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覽將巡着“塑形”“豐碑”“羣像”“紀念”“情志”“湖山”這六條關於塑造的思考展開,與進行嚴格的定義和互相封閉的板塊方式不同,展覽在雕塑家的創作內容和時代之間保留一種穿越,力求呈現出新中國雕塑藝術主題性的堅守與發展,以及紀念性的文化脈絡。徜徉在展廳中,我們被眼前的一件件雕塑作品震撼着,也試着從雕塑的角度去理解藝術是如何塑造國家、人民的視覺歷史,從中感受國家建立和發展歷程的新氣質、新創造、新時代。

珍貴手稿亮相!中國美院展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稿

天安門廣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小學課本中吹笛子的老紅軍與小紅軍、全國各地魯迅公園門口的魯迅坐像、校園中的講述藝專抗戰西遷歷程的高浮雕、西湖邊與無數遊人合影的靈鶴……這些熟悉的雕塑形象背後,有哪些故事?走進杭州南山路218號的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或許你能從眼前的藝術作品中瞭解一段段樸素深厚的故事,重溫新中國人民形象的視覺歷程與根基。

9月19日,由國家藝術基金支持、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人民的紀程——主題性與紀念性雕塑大展”在中國美院美術館展出。展覽挑選了200餘件作品、小稿、手稿、文獻等,以此呈現雕塑家塑造出的歷史與時代的知覺、個體與羣體的知覺、自然與生命的知覺。

展覽將巡着“塑形”“豐碑”“羣像”“紀念”“情志”“湖山”這六條關於塑造的思考展開,與進行嚴格的定義和互相封閉的板塊方式不同,展覽在雕塑家的創作內容和時代之間保留一種穿越,力求呈現出新中國雕塑藝術主題性的堅守與發展,以及紀念性的文化脈絡。

徜徉在展廳中,我們被眼前的一件件雕塑作品震撼着,也試着從雕塑的角度去理解藝術是如何塑造國家、人民的視覺歷史,從中感受國家建立和發展歷程的新氣質、新創造、新時代。

珍貴手稿亮相!中國美院展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稿

“塑形”將從雕塑教育出發,呈現出最經典的現代中國雕塑教具的創作,以及雕塑家們堅實的基本技術和雕塑語言如何完成雕塑的純粹的精神性氣質。魯迅先生曾有過這樣一段表述,“表面上是一張紙、一個雕像,其實是他(創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在這一板塊,還集合了一組經典的魯迅肖像的作品。

“豐碑”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敘述性雕塑的角度出發,觀衆將在這一板塊看到難得一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早期的設計稿,這批設計稿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築院,都以佚名的形式呈交。

“儘管設計稿以圖像的形式呈現,但每個圖像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理解和表現都是不一樣的,每個設計都飽含着對新中國的熱愛。”中國美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教授楊奇瑞說,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匯聚了一大批當時中國最優秀的文史專家、建築家、藝術家,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個國家級公共藝術工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他還表示,這些浮雕藝術是新中國最重要的圖像界標,此後中國的人民、英雄、戰鬥、勝利的形象,都能在其中找到或隱或顯的圖像觀念連接。

在第三板塊“羣像”中可以看到,主題性創作是雕塑家反覆提煉獲得的典型環境和形象。 英勇頑強的戰士英烈、不能忘卻的時代先驅、各民族的生活情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動人身姿等,都是雕塑家們觀察時代的目光所及。

珍貴手稿亮相!中國美院展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稿

第四板塊“紀念”展出的是藝術家凝練的具有個人風格的形象意義,整體呈現出一種時間的向上的姿態,包括事件的形態、時代知覺的抽象羣像、平凡人向上的身姿等。在紀念的意義上,無論是事還是人,都可提煉出公共的可以傳遞至將來的生命氣息。

第五板塊則回到藝術家的個人。藝術家的個人紀事與心靈歷史,是創作者的情感與志向的交織。這裏以藝術家的自塑像、塑造至親之人,以及現代生活的時時刻刻爲內容,所有的創作回到自己樸實真切的日常關照。

第六板塊則是走向理解雕塑的東方性,以“湖山”爲藝術家的關照內容,同時貼近講述雕塑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在公共空間中與公衆的關係。

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說,在這懷想無盡的“人民的紀程”中,我們感受到“塑人、塑史、塑風”的特點,這些豐沛飽滿的歷史感悟、深厚博大的人民之心、有筋有骨的藝術塑造,都是雕塑藝術獻給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禮讚。

本次展覽包括了百餘位中國三代雕塑家的作品,以他們所經歷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的記錄,呈現出雕塑所敘述的國家、社會和個體。社會性政治的古老神話、個體經驗的哲學共棲於此。盤踞在現代中國的百年雕塑的時間歷程,也在這三代雕塑創作者及他們的下一代之間傳遞與相會,在不同的時代文化與語境,留給我們共通的意義理解。

珍貴手稿亮相!中國美院展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稿

不少年輕的美院學子在參觀現場剖有感悟。一位學生說,雕塑藝術沒有環境描寫,也沒有多餘的情節,用洗練概括的形象來表現儘可能多的形象內容,讓年輕人感受到“人民”的不同呈現和生生不息的時代風貌,

展覽將持續至10月6日。另外,以“塑造知覺”爲主題的學術論壇將在9月20日舉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