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華文明傳承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重新發掘,提煉,改進和發揚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而敬祖傳後正是這種精華之一,它不僅有助於中國人找回文化自信,同時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可以說,敬祖傳後的文化衍生出來的注重家庭、後代和教育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作者:梁建章 黃文政

重陽節,是中華文化特有的祭祖敬老的節日。值此佳節,我們正好對中華文化進行一下探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在經歷了漫長曆史而形成的中華文化中,到底哪些內容屬於獨特的精華,並且在現代社會特別值得推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價值觀跟世界上其他文化價值觀十分相似。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在西方宗教中也有相似的表述;而中華文化中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理念,同樣出現在其他文化和信仰之中。

我們認爲,中華文化中真正最具特色的,是敬奉祖先和傳承後代的文化。西方兩千多年盛行基督教,上帝信仰成爲最重要的信仰。而中國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敬奉祖先和注重傳承成爲最重要的信仰。

當然,世界其他文化中也有敬祖傳後的部分元素,但其深度和廣度遠不如中國。西方的貴族也注重家族傳承,但貴族在整個社會中只佔很低的人口比例。在有些國家,平民百姓直到近代才擁有自己的姓氏,所以廣大民衆基本還是把信仰上帝擺在遠比敬奉祖先更重要的位置。

而在中國,這種敬祖傳後的文化起源於先秦的貴族,後來逐步擴散到民間,到明清已經普及到漢地的平民百姓。尤其在中國南方,村裏最豪華和醒目的古建築是祠堂,多爲村裏的宗族集資或捐資而建。這些祠堂是舉行各種社羣活動,特別是重大儀式和會議的場所,功能類似於西方的教堂。祠堂裏供奉的不是神靈,而是家譜、家訓和成功先輩的事蹟,供後代學習、瞻仰和祭拜。例如,廣州的陳家祠被譽爲“廣州文化名片”,成爲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簡而言之,在現代以前,西方人敬奉的是像基督這樣的神靈,而中國人則祭拜祖先,敬奉成功的先輩,這是中華文化最具特色的地方。

比較祖先和神靈敬奉:意義和強度

回溯歷史,神靈敬奉和先祖敬奉都起到了道德約束和行爲激勵的作用。針對自己身後的歸宿,基督徒關心的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而傳統的中國人則在意是進入祠堂被後代尊崇還是被後人唾棄。

表面上,上天堂還是下地獄的約束和激勵更有震撼力,但在實證意義上,卻不屬於現代科學認知體系,所以宗教的道德約束力隨着科學深入人心而漸行漸遠。 而渴望被後代尊崇,則有有力的科學支撐。根據現代社會心理學,人的成就感主要來自於他人尤其是與自己更相近的人的認可。爲了獲取後人的認可,追求成功並努力做個好人,完全符合基本人性和現代科學。因此,追求傳承作爲人生目的,也許不如進天堂那麼令信奉者神往,但在現代社會卻是更有效的道德約束和激勵機制。

與敬奉先祖相似的是敬奉先賢,即那些爲人類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偉人。現代社會逐漸走出宗族意識,讓人們在更廣範圍內交流和互動,選賢與能,才真正激發了全社會的潛能。在此意義上,尊崇傑出的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的先賢敬奉當然值得提倡,但這並不意味着敬奉先祖沒有其特別的意義。

如果說先賢敬奉給社會所有人樹立了相同的楷模,那先祖敬奉則給個人提供了與自己更接近的榜樣。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值得所有人尊崇,但他們與你的相關性,並不比與其他人的相關性更大。而家族先人事蹟對你的意義,卻比對別人更特別。如果你的曾祖父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你有着相似的基因,你會更有信心成爲同樣成功的企業家。還有,成爲聖賢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通過自身努力,成爲家族後代的榜樣則是更容易達到的目標,正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也就是說,先祖敬奉比先賢敬奉更具體,更有激勵性,也更可實現。可以說,先祖敬奉是先賢敬奉的有效補充。

注重家庭、後代和教育的價值觀

祖先敬奉會自然衍生出注重家庭的價值觀,因爲家庭是維持人類生存、繁衍和傳承所需的權利和責任的基本單位。孝道文化歷來是中華文明傳統美德之一。如今在中華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家庭一般也更加穩定,整個社會也更加註重撫養老人。

注重後代傳承是敬奉祖先理念的自然延伸。要被後代崇敬並祭拜,那先得有足夠數量的後代。這使得血脈延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核心地位,過去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說法就體現了這一點。沒有成功的後代,不光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祖輩。這體現了在後代方面,,除了數量,質量也很重要。華人和儒家文化普遍更注重後代的教育,這也跟祖先敬奉不無關係。傳承不僅要求自己成功,爲後代樹立榜樣,還表現在注重總結經驗,啓發後世。正因爲如此,祠堂裏也經常供奉着家訓、家書等。

敬祖傳後文化的歷史貢獻

可以說,敬祖傳後的文化衍生出來的注重家庭、後代和教育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魏晉以後,中國北方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很多漢人從北方遷徙到南方,保持併發揚了敬祖傳後的文化,從而能夠在新的土地上,成功地繁衍生息,讓人口和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

到宋朝以後,家族傳承文化普及到了漢地的平民百姓。隨着經濟和教育水平的高度發達,以及科舉和文官制度的普及,中國逐步成爲世俗化的平民社會,賦予全民都以家族傳承的榮譽感。即使一介平民,也能通過科舉取得仕途成功,進而光宗耀祖。一個有趣的對比是,在中國的傳統戲曲中,除了帝王將相的故事之外,還有大量才子佳人的題材,讓人看到了平民實現階層躍升的希望。而在西方的童話故事中,主角卻往往是王子和公主們。

宋朝以後,得益於南方在人口和經濟上的優勢,中華文明在北方多次發生動亂的情況下,不僅延續了下來,而且還不斷同化其他少數民族。中華民族能夠在廣大的東亞地區形成人口優勢的重要原因,就是注重家庭、後代和教育的價值觀。尤其在東南沿海地區,形成了最具中華特色的祠堂和耕讀文化。其中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很有代表性,這些地方的年輕人,不管是外出經商還是做官,都不會忘記到家鄉回饋故土和家族。

不僅在中國本土,海外華人同樣依靠這種敬祖傳後的文化,在東南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外華人雖然在當地人口比例不大,卻成爲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這些海外人士至今仍然非常認可自己華人的身份,踊躍回國投資和貢獻,對於中國的經濟崛起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總之,敬祖傳後的文化,爲中華民族帶來了強大的生存、繁衍和傳承能力,讓中華文明歷經各種侵擾和威脅之後,依然薪火相傳並涅磐重生。中國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後就重回世界強國的位置,得益於世界最大的單一文化的人口,這也是幾千年敬祖傳後文化積澱形成的結果。

敬祖傳後文化的當代改良

中國敬祖傳後的文化成熟於農業時代,自然帶有古代農業社會的烙印,但這並不必然意味着與現代商業社會衝突。其實,中國過去最擅長經商的人羣,也是傳統文化氛圍最濃厚的羣體。歷史上的徽商、晉商、客家人、潮州人,都鼓勵後代四海爲家,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經商,但同時又具有回饋家庭和家鄉的深厚傳統。這些羣體在家庭和族羣之間形成的互助紐帶,往往能降低交易成本並增強抗風險能力,而他們衆多的子女也有助於家族企業的興盛和傳承。

儘管經歷了滄桑鉅變,敬祖傳後的思想精髓卻是不朽的。特別是,如下幾方面的改良可以讓敬祖傳後的文化與時俱進,成爲現代社會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古代,光耀門楣指的是家人中有出任朝廷官吏而光宗耀祖,這種認可與科舉制度不無關係。但現代社會遠比過去複雜且多元,影響社會進程的除了政治因素,更有商業、科技、文化方面的影響。因此,將敬奉對象由爲官者擴展到商業、科技、藝術等各個領域的傑出人士,在現代社會中更能起到激勵後人的功效。

先祖敬奉過去往往與父權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也許源自古代男性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但在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同時敬奉母系和父系先祖才更合理;這樣既認可了母親在繁衍上更大付出,也強調了父親在養育上的責任。同時敬奉父系和母系先祖也可以得到基因測序上的對應;Y-染色體是隻通過父系傳播,而線粒體只通過母系傳播。姓氏上,兒隨父,女隨母可與這種特性對應。

從生物遺傳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先祖都構成一個倒置的二叉樹。每往上回溯一代,先祖的數量增加一倍。比如,上一代是母親和父親兩人,再上一代是外婆、外公、爺爺、奶奶四人。雖然同代的先祖對後代的基因貢獻大致相同,但不管是父系還是母系傳承,分別只是這個樹型結構中的兩條單線,相當於在同代先祖中只取其中一位,而忽略同代的其他先祖。在記錄成本高昂的古代,僅記錄簡化的單線傳承是不得已的選擇。但在信息化的當代,記錄未來完整的遺傳結構絲毫不成問題,而基因測序也爲重構過去的祖源結構提供了技術可能。

過去修家譜雖然有官府支持,但主要還只是家族內的行爲。以家族爲修譜主體,可以維持家族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但卻受限於家族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和編撰能力。在現代社會,修譜內容上可以從父系單線擴展到完整的祖源樹型結構,而參與者可以從家庭和個人延伸到整個社會。在充分照顧到家庭意願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政府也可以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甚至可以構建平臺,逐步建立完整的國民祖源圖譜。這種圖譜對生物醫學研究,乃至歷史和民族敘事都具有特別意義。

最後,需要強調人類具有共同祖先的普適理念。儘管全球性宗教強調宗教內部的一致性,但不同宗教甚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間卻紛爭不斷。這是因爲不同教派自身的身份認同,必須建立在和其他教派的差異之上,所以他們之間的分離和對立是天然的。

而先祖敬奉則可以使用於建立更廣泛的認同,提升人類基於共同起源的天然親近感,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的形成。這點也爲現代基因測序證據所支持。如果在基因上同時追溯父系與母系祖先樹,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能在千年尺度上找到共同的祖先,而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能在萬年尺度上找到共同的祖先。在非洲以外的全球人類共同的祖先,也許都可以追溯到六萬年前那羣勇敢走出非洲並生存下來的一個小部落。

結論:敬祖傳後是非常值得發掘、改良和復興的中華傳統文化

今天,中國已經在經濟和科技等領域取得很大成功,但在文化上卻是迷惘的。在長期的西方思潮影響下,我們甚至不清楚有哪些傳統價值觀是應該堅持和保存。從中華文明傳承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重新發掘,提煉,改進和發揚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而敬祖傳後正是這種精華之一,它不僅有助於中國人找回文化自信,同時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

可惜的是,這種優秀傳統文化正在迅速弱化。特別是經過幾十年計劃生育的宣傳之後,這種注重後代繁衍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被摧毀殆盡。中國已經成爲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中國現在雖然佔世界總人口的18%,但每年新生兒數量卻只佔世界的10%左右,兩代人之後就會不到5%。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逆轉,到本世紀末,中華文明將從最大的單一文明萎縮成一個微不足道的地域性文明。文明傳承的載體,一方面是知識和文化,這是軟件,但同樣重要的還有人口的傳承,這是硬件。對於文明傳承來說,硬件和軟件同樣重要,而中華文明的傳承目前正面臨嚴峻的低生育率危機。

要擺脫危機,僅僅依靠提倡敬祖傳後的傳統文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以往發表的很多文章中,反覆論證中國應該推出強有力的政策來提高生育率,維持人口安全。現代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面臨着巨大的撫養小孩的生活壓力,政府必須給與家庭特別是女性強有力的財務和社會保障的支持,才能讓年輕人有能力去履行敬祖傳後的傳統。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敬祖傳後不僅有助於環緩解人類自身繁衍的危機,更體現了人類慎終追遠的價值觀。不僅僅爲了自己或者當代,而是要爲子孫後代着想,追求人類文明的長期延續和持久繁榮,這和敬祖傳後的價值觀非常一致。比如保護環境,就是爲了讓後代減少遭受環境災難的可能性。這種價值觀還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也要以人爲本,不能以保護環境爲理由而限制生育,因爲再好的環境,如果絕後也是枉然。再比如,發展科技尤其是太空旅行,可以讓後代擁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而發展太空的科技,又離不開龐大人口規模的支持。

歸根結底,敬祖傳後是人類慎終追遠,進行長遠規劃的智慧,表現爲不僅只爲自己和當代人,還要爲子孫後代着想,追求人類文明長期延續和繁榮。這種不朽的理念,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也是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珍惜,提煉併發揚光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