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学小楷,可采用提腕的方法,即肘着桌面,虚提腕,腕部不能死贴桌面,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样既能有效地控制和驾驭笔,又能使腕部灵活地转动,便于笔力和笔势的充分发挥。王宠《小楷谢康乐诗》扇面,金笺,纵17.7厘米,横54.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以拙为巧的王宠书风

王宠(1494—1533),原名履仁,后更字履吉,另号雅宜山人,江苏吴县人。年轻时拜与文徵明齐名的蔡羽为师,却能青出于蓝。他学习极为刻苦专精,在石湖读书习字二十年。其诗、书名满吴门,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因仕途不利,屡试不举,仅以诸生贡入太学,故人称王贡士。

他的书法有晋人恬淡之趣。初学虞世南,得其疏雅,运笔涵韵,不露锋芒。再学王献之,以拙取巧,自成新意。观其行草与小楷,疏朗空灵,皆不与时人相同。

【《小楷谢康乐诗》欣赏】

王宠《小楷谢康乐诗》扇面,金笺,纵17.7厘米,横54.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扇录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过始宁墅诗》、《富春渚诗》两首,款署“王宠”,钤印“王宠私印”、“履吉之印”。此作笔法秀劲,纸墨精良,已摆脱早年摹仿虞世南、智永的状态,以己意书写,风神疏朗,是其楷书中的佳作。

王宠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二王,于古雅中见清淡,丰润秀美。字字取姿态,风骨遒逸,天真烂熳,交错掩映,有不可形容之妙。其结构虽然丰美,但缺乏内在裹束的力量,明代詹景凤曾说“有骨无筋,特以趣胜。”

【以拙为巧的王宠书风】

王宠之所以在吴门书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主要在其“拙”趣,这种生拙感,令人在雅致之外,复生出关于“古意”的想象与回味。他的“以拙取巧”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书写相对徐缓、点画起止含蓄、姿态饶有稚趣。

徐缓便于把握书法的姿态,能显现出一种优雅的风度,同时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尤其会造成力度上的亏欠。在王宠作品中,虽善于取态,但在结构上也有不尽严谨之处。这是由于其在弱化书写节奏感同时,刻意追求字形空间感所致。

为了凸现拙趣,王宠还有意识地的泯去用笔起止的痕迹,尤其是晚期作品,显现出一种脱尽锋芒与火气的修养,令人从中体验到含蓄的意趣。但由于过分讲究含蓄,王宠的作品显得有些拘谨。对于锋芒的回避,在一定程度上与王宠善用秃笔有关系,这种“乘退笔之势而用之”的笔法尤为可爱。

清人陈玠认为王宠“不为诸公柔熟俗派,多有可观”。正因为生拙,他与流丽而无深意的俗书拉开差距。这种略显“刻意”的追求,目的并非真的以“古拙”为美,其“古”中蕴涵着精雅,“拙”中倾注着更深层的巧思。

【书家经验:小楷执笔运腕的基本方法】

“指死腕活”是写小楷的基本运腕方法。书写时手腕要松动灵活,不可过于紧张、用力过度,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需轻便,方寸之内的字以运腕为主,务求笔力从腕中来,点画自然沉劲而不飘浮。

明代宋曹说:“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运腕方法,只有用笔圆熟,才能达到心手相忘、得心应手的自由境界。指死不是指手指僵死不动,腕活则指随腕动,指亦能活。清代姚孟起也说:“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初学小楷,可采用提腕的方法,即肘着桌面,虚提腕,腕部不能死贴桌面,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样既能有效地控制和驾驭笔,又能使腕部灵活地转动,便于笔力和笔势的充分发挥。同时,作小楷,力在于指腕之间,悬肘作小楷,初学者难于控制和驾驭,所以不宜高悬手腕。

总之,正确的指法和腕法,最终目的不外乎得“势”、得“力”,使笔在手中“得心应手”,从而达到“心手相忘”的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