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有深刻而率真的情感,千萬不要遲疑,

要把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即使與現存思想背道而馳。

也許最初人們不能理解,

但你們爲此遭遇的孤寂是暫時。

不久之後,許多朋友會走向你們。

對一人極爲真實的東西,對衆人也是極爲真實的。

創作的要點是感動、是愛、是希望、戰慄、生命。”

靳尚誼先生去年在央視《朗讀者》節目作客時朗誦的選段,來自法國雕塑家羅丹《藝術就是感情》。真切樸實的傾述感動了不少人,環顧略顯浮躁的當代藝術圈,無疑也是一種警示。85歲的靳尚誼先生,精神矍鑠,思路清晰,中氣十足,身上的那股勁兒總令年輕一輩折服。而他,也已在藝術創作與教學領域耕耘了70個春秋。

作爲在藝術人生上的新中國的同齡人”「1」靳尚誼從1950年代受蘇聯畫家馬克西莫夫影響開始進入油畫創作,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歷史題材作品;到改革開放後潛心藝術本體的研究,專攻肖像,從古典主義中汲取養分,逐漸走向成熟;九十年代又將油畫與中國人文精神的融合引向了和諧貫通的狀態,呈現出非同西方的典雅意韻;直到近年仍舊保持品質高產,不斷衝破桎梏,創作了一系列展現都市人物風貌的新作——在熱衷的藝術事業上,靳尚誼從未倦怠。

靳尚誼在CCTV《朗讀者》2018.5,圖源見水印

恐怕靳先生自己也未料到,《朗讀者》採訪中的一番率真之言也令他一度在社交媒體上圈粉無數,他說,“一個藝術家,他的創新思維不是最高標準,它是一個起碼的基本素質。你沒點兒創新思維,就不要學藝術。”

不少人的認知中,常將創新思維當作培養人才的高要求,但靳先生提到的“創新作爲基本素質”標準着實令人反思。我們熟悉的作爲藝術家的靳尚誼,走的是古老的油畫之路,這門學科已在西方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積澱,如他所言,“中國油畫是外來的畫種,歷史不長只有100多年,那麼文革又停頓了10年,所以,發展到現在我們的油畫時間並不長,和西方的500年相比沒法兒比,這是一個事實,學油畫的人要清醒。”「2」於此基礎上再度推進,同時又呈現中國的特色,難度可想而知,但他獨闢蹊徑,堅定了下來。這種“創新”並非拋棄老路,骨子裏刻着的是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傳承探索,以令人敬佩的品格嚴謹治藝,懇切求真,踏踏實實走了過來。

中國美術館“靳尚誼捐贈作品展”展覽現場

用流行話來講:“靳尚誼”是一個“icon”。這棵中國藝壇不老松,匯聚成一種符號,“靳尚誼這個名字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家,更同時代表着一個油畫學術傳派。”「3」這並非空泛的頌揚,評論家們將靳尚誼及其藝術視爲一種傳派,一方面基於他的油畫道路在中國的影響,另一方面乃是與受他影響的藝術家們共同爲中國藝術作出的貢獻。

靳先生坦言,“過去,我對這個社會是熟悉的,技術問題解決之後,創造就應運而生。現在我不瞭解這個社會了,因爲中國發展得太快。雖然如此,我仍然在努力追求,作爲畫家我能夠不斷地探索,不服老地繼續畫,因爲我感受到研究的樂趣。”「4」

本次,“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靳尚誼捐贈作品展”近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靳尚誼先生創作於各個時期的油畫、素描作品87件,展覽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共同主辦,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協辦。其中中國美術館藏品81件,其餘6件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中華藝術宮的藏品。展覽分爲肖像畫創作、風景寫生、肖像寫生、少數民族人物寫生、女人體藝術及新創作六個板塊,涵蓋了其藝術創作不同時期的語言風格,呈現了其創作意識轉變的形態。展覽爲我們提供了一次機會,來回顧和理解靳尚誼藝術生涯的探索行徑和卓著貢獻。

靳尚誼 降坡 紙本炭筆 27cm×39cm

1954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 快樂的小男孩 紙本炭筆

39.4cm×27cm 1976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 短髮女青年 紙本炭筆

39.5cm×27.2cm 1980 中國美術館藏

1934 年深秋,靳尚誼生於河南焦作,幼年對繪畫迷戀,臨摹過連環畫,繪畫的天賦在孩子羣中很拔尖。1949年,他在父輩親友的鼓勵下,報考了北平國立藝專,因爲“那個地方有公費,有助學金,省錢”的緣由,算是偶然報考,卻在藝海揚帆啓程。“1949年秋天,只有15歲的我走進了北平藝專的校門。然而我根本沒有想到,我將在這裏度過我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乃至終生。我也沒想到,我將在這裏走着艱鉅而漫長的油畫之路”。「5」

1950年,美院的教學有了很大改變,提出藝術爲政治服務、爲工農兵服務的要求。學生們到鐵路系統、機車廠體驗生活,靳尚誼通過多次寫生,逐漸意識到踏進生活探討藝術的必要性,他在回憶錄中聊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也是我在美院大學四年中極爲重要的體會和感受”「6」,這種感受貫穿了他的創作生涯,緊貼現實、凝聚情感是重要特點。如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先生在開幕沙龍所談,“在這次展覽中,有一批靳先生早期的素描和油畫。那些油畫畫幅雖然比較小,但是洋溢出一種清新的氣息,這是通過觀察生活和表現光色得來的。作品不在於尺幅的大小,而在於是不是真正從生活中獲得感動。靳先生和中央美術學院以及美術界的許多老前輩身上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就是貼近生活,在生活中去發現美、提煉美,把自己真摯的情感注入筆端。

<< 中國美術館“靳尚誼捐贈作品展”展覽現場 滑動查看 >>

靳尚誼 青春 布面油彩 100cm×65cm 1978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 古堡 紙板油彩 39.1cm×54.3cm

紙板油畫 1981 中國美術館藏

回望到本科畢業創作,他深感創作不易,“我仍感到很喫力,非常艱難地完成了(畢業)創作”「7」。可以說,這個時候的他,對於藝術剛打開了“最最初步”的瞭解。但可貴的是,他將那份樸實的感情保留住了,並注入到了之後的每一件作品之中,如他朗讀的句子“對一人極爲真實的東西,對衆人也是極爲真實的”——貼近生活,真摯說話,這也是直到今天,人們依舊會被其作品觸動的緣由所在。

1953 年靳尚誼從繪畫系畢業,並留校做研究生。而在藝術之路上真正獲得突破,要數1955年由研究生考入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結構”二字,完全改變了他的思考路徑和觀察方式,“雖說我學了幾年素描,本科也畢業了,還唸了研究生,但在這時候才真正懂得了西方素描的基本要求”。起初對於“輪廓、光影、體積、空間”的理解,經由對結構的探究,脫離了流於表面的認知,把握了素描的本質。中國美術館吳爲山館長將靳尚誼先生的藝術創作分爲三個階段,從油訓班接受到的現實主義創作觀念,算是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階段。1957年,靳尚誼結業於油訓班並留校任教,此後的時間創作了大量的肖像寫生。

靳尚誼 魯迅 布面油彩 86cm×88cm 1981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 畫家黃永玉 布面油彩80cm×80cm

1981 中國美術館藏

“我與潮流不合拍,別人往前走,我卻往後走。”「8」1979年之後,靳尚誼的個人風格逐漸走向成熟,有別於80年代中國藝術界大部分人都高呼的求新求異,他受歐洲古典主義藝術語言風格的啓發,潛心轉向藝術本體語言的探索。80年代初,靳尚誼在美國探親期間,參觀了大量的藝術博物館,他注意到:光在歐洲傳統油畫之中,對於體積和空間塑造有重要作用。考察歸來後,1983年的作品《塔吉克新娘》便出自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既然發現“光”的不同,就要換一種思路試驗,嘗試以古典造型方法解決“體積”問題。這件作品並非大幅,但畫面整體和諧純粹,立體的測光強化了穩固的體積,女子的紅色衣着格外奪目卻不失典雅,崇高的色調傳遞出理想的情緒,層次豐富、體積渾厚,有一種特殊的美感。借用中央美院壁畫系教授、藝術家孫景波的比喻:“這畫好像熬棒子麪粥似的,棒子麪很硬,但熬的時間很長很透,已經很熟,成熟了。”「9」

靳尚誼 塔吉克新娘 布面油彩 60 cm×50cm

1983 中國美術館藏

這件作品1984年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也被評論家視作“中國新古典的開山之作”。靳尚誼一如既往貼近現實,文革之後暴露的社會現象令其心態受到衝擊,無處安放卻又無從改變,藝術成爲寄託一種、排解心中苦悶的方式。因此,心態上對於美好願景的追求、繪畫技法上對於西方古典模式的探索,二者有效結合,便得此佳作。除此之外,《藍衣少女》《青年女歌手》(1984)《果實》(1985)等均是同類作品。中央美院老教授、也是靳尚誼多年老友的詹建俊先生肯定了他的探索:“我佩服他的正是他在重要的時刻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不跟風,某種程度上來說帶有開拓性。對中國油畫來說,能使中國油畫向古典主義走也是一種開拓。”「10」

靳尚誼 瞿秋白在獄中 布面油彩

120cm×102cm 1984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 醫生 布面油彩 120cm×110cm 1987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回憶,學習時期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董希文先生,先輩之訓猶在耳畔,油訓班畢業作品《登上慕士塔格峯》因被董先生評“你這張畫氣不貫”,爲了這句教誨,靳尚誼努力拼搏了三十多年。畫到這裏,姑且算是氣兒順了下來,也融匯貫通了。在他眼中,衡量成熟的標準偏向內在精神,“光模仿是不行的,把西方整個模式包括創作模式模仿下來也不能算是成熟的,西方是不承認的,只有我們學好西方的油畫藝術語言和藝術上的表達能力,又具有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精神,這個畫種才能算是成熟。”「11」油畫有機地轉向中國化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重新審視西方油畫與中國的關係是爲基礎,抑或說,探究中國式的調性,並非依靠粗鄙爛制的豔俗色彩和樣式化的民族符號,精神向內走,內斂、沉穩、典雅、鮮活氣質便自然而然流露,直到今天,油畫的民族化仍然是被廣泛探討的議題。

80年代後期的作品《瞿秋白在獄中》(1984)《孫中山》(1986)《醫生》(1987)展現了這種追求。例如刻畫的“醫生”形象的作品,人物飽滿、神韻情致賦予內涵,體現出一位知識分子的沉着思考狀態。通過這件作品,靳尚誼自認察覺到一些不同,除了更爲細緻深刻地闡釋人物的內心語言,技法也更爲純熟之外,背景之中用以誇張的手法隱入了一幅放大的醫院B超熒光屏,象徵性地傳遞了一種現代感,背景的隱喻手法不失爲一個亮點。中央美院老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先生評其肖像創作:“在人物形象塑造中,不論是當代還是古代的,他用力刻畫的不是人物的心理特徵,而主要是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形象或平和優美,或深沉婉約,格調清新,雅俗共賞”。「12」

靳尚誼 陝北高原 39.3cm×27cm

紙板油彩 1990年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 延安老農 50cm×59.7cm 布面油彩

2001 中央美術學院藏

靳尚誼 晚年黃賓虹 布面油彩 115cm×99cm

1996 中央美術學院藏

靳尚誼 八大山人 布面油彩 132cm×100cm

2006 中國美術館藏

1995年以後,靳尚誼將古典主義寫實繪畫與中國人文觀念結合得更爲充分,邁入了創作的第三個階段。《畫家黃賓虹》《晚年黃賓虹》《髡殘》是傑出代表。評論家曹意強先生將這幾件作品同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的《着棕色和銀色裝束的菲利普四世像》(Philip IV in Brown and Silver,約1635年)相聯繫,技法處理異曲同工,畫面效果完整、細膩,但不同的是,靳尚誼於畫面中結合傳統水墨的寫意手法,營造了動態流暢的視效,傳達了靜穆素雅的審美格調,顯現出一些非西方的人文氣息。

靳尚誼在自述中提到,“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中國人也能夠熟練地掌握西方油畫的技法。在表達自己的追求時,兼顧中國的文化內涵與西方油畫的精湛技巧,使自己的作品呈現出一種不同於西方狀態的新的抽象美。我想爲這個目的付出畢生的努力也是值得的。”「13」

靳尚誼 畫廊經紀人 布面油彩 90cm×60cm

2016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 看手機的女孩 布面油彩 90cm×60cm

2017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 側面人物像 布面油彩 65cm×45cm

2016 中國美術館藏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餘丁教授在開幕沙龍中談到,靳先生經常提的一句話就是“中國藝術需要補現代主義這一課”,中國的藝術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繞過了現代主義的訓練,從古典主義直接進入了後現代,藝術生態面貌的畸形造成了一種缺失和自我欺騙。如今的靳尚誼仍未停止探索,他仍嘗試解決藝術的基礎問題,近年創作《畫廊經紀人》(2016)《看手機的女孩》(2017)等作品中,黑色輪廓線強化了結構的塑造和空間的關係,隱約滲透了一些高更的手法,也融入了傳統壁畫的因素,畫面迴歸了純粹。餘丁教授稱其爲“衰年變法——耄耋之年的靳尚誼先生仍筆耕不輟。”「14」

靳尚誼 蒙古族公主 布面油彩 100cm×70cm

2015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 年老的中學教員 布面油彩 99cm×77cm

2014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 老藝術家鍾涵 布面油彩 100cm×80cm

2017 中國美術館藏

在繼承第一代、第二代的中國藝術前輩們包括徐悲鴻、吳作人等藝術家的實踐之後,以靳尚誼爲代表的第三代畫家們,爲中國油畫注入了新的生機,這是矜矜業業老一輩人的精神光輝,也是未來中國藝術源源不斷的深層養分。

當今藝術呈現的多元性有目共睹,並非侷限於某一種主義就是唯一的標準。日新月異的時代裏,有着“日新月異”的追求,焦慮迷茫時,何不回頭尋着老一輩的蹤跡,望望來時的路。沙龍最後,靳尚誼先生的肺腑之言或許能帶來一種提示:“我不是搞什麼古典形式,而是爲了解決體積的問題。我這幾十年的研究都是解決基本語言問題,因爲這個不解決,其他都沒有用。我們美術界每個人研究什麼呢?應該研究提高水平,不要管差別,風格就是差別,風格是不能教的,是每個人天生的。”

文、現場圖丨張譯之

作品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新聞現場

以下新聞圖片由中國美術館提供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爲山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靳尚誼致答謝辭

李羣副部長頒發捐贈證書

劉雲志先生小提琴獨奏《查爾達什舞曲》

中央美術學院師生合唱團演出《閃亮的日子》

古琴《漁樵問答》、《平沙落雁》

(古琴藝術家 王鵬先生,青年笛簫演奏家 劉小岡先生)

嘉賓合影

嘉賓觀展

開幕式後沙龍現場

主持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發言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先生髮言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曹意強發言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餘丁發言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邵大箴

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靳尚誼先生髮言

文章資料來源:

「1」“靳尚誼捐贈作品展”手冊前言II,範迪安;

「2」展覽開幕沙龍對談,靳尚誼發言,中國美術館提供;

「3」《中國油畫家全集——靳尚誼卷》2005.04,四川美術出版社,序之一,曹星原 ;

「4」“靳尚誼捐贈作品展”手冊,靳尚誼自述;

「5」《我的油畫之路——靳尚誼回憶錄》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01,p5,靳尚誼口述,曹文漢撰文;

「6」同「5」書,p14;

「7」同「5」書,p19;

「8」靳尚誼肖像畫藝術初探[J], 史中亞,美術教育研究,2017-11

「9」同「5」書,97;

「10」同「3」書,序之一,詹建俊;

「11」同「5」書,p209;

「12」同「3」書,序之一,邵大箴;

「13」「4」

「14」自在途程——靳尚誼油畫語言探索的歷程[J],餘丁,美術,2016年

——TRAVEL WITH ART——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CAFAartinfo

微信公衆號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術學院藝訊網

專業學術角度

解讀藝術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