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

《前后赤壁赋》为苏东坡贬黄州,在人生最为失意时所作。文中,他以婉约凄美的笔调款款写来,在恬然静谧中宣泄着自己的情怀。

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纸本册装,11开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81行,935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用笔娴熟、技法精湛。结构上,以长横为字的主画,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于险中求字势的平和。章法上,少有牵丝连带,追求整体的空灵之感。

赵字在笔法上直承右军,而又有变化。少了些王羲之书法的古质,而添了些流丽的今妍。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更加注重侧锋取姿。笔墨间,魏晋遗韵自然流露,可见赵孟頫临习之深。同时,又于魏晋之外脱胎出自家面貌,在似与不似间,形成了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缜密和谐的书风。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

【怎样临习《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中切笔的使用非常明显,如“七”、“化”、“诵”字。切笔或露于横画的起始,或偶在竖笔之端,或藏于笔画的收尾。使得此帖笔意丰富。同时,与牵丝连带形成了虚实对比,在临习时应多加留意。长卷中,悬针收笔也很有特点,如“斗”、“章”二字用悬针收笔。起笔时,腕稍外翻并辅以笔右转而后向下行笔,边走边提,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之状。这种笔势一般用于字的末笔,即“悬针收笔”。虽笔停,但势不可尽,临习时多注意悬针的锤炼,会有一定的收获。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

【“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 】

“用笔千古不易”,是赵孟頫提出的书论名言。书法是“用笔千古不易”,还是“笔墨当随时代”,也为后世书家开启了一个命题。

当代书法提倡学习经典,在中国书协的各项展赛中,崇尚经典占主导地位。近期,首届临帖展开始征稿,国展、兰亭奖评审中也注重传统功底。传统功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用笔,评价一件好作品的标准之一也是看其否能体现前人的笔墨意蕴。

当然,崇尚传统是不是就等于“用笔千古不易”,这也不是简单就能回答的问题。赵孟頫这样大力倡导魏晋遗韵的书家,其笔墨也无法做到与王羲之一模一样,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很大程度上,赵氏是出于矫正时风而提出“用笔千古不易”,后人不必断章取义。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赏析及对“用笔千古不易”的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