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疫情爆發第一時間報名增援武漢醫療隊志願者,到大年初一接到通知隨時待命,到整裝待發,出征,培訓,熟悉流程,進駐重症病房,迎接第一批患者,一切的突如其來,緊迫到幾乎沒有時間去思考和喘息。我作爲先期抵達武漢的隊員,已基本熟悉了這裏的環境和各項流程,責無旁貸的帶領和指導她們儘快進入狀態,在每一位隊員進入隔離病區之前,反覆叮囑,交代,檢查防護注意事項,在工作和生活上盡最大可能的幫她們度過難關。

“尊敬的白衣戰士,大家好,我是本次航班的機長。我們全體機組人員將以最高的敬意執飛本次包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你們不顧自身安危,勇往直前,有幸與你們同行,我們感到無比榮光。有你們在的航班,一定是開往春天的航班。”伴隨着國航暖心的廣播,由北京飛往武漢的航班飛向藍天,這也註定是一場與以往不同的旅程。

中日醫院第三批醫療隊,周軍書記帶領的全體醫療隊員抵達武漢機場

我是國際部的一名主管護師,有多年的ICU工作經驗,參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戰疫”;我也是一名黨員,在祖國有難之時,必當勇往直前。從疫情爆發第一時間報名增援武漢醫療隊志願者,到大年初一接到通知隨時待命,到整裝待發,出征,培訓,熟悉流程,進駐重症病房,迎接第一批患者,一切的突如其來,緊迫到幾乎沒有時間去思考和喘息。今天,是我抵達武漢的第十天,隨着增援隊伍的不斷壯大,工作逐漸進入正軌,終於有時間整理思緒。

作爲一名參加過抗擊非典的資深隊員,接到任務的起初,內心有一種塵埃落定的釋然。早在我出征之前,我愛人作爲國航飛機維修部門的基層黨員幹部,已早早的投入疫情阻擊戰中,爲運送防疫物資的航班搶修,改裝等技術支持工作加班加點,與時間賽跑。他聽說我也要上前線的消息時,難掩擔憂卻略帶玩笑的說:“原本打算我的軍功章有你的一半,現在我們要各得一枚軍功章了!”臨行前,院領導,科主任,護士長們命令式的嚴肅叮囑:“你們每一個人,必須都要安全的回來!這是命令!”送行的人羣中此起彼伏的“加油!保重!平安回來!”這一切讓我漸漸感到了肩上擔起了沉甸甸的重任。

“原本打算我的軍功章有你的一半,現在我們要各得一枚軍功章了!”

國際部張知新主任,劉納護士長爲我餞行

自信滿滿地出征

我所在的病區,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作爲國家呼吸醫學臨牀研究中心,我院承擔起了單獨組建重症病區的重任,周軍書記親自帶隊進入病區與大家並肩作戰。

周軍書記(右三),黨辦王燕森主任(右二),ICU段軍主任(右一),院感辦郭麗萍主任(左二)爲我們第一班

我作爲一名有非典經驗的隊員,擔任我們護理單元的組長。醫療隊裏很多年輕的小妹妹,都是初次參加“戰鬥”,面對高危的職業風險,完全陌生的工作環境,繁雜的穿脫防護服流程,密不透風到每一次呼吸都會費力的防護裝備,大量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湧入,讓這些初上“戰場”的年輕隊員難免感到緊張和焦慮。我作爲先期抵達武漢的隊員,已基本熟悉了這裏的環境和各項流程,責無旁貸的帶領和指導她們儘快進入狀態,在每一位隊員進入隔離病區之前,反覆叮囑,交代,檢查防護注意事項,在工作和生活上盡最大可能的幫她們度過難關。

目前我們病區已收治了50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收治的第一位危重症患者,入院時已意識模糊,休克狀態,指尖血氧飽和度33%,大小便失禁,生命危在旦夕,我們護理團隊齊上陣,爭分奪秒的完成了採血,輸液,清理大小便等工作,配合醫生積極搶救,待患者生命體徵稍有穩定後將其轉至了重症監護病房。這位患者也讓我認識到了這個疾病的兇險,不敢有一絲的鬆懈和怠慢。我們的每一天,都在與病魔搶時間,搶生命。惟願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努力,早日換來中華民族抗疫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中日醫院駐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護理團隊

女兒跟我視頻的時候問我:“媽媽,武漢在哪裏呀?那裏美嗎?”--還記得你背誦那首送別詩嗎?“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裏很美,只是這個城市生病了,等媽媽和同事們一起把這裏的病魔趕走,一定帶你登上黃鶴樓看,看一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美景。

下班路上,看到高樓上的燈光顯示着“武漢加油”

此時,耳邊又迴響起在那萬米高空時溫暖的話語:“尊敬的白衣戰士們,你們在奔赴武漢的逆行中,閃耀着天使般的光芒。爲你們加油,爲中國加油!道聲珍重,期盼凱旋!待到春暖花開時,萬米藍天,共覽大好河山!”

國際部黨支部

王玉春供稿,唐彬撰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