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者取下切面上约1厘米厚的苹果来检测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在切割的过程中,超声对多酚氧化酶造成了明显破坏,超声能量越高,破坏越强。用前面图中的那种“切苹果器”,切的时候压破的细胞就比较多,切好之后就很容易发生褐变。

苹果是最常见的水果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吃苹果”是很简单的事情——有的人会削一下皮,有的人洗一洗就可以啃了。而美国人就麻烦一些,经常是要切成小块,装在盘子里吃。

对于准备食物的人,切苹果也就成了一份颇费时间的工作。于是,人们也就设计了各种切苹果的器具,下面就是最常见的一种。

把“切苹果器”对着苹果摁下去,苹果被切成均匀的八瓣,并且去掉了核。跟用刀切比起来,要方便高效了许多。

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这依然也还是麻烦,“即食包装”才是美国人最习惯的产品形式。所谓“即食包装”,就是洗净、切好,开袋即食的产品形态。

作为一种水果,切开之后保持品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苹果,含有丰富的多酚化合物——因为其良好的抗氧化性,被作为是苹果“健康功效”的来源。同时,苹果中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在完好的苹果中,它跟多酚化合物在不同的细胞器内,井水不犯河水。一旦细胞破碎,二者就碰到了一起,氧化酶促进多酚被氧化成深褐色的物质。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褐变”。褐变的苹果不仅失去了诱人的颜值,还伴随着风味的下降。

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就是切开之后使用“化学物质”阻止氧化的发生。比如抗坏血酸钙,就是食品中常用的抗氧化剂。把切开的苹果在抗坏血酸钙的水溶液中浸一下,就可以大大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让苹果保持更长的时间而不变色。

不过,许多人对于“食品添加剂”总有本能的戒心,用水溶液浸泡之后,对风味还是有一些影响。美国人又探索了“釜底抽薪”的办法——直接让苹果不产生多酚氧化酶。在基因操控技术非常成熟的今天,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美国已经批准上市的一个新品种——“北极苹果”,是通过RNA干扰操作,抑制了合成多酚氧化酶。这个品种的苹果,切开之后也就不容易变色。

上面的图中,右边是“北极苹果”,左边是相应的未改造品种。切开放置了一段时间之后,未改造品种已经开始变褐,而右边的基因改造苹果还依然如故。

除了苹果本身之外,科学家们发现切的方式对于褐变已经苹果的风味也有明显的影响。

前面说过,苹果的褐变来源于细胞破碎之后多酚与多酚氧化酶的见面。如果切刀比较钝,切的时候就会造成更多细胞被挤压破碎;反之,如果刀口很锋利,那么不需要太大的挤压就切开了,被破坏的细胞就比较少。用前面图中的那种“切苹果器”,切的时候压破的细胞就比较多,切好之后就很容易发生褐变。

超声波切割是工业上已经广泛应用的加工技术。2019年的《食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探讨了超声波切割出来的苹果在储存中的变化。

研究中比较了不用超声,以及30%、40%和50%的超声波能量下切割的结果。

上面图中的A和B分别是不用超声和使用超声的黄元帅苹果切面,C和D分别是使用和不使用超声的蛇果切面。跟不使用超声相比,使用了超声的切面要更为光滑、紧实、破碎细胞更少,在存放的过程中褐变速度也更慢。研究者取下切面上约1厘米厚的苹果来检测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在切割的过程中,超声对多酚氧化酶造成了明显破坏,超声能量越高,破坏越强。

当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对风味口感有怎么样的影响。研究中用了23位品尝者来打分,1表示“极其不喜欢”,9表示“极其喜欢”。结果显示:不管是颜色还是味道,超声切出来的都要受欢迎得多;在存放过程中,超声切割的样品也始终远比非超声切出来的要受欢迎。

比如在“总体接受度”的评分中,非超声和50%超声切出来的黄元帅平均得分分别为4.5和8.4,一周之后分别为4.3和7.1,两周之后分别为3.3和5.7。也就是说,50%超声切出来的苹果,放了两周之后,都比非超声刚刚切出来的时候受欢迎。

同样的趋势也发生在蛇果上。在刚刚切出来时,非超声切出来的得分4.7,介于“无所谓喜不喜欢”和“有点不喜欢”之间,而50%超声切出来的得分8.3,介于“很喜欢”和“极其喜欢之间”;放了两周之后,非超声切出来的得分1.7,介于“很不喜欢”和“极其不喜欢”之间,而50%超声切出来的得分5.7,介于“无所谓喜不喜欢”和“有点喜欢”之间。

相关文章