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会试及第,殿试列二甲第十三名,科考成绩超过父亲李文安和老师曾国藩,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奔父丧回籍,李瀚章因父亲李文安去世也回合肥守制。

在合肥李鸿章故居前

李鸿章能够得到曾国藩的提携,第一个原因是他投胎投得好,生在一个官宦人家。他的父亲李文安不仅仅是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更关键的是和曾国藩会试同年。

李文安(1801-1855),字式和,号玉川,又号玉泉,别号愚荃。如果说曾国藩少年时并不显露聪颖,李文安更是如此。他到8岁才读书,到了13岁,别读完“四书”和“毛诗”。——一些聪明的读书种子这个年龄已经进学成为秀才了。

道光十八年(1838),三十八岁的李文安会试登第,殿试名列三甲,和曾国藩同榜。他年龄整整大曾国藩十岁,算是不折不扣的大器晚成了。殿试后,他的运气不如曾国藩,被分发到刑部做一名主事,曾国藩则小概率地以“三甲”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朝廷重点中青年官员培训中心。果然,仕途比年兄李文安顺得多,在三十八岁那年晋升为二品侍郎。

李文安进入刑部后,不得不按部就班地办案子、熬资历,远不如翰林院的官员风光与轻松。李文安先后督理提牢厅兼行秋审处。做过四川司主事、云南司员外郎,督捕司郎中。他到死也就是一个知府(郎中)级别的官员,大约相当现在的司局长。

刑部是清代朝廷六部中专业性最强的衙门。李文安为官清廉正直,方刚厚重。提牢厅是管理刑部直属监狱的(也关押未判决的嫌疑犯),那时候的监狱没什么“人权”可言,人犯在里面的生存条件非常差,看过方苞的《狱中杂记》可知,非正常死亡者很多。秋审处是刑部专门进行死刑复核的办事机构,如果能在各省上报的死刑犯案卷中发现冤情或认为量刑过重者,可以改判,刀下留人。据合肥《李氏族谱》记载:文安居官忠厚正直,以孝友为政,明治狱,尽心职事,政声卓著。在管理提牢厅时,束吏安囚,严禁狱卒虐囚,时例各囚每饭一勺,文安散饭务必满勺,生熟亲尝之。捐米煮粥,以济晚间后到之囚。狱中易发疾病,文安制药备之。夏则赠蒲扇,秋冬各司捐散棉衣,又在各所添置棉被,以备病囚发汗养病。狱无瘐死者。总办秋审,亦多所平反,人无冤抑,世称长者。

俗话说“公门之中好修行”,尤其是在操纵人犯生死的刑部,更是如此。李文安善待犯人,复核死刑审慎。后来他的六个儿子个个是人中龙凤,官场便说是李文安为官时积的阴德所致。

李鸿章生于1823年,比曾国藩小12岁,整整一轮。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秀才。道光二十三年,他被选为庐州府的优贡生(即各府州县的优秀生员选出来贡献于京师的国子监)。入了国子监的生员,可以到北京参加顺天府的乡试,因此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三年来京参加第二年的乡试,避开在家乡去金陵参加竞争最为惨烈的江南乡试。——这个路径是否有其父亲的安排,存疑。

弱冠之年的李鸿章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他入京门前,经过卢沟桥时,他写下一组十首律师《入都》,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云: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自信满满的他,以为蟾宫折桂,指日可待。第二年乡试他很顺利得中举,接下来一年即道光二十五年的恩科会试,李鸿章落第。不过,这算不得什么挫折,乡试会试连捷的士子很少。

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应该是在他第一次会试落第以后。李文安请自己的同年曾国藩给李鸿章做辅导老师。——翰林出身的官员比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的六部官员更懂得科考的套路,和为文的窍门。据《曾国藩年谱》记载:(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合肥李公鸿章,本年家子也,中甲辰科举人,是年入都会试,受业公门。公大器重之。

由于曾国藩道光二十五年二月至咸丰元年七月之间的日记业已散佚,无从知道当时曾对李的评价。但可以知道,曾国藩不愧是文章高手,又是翰林院侍讲学士,对李鸿章的辅导效果很好。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会试及第,殿试列二甲第十三名,科考成绩超过父亲李文安和老师曾国藩,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继续跟随曾国藩学习。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跟着曾国藩学习的,大约不仅仅是李鸿章,还应该有他的大哥李瀚章。比起李鸿章,早期李瀚章受曾国藩的恩惠更重。

李瀚章才气不如弟弟鸿章,气质禀赋、办事风格更接近父亲李文安。他在道光二十九年以拔贡(贡生的一种)参加朝考——大约相当于公务员扩招考试,贡生通过朝考为官者,和进士、举人一样,算正途出身。这次朝考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曾国藩,李瀚章朝考通过,并分发湖南做官。按照科举的规矩,曾国藩是李瀚章的座师。

咸丰元年(1851),李鸿章署永定县(今张家界市区)知县。咸丰二年(1852),调任署益阳县知县,照当时规章要进省城汇报,正好碰上太平军进犯长沙,湖南巡抚骆秉章命其驻守南门天心阁,李瀚章力战保全天心阁。长沙解围,奖六品衔。咸丰三年(1853),再署长沙县首县之一的善化县知县。

李瀚章参加了咸丰二年的“长沙保卫战”并立下战功,这个资历非常重要。在他署善化县知县时,他的老师曾国藩恰好因丁忧回籍,奉圣旨任团练大臣,到长沙操练团勇,湘军由此而起。作为门生,李瀚章成为曾国藩练兵最重要的助手。——这就是缘分。

曾国藩带湘军出省作战后,即奏调瀚章至江西南昌综理粮秣。咸丰四年(1853),李鸿章因功任补湖南直隶州知州。咸丰五年(1854),总理湘军后路粮草——相当于任湘军后方基地的后勤部长。湘军攻克义宁州,保知府,赏戴花翎。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奔父丧回籍,李瀚章因父亲李文安去世也回合肥守制。次年,曾国藩奉旨复出督师,仍召李瀚章回南昌总核粮台报销。

当时,安徽是清军和太平军交战的主战场,州县残破,皖省两大名城安庆、庐州相继失陷。李瀚章带着其母、弟辈移家于南昌,逃出战火连绵的家乡。

在李瀚章辅佐曾国藩这几年,李鸿章很不顺。咸丰三年,李鸿章怂恿安徽旌德籍的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写奏章,表示要为国分忧。吕大人太相信这位同乡才俊的文才了,稿子不看就递上去了,咸丰帝看完对吕的忠忱大为感动,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团练大臣,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大惊失色,知道被李鸿章代写的奏折坑了,对李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于是,他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

当时安徽办团练,远不如湖南有章法,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没有严明的纪律和统一的规划。这样的乌合之众哪能和气势方盛的太平军作战。咸丰三年十月,太平军克舒城,吕贤基投水自杀。失去大哥的李鸿章投靠在安徽巡抚福济的麾下效力。

在老家安徽办团练时,李鸿章还是年轻气盛,“专以浪战为能”,即虽然勇敢,但作战轻率,被人讥笑为“翰林变绿林”。虽然他叙功赏加按察使衔,但在老家官场,受人嫉妒,人际关系搞得很不好,处处受排挤。

咸丰七年(1857年),他和大哥李瀚章一起回家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咸丰八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投靠大哥李翰章。在大哥的建议下,他决心投靠当年的受业师曾国藩。举目四望,此时天下可以依靠的大树也只有曾国藩了。

咸丰八年(1858年)十二月十一,李鸿章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可以说,李鸿章是走投无路时才跟着老师混的,而他的大哥李瀚章,在老师刚刚练兵,前途未卜时就为老师筹办粮草。但李鸿章后来居上,很快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超过了大哥李瀚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