认为这是帮助人成仙的灵丹妙药。再加上何燕当时在社会上,已经具有较高的地位,所以也颇具名人效应,人们看他服用五石散,便也开始逐渐的模仿这一行为,久而久之,服用五石散已经成为了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普遍现象。三、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

既然敷粉何郎与偷香韩寿可以被判定为魏晋风度的典型表现,那么接下来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出现魏晋风度呢?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社会现实迫使当时的士人阶层心态发生变化

汉朝以后,整个社会背景都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东汉末年以来的党锢之祸贻害甚深,直接造成了魏晋前期各个派别之间的分裂对峙。黄巾军之乱和三国时代又为后来直接按照门阀士族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些饱读诗书的士人知识分子报国无门,政治动荡,战乱不停以及选拔官员标准的变化,都严重的打击了当时的士人阶层。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他们纷纷脱离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再加上新的学说,也就是玄学的兴起,因此许多人便弃儒,转而崇尚追求自由和学术清谈的玄学。

2.名士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素养

越是混乱的时代,越能够激发文人和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因为一个统一的王朝往往会形成固定和僵化的思想模式,因此不管是在文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都难以出彩,恰恰相反,混乱的时代能够使得许多思想进行交流和碰撞,因此也会有很多著名文人的诞生。

魏晋风度不是由魏晋时期的一个名人来进行判定的,而是当时整个士人阶层的人们,他们的举动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魏晋风度。要形成魏晋风度,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审美水平,不仅能够充分的理解当时的玄学和清谈风气,也要求士人们具备创作艺术作品之中的能力。

四、结语

对于魏晋风度这一历史现象的评价,在史学界一直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认为,魏晋文人们提倡服用五石散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人们精神世界的麻痹,但是也有人认为,当时的文人们通过清谈和纵情山水来放纵自己,也是能够合理宣泄不满情绪的方式。

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正是因为知道自己无力去对抗现实,才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命运展示自己不妥协的态度,正是因为太热爱生活了,才会去坚持过好当下,纵情豁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