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爲1051.6億元,較2017年上半年851.4億元,同比增長23.5%;預計2018年我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將達2000多億元。不過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生鮮行業將會迎來洗牌期。一方面大量中小型生鮮B2B企業或倒閉或被併購;另一方面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入局,不斷加碼冷鏈物流和生鮮供應鏈投資,傳統生鮮B2B企業也面臨着挑戰和機遇。

1、人力成本不斷提高

勞動力供給是影響勞動力成本的關鍵因素之一, 中國的人口紅利已處於末期,正在步入輕度老齡化階段.勞動力已經出現了淨減少,並且增速會持續上升。人力成本大概以每年16%在增加。對於生鮮配送企業來講,人力成本將會越來越貴。人力成本急劇的上升,導致生鮮配送企業的競爭也會加劇,運營效率成爲核心競爭力。生鮮配送企業必須通過互聯網技術對食材採購、分揀、配送進行精細化運營,才能在衆多的配送公司中脫穎而出。

2、重模式VS輕模式

所謂重模式指的是自營路線的生鮮B2B平臺。自營模式雖能加強企業對食材來源、食材品質、商品供應及物流配送的管控能力,但這也導致產業鏈過長,模式過重,制約了企業的擴張速度,企業承擔風險和資金壓力比較大。

重模式的劣勢則是輕模式的優勢。輕模式的運營成本低,因爲省去了倉儲,物流環節,所以啓動成本低。但生鮮行業批發商和客戶的信任關係、合作頻次相對十分穩定,線下容易形成強關係擺脫平臺。同時平臺掌控力低,客戶體驗不能保證,種種因素導致用戶對生鮮B2B平臺的依賴度相對偏低。

3、小客戶與大客戶

生鮮B2B下游客戶多爲小客戶(大多數是個人餐飲店),這是海量羣體,也是互聯網企業所看好的巨大入口。這些餐飲店客戶具有生命週期短,決策流程短。價格敏感度高等特點。 小客戶缺乏忠誠度、對性價比的過度追求使得生鮮B2B平臺很難在它們身上賺到錢。但餐飲行業前景普遍被看好,隨着城鎮化的發展,將有更多的人成爲城市餐飲的消費者。

生鮮B2B下游“企業食堂+醫院+監獄+教育+電力+銀行”等大客戶。相對於整個市場規模來說,佔比較小,且對資金鍊和專業化程度要求更高,具有一定的行業壁壘。由於押賬週期長,資金週轉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宏鴻農產品集團通過多年發展,目前已經在華南、華中、華東等多個區域完成了戰略佈局,並在全國實施合夥人計劃,目前已初見成效。

有人認爲,生鮮B2B模式纔是未來發展的藍海。相比B2C模式僅在生鮮消費零售市場活躍不一樣,生鮮B2B涉及的行業更廣,市場容量更大。隨着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專業化和規模化成爲B2B生鮮配送行業的必由之路。當然,二者沒有絕對的界限,專業化到了極致會走向規模化,而規模化到了一定程度也會向專業化延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