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而言之,困境很多,但如果把力比多投注在對抗上,不讓情緒和力量釋放出來,我們將永遠無法協調。細想一下,當我們的能量消耗在與自己情緒做鬥爭、自我批判的時候,我們肯定沒力量去走出自己的情緒,沒力量看到現實和啓動智慧,去做更好的選擇和努力。

作者 | 三木水

編輯 | 五花鹿

01.

最近有不少人說起自己的情緒,都不太積極。

在家很喪,復工也很喪。

一方面不停地刷信息,越刷越喪;另一方面停下來很焦慮,而轉移注意力乾點別的,又完全靜不下心,幹不下去。

焦慮如影隨形,甚至,我們都不太知道,這些焦慮是不是來自疫情。

這是一場全民泛化的心理過程。

從開始的喫驚,到後面的恐慌;

從羣情激昂到悲觀失望;

從疫情發展到各行各業的冷清;

從遠處的憂國憂民到近處的買不到口罩......

我身邊很多朋友跟我說:每天都很鬱悶。

對外:鬱悶自己沒辦法幫得上前線,無法承擔失業的風險,責怪自己不夠優秀、不夠有力量;

對內:鬱悶自己每天都有負面情緒,和家人關係也處不好,矛盾多脾氣大,不知怎麼辦纔好.....

確實,想必最近每個人心裏都堆積着不少情緒。

這些情緒在我們看似平靜的日常裏不斷髮酵,不時出來鬧一下,把人折騰得喫不好睡不着。

該怎麼辦呢?

今天,我也想邀請你一起來做個新嘗試:

放棄自我對抗。

這個嘗試也許能幫你,更高質量地度過當下。

02.

從很多現象看出,我們是一個會自省的羣體。

即便現狀已如此艱難,還是有很多人不肯放過自己。

我們習慣性對自己苛刻,努力消除自己的負面情緒,想着如何恢復正常的生活。

這些努力背後隱藏着一個要求:

我應該保持積極和正常。

可疫情這般重大,不爲個人的意志所轉移,也無法因爲一個人的努力而快速發生重大改變。

所以無論怎麼努力,最後只剩下自我對抗。

一方面是內心中“認爲自己應該做到”,另一方面是現實中“我做不到”,產生了巨大的內心衝突。

這些衝突,不僅僅是發生在疫情時期。

在平日,它們是:我應該做得更好,我不應該發脾氣,我應該更亮眼,但我做不到,真差勁!

在疫情中,這些衝突是:我應該幫到別人、我不應該那麼沮喪、我應該快點賺錢,但我做不到,真無能!

衝突,意味着:我們的內在出現了不協調。

這些不協調會帶來精神和身體上的痛苦,導致巨大內耗,讓我們沒辦法好好去生活。

細想一下,當我們的能量消耗在與自己情緒做鬥爭、自我批判的時候,我們肯定沒力量去走出自己的情緒,沒力量看到現實和啓動智慧,去做更好的選擇和努力。

而這也將導致進一步的糟糕結果和自我攻擊,又消耗了我們一些能量,惡性循環。

那些優秀自在的人,不是不焦慮,而是更懂得協調。

因爲更協調,他們沒有把能量消耗在與自己的“較勁”和“抗拒”中,這樣,他們就有能力去做更多、更自由,也是更智慧的選擇。

而要想擺脫自我對抗,活得更加協調,關鍵在於我們把能量花在什麼上面。

03.

所謂“生命能量”,也就是“力比多”。

而我們的生命如何展開,背後就是,力比多到底投注到了什麼方向。

比如,疫情期間,有的人惶惶不可終日,有的人卻在做好防控之外,不僅感到安心,而且還藉此機會讀書、寫論文,產出不錯的成果。

我的一位朋友,非常典型的工作狂、事業型。因爲疫情,在浙江老家,村子封了出不去,索性享受起了田園時光。

再比如,一位讀者在我一篇關於“職業選擇”的文章下留言說,工作中,有很多無奈,選擇非常不自由。

我非常理解這種感受,因爲,我也接觸到很多面對“職業生涯”困惑的來訪者,他們大多被工作中人際關係所困擾:和領導關係、同事關係、各種利益的明爭暗奪、需要小心謹慎。

但是,同樣是面對職場,有的人則關注的是工作開展、項目進度以及自己能力提升。

不是說這些人就不會面對職場的種種問題,而是,他們的關注點不同。

關注點不同,也許從這個角度更好理解。

比如,當我們心裏裝着昨天和伴侶吵架這件不開心的事,那麼,可能我今天早上就不能高效的開工作會。因爲,你的能量投注到了別的地方。

其實,很多人都是很有力量的。

我的來訪者跟我說:我沒有力量,我痛苦到睡不着覺,起不來牀,出不了門。

其實不是我們沒有力量,是我們的痛苦消耗了我們太多的力量罷了。

而只要我們稍微做出一些改變,改變力比多投注的方向,那麼,我們就將迸發出更多的力量。

04.

那麼,我們要怎麼去改變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

在自我對抗的地方,先鬆綁。

這樣我們才能省下對抗的能量,把它用在其他地方。

如何鬆綁呢?

第一:每天發呆五分鐘以上,允許自己多一些情緒體驗。

早在2019年5月份,國家衛計委在“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項目中,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其中就包括:每天發呆五分鐘。

人在高壓的狀態下,無法進行有效放鬆,這個時候,發呆是很有效的調節方法。

有專家表示,發呆可以降低焦慮和抑鬱的風險。發呆時,大腦中阿爾法腦電波得到加強,從而起到緩解疲勞,深度放鬆的作用。

而能做到發呆,前提是,我們能和自己和平相處,哪怕只有五分鐘,讓自己去自由地體驗一種感受或情緒。

很多感受之所以長久停留,往往是因爲我們對感受有着強烈的不接納,所以這些感受沒有機會得到徹底的表達和釋放,使得我們自己也被困入其中。

所以無論是哪種情緒,沮喪、冷漠、抑鬱、憤怒,甚至自我攻擊,都允許它存在。

第二:讓情緒流動起來,不加批判。

可以不加批判地把它們寫下來,例如:

我現在很焦慮,因爲覺得自己很沒用,既幫不了一線的人,也沒有辦法過好自己的生活;

我現在很絕望,因爲前路未卜,不知道什麼時候復工,公司會不會倒閉,而我還有一家老小要養活;

我現在很自責,覺得自己很失敗,爲什麼我沒辦法更優秀一點......

當把具體的情緒表達出來,讓它流動,就如同內心舒了一口長長的氣。

而在此之後,你也會慢慢地發現,你並非那麼沒有辦法,你已經看到自己的痛苦所在,並且停止自我消耗,你的能量會重新慢慢積攢。

也許就在接下來的某一刻,你就擁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它。

第三:調整力比多的投注方向。

當你情緒流動,有了一些新的力量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視角也變得開闊了,無力感也削弱了。

有時候人的改變,就在一瞬間。

而此時,我們可以有力量去調整自己的方向。

可以回想自己腦中那些“應該的事情”,是否客觀上可以完成,是否真的一定要完成,如果不完成會怎麼樣,我可不可以有別的選擇。

例如:

疫情之下,各行各業都會受到影響,我是否能一定讓自己不失業,如果不行的話,我可以做哪些努力,比如學習或整理簡歷;

前線有那麼多困難,我是否有能力去幫助,我的能力可以發揮到什麼程度,也許我只能轉發微博,照顧好自己,那是不是也算一種幫助;

生活那麼混亂,我是否有能力把它恢復正常,如果不行的話,那我可不可以順其自然,做些自己想做的;

與家人關係處不好,我是否一定要把它弄得像理想家庭一樣,我可不可以把這些力氣用在自我成長上面……

總而言之,困境很多,但如果把力比多投注在對抗上,不讓情緒和力量釋放出來,我們將永遠無法協調。

相反,如果我們的力比多可以投注到事業和人生的開疆拓土上,人生意義的追逐上,我們就擁有更自由和廣闊的生命。

願我們都能對自己更寬容,並且擁有“不輕易自我攻擊”的彪悍人格。

作者:三木水 心理諮詢師,北京大學碩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取向,帶你從心理學看透世間萬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