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此可见僧兵对于明朝时期的社会安定和军事作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明史·史记言传》曾载曰:“陕当贼冲,记言出私财募士,聘少林僧训练之”,可见僧兵们已经开始参与民间训练了。最后是明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使得僧兵的数量扩大。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僧人一般都是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形象行走于世的。但实际上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却还有一个特殊的团体,那就是僧兵。他们虽然平时也待在佛寺喝茶念经,洒扫庭除,但是当国家发生动乱,需要人去平定的时候,他们也会义不容辞地上前线去和敌人厮杀,护卫一方家国安宁。

在我们国家漫长的历史当中,就有很多次的著名战役是由僧兵占主导并且是取得重大胜利的,因此,僧兵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还衍生出了专门培育僧兵的机构或佛寺,这个机构在中国至今都有着响当当的名气,那就是少林寺。不仅是中国,日本和朝鲜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僧兵,并且也参与过历次农民起义,各个派系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左右着很长一段时间的日本政局。

僧兵在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其产生于北魏,到了唐朝时期就有少林寺的著名十三棍救唐王惊险壮阔的义举,但是僧兵发展得最为繁盛的时期是在明朝时期。那么僧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唐朝有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奉行佛教的政策加持的大背景下,为何僧兵没有在唐朝发展起来,反而是在百年后的明朝才突然变得迅猛,在这两种变化的背后,僧兵又经历了什么呢?明朝的僧兵又取得过怎样的战绩呢?这些问题我们接下来会进行一一探讨。

首先来了解一下何为僧兵?

僧兵,简言之就是习武且带有武装的僧侣集团,这里面有一种是民间自行组织的僧侣武装,主要起护卫本寺院的职责,或者为邻近的家乡声张正义的僧人。还有一种是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在必要的时候为朝廷而出战的僧人。但这两种僧侣集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首先要满足是僧人的前提条件,再者是具备一定的武装力量,只要满足以上两点,皆可称之为僧兵。

最早有史书明确记载僧人掌握武装力量的历史事件是《魏书·释老志》,载曰“太平真君六年,会盖吴反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可见这次北魏皇帝对此事是动了大怒,才会气到亲自前往平定这场动乱。

而这次动乱的原因也简单,北魏自建国以来,统治者一直推行“汉化政策”,本来是少数民族政权,却一味地学习汉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虽然向汉人学习在某些程度上确实可以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但是在汉化的过程中却逐渐形成了门阀政治,而这种阶级之间的差异化最后也成为摧毁北魏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麻痹本国人民,从而更好地推行统治,北魏的统治者还在全国推行佛教,用国家的财政资金建立大量佛寺,也支持人们出家,对僧侣的经济活动也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但是开展这些活动耗费了国家的大量资金,为了弥补赤字,政府便加重了百姓的税收。再加上本就存在的阶级矛盾,不堪重负的民众最后决定起义。

此时寺院的僧侣们瞅准了机会,打出了佛教中“脱离苦海”的旗号,在人们的思想上就首先占领了高地,于是当时以法庆为首的僧侣和民众们一起,开始掀起了推翻北魏统治者的起义。这也是最早的有史料记载的起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北魏末年,僧兵其实已经和政治势力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但其实早在南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多次寺院与政府起冲突的事例。由于南北朝时期天下动乱,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可去,而寺院往往会收留部分无家可归之人,这些人后来就选择了出家。而当时的寺院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所以很多人为了减轻负担,也纷纷出家为僧。再加上人们生活疾苦,而佛教刚好又倡导脱离人世的苦难,早登极乐,所以佛教纷纷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和信仰,最后干脆出家为僧,暮鼓晨钟。

寺院都是有土地的,而南朝时期寺院数量的激增也使得所占有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寺院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长,慢慢成为了政府也不太敢惹的角色。例如南齐时期就有法门沙智和周盘龙以佛教为名在安徽凤阳发动起义的事件,虽然最后结果以起义军失败而告终,但也足以说明寺院已经开始通过掌握武装而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那么僧兵在北魏时期发展起来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在北魏后,僧兵可以煽动民间起义,导致北魏末年动乱频仍的经验教训被历代王朝的统治者牢记于心,所以统治者们也开始重视僧兵的力量。当北魏王朝率军来攻打刘宋王朝凉州的时候,凉州城内急缺壮丁应征,所以政府就开始强行要求身强体健的僧侣参战,这说明统治者已经开始学着去利用僧兵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了。僧侣被强行要求参战的事件也不只发生在刘宋王朝,在南齐的时候,充州起义政府也是派僧侣前去帮助政府官兵平叛的。

到了北齐,将领高谐在奉命攻打信都的时候,因为兵力不足,就公开招募壮士参军,由于开出的赏金巨额,还吸引了大批僧侣前来参军。在唐朝时期就更不得了了,由于建国初年,边境不稳,经常会有北方的敌人前来入侵,而僧侣由于受戒规约束必须经常习武,所以武力过人,李渊干脆就挑选了两千僧人入伍来充实士兵队伍。由此可见,自南北朝以来,僧兵已经逐渐成为国家武装力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由于唐朝推行佛教为国教,所以佛教的势力大为增强,僧侣的人数也达到了史上最高,唐朝统治者深知这一点,也在充分利用这一点,在一些重大战役上多次动用过僧兵的力量。如唐朝后期的著名将领张义潮在远征沙州的时候就起用了大量的僧兵,因为沙州人们也是佛教的忠诚信仰者,在张义潮为了他们的自由而征战的时候,很多当地的僧人深受感召,自发组织了僧兵队伍,和张义潮的军队互相配合,终于在最后击溃了敌军。这就足以看出僧兵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了。

发展到五代十国,那个时期的百姓们又一次被迫面对国破家亡的境遇,尽管僧侣们长期受佛教思想的浸染,但却也保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忠孝节义。南唐的统治者在位时,曾赐给庐山圆通寺良田千顷,后来南唐国破,圆通寺的僧侣们感念曾经的恩惠,各个都奋起抵抗外来民族的侵略,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歌,只因曾受到的良田,僧侣们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宋朝也有过类似的案例,宋钦宗曾经对佛教很感兴趣,多次对佛寺施加恩惠,所以宋钦被抓后,许多寺院的僧侣都纷纷起兵来对抗金兵。金人劝降,但是当时就有著名僧兵真宝的名言“吾法中有四口之罪,吾既许宋皇帝以死,岂当妄言也?”可见僧侣们的忠诚正直并不输那些平凡百姓们,甚至在一些国难当头的时候,僧兵们还冲在最前,挺身而出。

由此可见,僧兵是自南北朝就一直出于发展的阶段的。

为何会在明朝时期取得鼎盛地位呢?

首先是明朝有专门的政策来支持僧兵的发展,那就是“乡兵制”,那么何为“乡兵制”呢?它是明朝基本的兵役制度,就是在民间组织一些正规的有隶属的乡兵,定期训练,在军令下达之后要火速奔赴战场。这些乡兵和正规的军队一起构成了明王朝的重要武装力量。

而在这个政策下,民间的乡兵基础就大大充实,很多僧人也被纳入了乡兵的行列,平时训练,随从作战。而僧兵中大部分是来自于五台山中寺院、伏牛山中寺院,其中又以少林寺为翘楚,里面的僧兵在经过训练之后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优秀士兵,并且形成了一个独立且富有凝聚力的战斗团体。

在“乡兵制”的不断推行当中,少林寺的僧兵制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也有许多优秀的僧兵为国家的征战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其中就有僧兵三奇周友,据记载,他曾经在正德年间得蒙征调,镇守山东、陕西的布政使司,并且多次建立赫赫战功,他还多次征讨云南,平定了多处动乱,是少林寺所有僧兵的优秀将领和榜样。

其次是明朝政局并不稳定,屡有倭寇进犯边境。明朝时期的倭寇在史上是最著名的,由于那时候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所以前来进犯的倭寇大多是经过长期的战争,有着长期作战的经验的,战斗力惊人,而明朝自立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长距离的作战,所以正规军队作战经验不足,屡战屡败。

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明政府只好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召士兵前线作战。而僧兵们都有着忠孝报国的热情,纷纷响应号召前往杀敌,结果自然是武士不敌僧兵,落荒而逃,这样一来,僧兵在全国的地位日渐上升,所以取得鼎盛地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后是明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使得僧兵的数量扩大。在明朝,盛行的佛教是藏传佛教,从吴宏年间,明朝廷就开始接触藏传佛教并且与其相关的团体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史籍也多次出现过明政府派使臣前往西藏一带出使的记载。

到了永乐年间,联系更为密切,派遣使臣的人数和次数也越来越多,并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正德末年。由此可见明朝皇帝对藏传佛教的支持和尊崇,在《贤者喜宴》一书中曾记载明成祖迎请藏传佛教中的银协巴作“哈立麻”的诏书。

而藏传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也因此吸引了很多民间百姓皈依佛门,信仰大乘佛教,僧侣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青溪暇笔》载曰:“遣使往天竺西藏地区,、……于是信者,昼夜念之”,由此可见百姓们对藏传佛教的信仰程度之高,而由于僧侣人数的增加,僧兵的数量扩大也就成为了必然。

明朝僧兵都曾做过哪些贡献呢?

除了前面所述的三奇周友,僧兵们还多次作战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战绩。其中较为有名的有杭州之战,即倭寇在嘉靖年间进犯杭州,当时杭州城门紧闭,当地的僧兵就率领民众进行了殊死抵抗,最后守住了杭州城,这也是僧兵第一次参加抗倭战役。

除此之外还有嘉兴的白沙滩之战,倭寇在翁家港遭到重创后流窜到嘉兴地区的白沙滩,而僧兵们乘胜追击,与倭寇短兵相接,最后击溃了倭寇,而在这场战役中有四名僧兵不幸牺牲。在崇明之战中,僧兵也成为击退倭寇的中坚力量,在经过数月的激战之后,倭寇再闻僧兵之名已经是闻风丧胆了。

由此可见僧兵对于明朝时期的社会安定和军事作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明史·史记言传》曾载曰:“陕当贼冲,记言出私财募士,聘少林僧训练之”,可见僧兵们已经开始参与民间训练了。也正因为此,才使得僧兵这个团体能够在明朝时期发展壮大直至顶峰,这与僧兵们在明朝时期所作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在任何国家需要的时候僧兵都没有退缩过,反而一直是冲在最前面保家卫国。可见虽然僧人们平时接受佛学思想,可是心里也一直长存忠孝节义的思想。他们奋勇杀敌的表现正是佛学与儒学完美融合的表现,直至明朝才取得鼎盛地位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