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選出一種被人類誤解最深的動物,大白鯊(Carcharodoncarcharias)一定榜上有名。

大白鯊是世界上現存已知體型最大的掠食性魚類(體型比大白鯊更大的姥鯊和鯨鯊都是濾食性的)。成年大白鯊體長通常超過4米,一張血盆大口,加上如同剃刀一般銳利的數層牙齒,給人帶來的印象絕對是極具衝擊性的。因此生物學家選擇了拉丁語"鋒利/尖銳的"(karcharos)和"牙齒"(odous)來作爲大白鯊這一物種的的屬名和種名。

今日主角老白。可以說是鯊魚界的明星物種,隨便找一個路人讓他說一種鯊魚,大白鯊幾乎一定會被提及。圖片:Wikimedia

不過比起"擁有銳利牙齒的鯊魚","噬人鯊"這個大白鯊的別稱可就要出名多了。

噬人鯊不愛喫人

1975年,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根據彼得·本奇利的小說《大白鯊》(JAWS)改編的電影上映。片中的"大白鯊"可以算得上是"殺人不眨眼,喫人不加鹽"。自此之後,大白鯊"主動攻擊人類"的污名就名揚四海了。

斯皮爾伯格的經典電影《大白鯊》,讓老白兇殘的形象深入人心。圖片:電影《大白鯊》海報

正在攻擊假餌的大白鯊。圖片:BernardDUPONT/Wikimedia

事實上,人類並不在大白鯊的食譜上。比起瘦弱又沒有什麼脂肪的人類而言,海獅海豹纔是大白鯊的最愛,歷史上似乎也沒有出現過什麼人整個被大白鯊喫掉的記錄。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喫"不代表不會"誤傷"——由於趴在衝浪板上面的人類從下方看起來,特別像大白鯊喜歡喫的海獅海豹,所以人被大白鯊誤認爲食物而遭到襲擊的案例時有發生。就算大白鯊發現味道不對就不會再繼續吞食,被它們咬上一口也會受到非常致命的傷害。

但如果被誤認爲獵物的是某些大小合適、不需要咬碎的海洋垃圾的話,大白鯊可能就會直接將它們吞到肚子裏去。在掠食性鯊魚的胃裏面發現各種塑料垃圾、漁網之類的事件,早已經不算是什麼新聞了。

躍出水面捕食假餌的大白鯊。圖片:ChrisandMoniqueFallows/NPL/MindenPictures

和其他掠食性鯊魚一樣,大白鯊有着數排終生生長,而且可以不停替換的牙齒。這些巨大的牙齒的邊緣還有着一些細小的鋸齒,外觀上看起來有點像我們喫西餐時切牛排的餐刀——功能上當然也很相似。

大白鯊下頜的牙齒,可以看到邊緣細小的鋸齒。圖片:DRossRobertson/Wikimedia

由於大白鯊沒有能輔助自己捕獵的"爪子",這種牛排刀造型的牙齒可以減少把牙齒從獵物身上拔出來的阻力,也更利於刺穿獵物的身體,造成兼具穿刺和切割的複雜損傷。因此被大白鯊襲擊後,對傷口進行包紮處理也顯得更加困難。

牙好,胃口就好。圖片:MikeParry/MindenPictures

並不冷血的殺手

雖然大白鯊總是給人們一種"冷血殺手"的印象,不過它們可是一種半恆溫動物。儘管不像哺乳動物或者鳥類那樣能夠維持體溫的相對恆定,但大白鯊有着一種非常獨特的結構,使它們能夠保持自己的消化道溫度處於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有時甚至能維持在高於水溫10℃左右的狀態。

較高的體溫可以讓大白鯊在冰冷的海洋中,隨時做好出擊的準備。圖片:HermanusBackpackers/Wikimedia

那麼這個"暖胃"的溫度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呢?這就要說到大白鯊的肝臟了。

我們人類的肝臟通常位於胃部的右下方腹側,而大白鯊的兩片肝葉幾乎把整個消化道都包裹其中,而在肝葉內側表面,存在着一個巨大的血管系統。

流經大白鯊肝臟和消化道的大部分血液,都通過肝上動脈供應,這些血液能將肌肉運動產生的代謝熱量直接傳遞到胃和消化道上。而同時,肝葉內側表面的血管系統就好像兩片暖寶寶,通過熱傳導將熱量傳給消化道,進一步提升胃的溫度。

戳上面空白處顯示圖片。包裹住整個消化道的肝臟,可以防止消化道的熱量通過體壁散失。圖片:DavidC.Bernvi,GeremyCliff/biorxiv.org

與此同時,富含脂肪的肝臟還能起到良好的保溫作用,防止熱量從相對較薄的腹側散失。這樣,大白鯊便能讓自己的消化道維持一個相對較高的溫度,以促進消化。

體溫的升高也能夠使大白鯊維持在一個相對"興奮"的狀態,減少了從"待機"狀態轉入"捕食"狀態所需要的反應時間——這也是它們能夠成爲海洋中頂級捕食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也有喫癟的時候

作爲頂級捕食者的大白鯊在海中少有天敵,不過有那麼一種動物是它們絕對不想碰到的,那就是我們前幾天剛剛介紹過的虎鯨了。

虎鯨捕食大白鯊的手法也是相當有趣:成羣的虎鯨會想辦法把大白鯊給翻轉過來——而當鯊魚被翻轉成大肚朝天的姿勢時,它們的腦子就會"短路",直接進入一種僞癱瘓狀態,動彈不得……這時候,虎鯨就可以淡然地將大白鯊分而食之了。

捕食虎鯊的虎鯨。圖片:BarcroftTV/YouTube

當然了,比起虎鯨來說,覬覦大白鯊的背鰭(魚翅)、肝臟、牙齒和骨骼的人類纔是最大的威脅。

雖然分佈廣泛的大白鯊目前還處於易危的評級,不少地區建立的鯊魚保護區也對大白鯊種羣的保護和恢復提供了條件,但是大白鯊的繁殖效率是相當低的。

人們曾經一度認爲,大白鯊需要12~18年左右才能發育至性成熟,不過在2014年的一份關於大白鯊的生長發育研究中,研究者估測大白鯊"長大成魚"所需的時間可能要遠比我們認爲的長得多:雄性大白鯊需要26年才能夠達到性成熟,而雌性大白鯊的性成熟則需要33年。

除了發育需要極長的時間,以卵胎生方式產下後代的大白鯊孕期也是相當長的,從卵受精到產下幼鯊需要12個月左右,且一次只能產下2~10條小鯊魚。

看似兇殘的大白鯊,其實是個晚熟的寶寶。圖片:BernardDUPONT/flickr

可見,未達到性成熟或者是"懷孕"中的鯊魚如果遭到捕殺的話,對大白鯊的種羣數量將會帶來非常致命的影響。

畢竟,大白鯊不喫人,人卻會喫大白鯊呢……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6年第56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翼狼。

大魚

鯨鯊

加州灣石首魚

黃鰭金槍魚

和大白鯊一樣,鯨也是大海里的明星。我們在各種書本、視頻裏看到它們靈幻的身影,卻鮮有機會了解真正的它們。

翻開這神奇的本子,嗒啦一聲,分佈着13種齒鯨的巨大拉頁順流而下。

它們都分佈在哪?什麼時節出沒?本子裏都記錄下來了!

扉頁的鯨圖譜可以沿着虛線應聲撕下,掛在你的軟木板上,儼然一位鯨類專家的風範了。

本子不但裝訂結實,還能輕易平攤展開,書寫超平穩~

封底摺疊收納袋,藏下你的各種小心意。(附贈鯨貼紙哦~)

海洋巨獸戳圖帶走/

還有一本專門講鬚鯨的可選!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