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經過2個小時的努力,中日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危重症醫學團隊與武漢同濟醫院心臟科團隊合作,在中法新城院區C6東病區爲一名兩次心肌梗死併發心源性休克同時合併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成功建立了VA-ECMO(靜動脈體外膜肺氧合)及IABP(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在中日醫院和同濟醫院醫護團隊的照護下,患者各方面指徵趨於平穩。這是全國醫療隊赴鄂以來成功開展的首例針對心源性休克合併新冠肺炎患者的VA-ECMO聯合IABP支持治療。

患者吳某,男性,44歲,既往高血壓、糖尿病史且血壓、血糖控制不佳,長期大量吸菸史。2020年1月25日因突發胸痛被120急診送至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心電圖提示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同時血壓明顯降低合併心源性休克,情況十分危急。與此同時,他被臨牀診斷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同濟醫院心內科團隊創造條件在充分防護條件下爲患者進行了冠脈造影,結果顯示冠脈前降支、迴旋支及右冠脈均嚴重狹窄甚至慢性閉塞。爲挽救患者心臟功能,同濟醫院心內科團隊在患者冠脈左主幹植入一枚支架,患者心臟功能部分恢復。

2月15日,該患者轉入中日醫院援鄂抗疫醫療隊負責的中法新城院區C6東病區。2月16日患者再發胸痛,血壓較轉入時明顯降低,急行牀旁心電圖檢查發現多個導聯ST段明顯抬高,急查心肌損傷標誌物急劇升高。中日醫院SICU副主任段軍立即爲患者行牀旁超聲檢查,發現患者心臟明顯擴大,左室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射血分數不足30%,不除外室壁瘤形成。考慮患者再次出現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併發心源性休克,於是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治療的同時,馬上聯繫同濟醫院心內科、心外科團隊會診。

一個既往合併多種基礎病且控制不佳、2次大面積心肌梗死、心室瀰漫性運動減弱、三支血管均存在廣泛病變的心源性休克病人,這在任何時刻都不是簡單的病例,更何況,患者還合併了新冠肺炎。眼看患者血壓越來越低、血管活性藥使用劑量越來越大,多學科團隊必須迅速做出合理的施治措施。考慮到患者尚年輕,希望再給他一個生的機會,中日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聯合心臟科團隊既往曾對多名類似患者實施VA-ECMO聯合IABP均救治成功,因此團隊最終決定對患者實施目前心臟支持的終極手段——VA-ECMO聯合IABP,以最大限度地讓患者的心臟休息以獲得心功能恢復的時間,同時也爲下一步干預措施贏得了討論的餘地。考慮患者血管病變極重,PCI手術困難且可能不能完全改善心功能,未來是否需行心臟移植,還需要時間進行評估。

決定後,中日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與同濟醫院心內科、心外科醫生強強聯手,在患者左側股動脈置入IABP,右股動脈及靜脈置入VA-ECMO導管,2月17日18時,循環支持操作結束。患者胸痛症狀逐漸緩解,血壓逐漸恢復正常,血管活性藥物劑量逐步降低,監測血乳酸、NT-proBNP水平逐漸下降。

聽聞病區收治了一例這樣危重又特殊的病人,2月18日下午國家呼吸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辰院士、中日醫院呼吸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彬教授、援鄂醫療隊重症監護病房主任詹慶元教授,與同濟醫院內科學系主任汪道文教授、心內科曾和松副主任醫師對患者進行聯合會診。

在詳細詢問病史及診治流程、查閱病人目前狀況後,針對患者後續診治思路,王辰院士給出了查房意見:①需再次評估患者新冠肺炎情況,考慮到未來可能需要更多的開放性操作甚至手術,建議繼續複查新冠病毒核酸,未來需要施予怎樣的防護需提前做好準備;②目前已實施最高級的心臟體外循環支持,心內科團隊應仔細評估血管條件,是否還能繼續PCI開通剩餘病變血管以及預期帶來的預後如何;③考慮到患者血管病變廣泛且嚴重,再次PCI或獲益有限,需要心外科專家儘早參與評估心臟移植的可能性及指證。

患者本身心臟功能極差且存在多種合併症及併發症,後續治療及術後護理難度極高。但對未來治療情況的預期,中日醫院援鄂醫療隊危重症醫學團隊隊員充滿信心,爲保障患者安全渡過危險期,全隊將調集最優醫療資源全力保證患者治療延續性。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中日醫院馳援武漢前線的醫護綜合救治能力尤其是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提出相當大的考驗,也對病區管理、院感防控等各個方面都提出相當高的要求。這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涉及多家醫院聯手、內外科協同、重症與移植橋接等多個方面,王辰院士領導的中日醫院危重症醫療團隊用最極致的技術與管理,努力讓任何一位患者均實現“應治盡治”,體現了團隊對於危重症患者救治的能力、實力以及毅力。

中日醫院與同濟醫院心外科團隊成功爲患者建立IABP及VA-ECMO

IABP與VA-ECMO

口述:中日醫院呼吸中心李敏

文字整理:中日醫院宣傳辦朱文赫、呼吸中心王詩堯

文字及圖片:團委張軍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